20 年前只靠网络,人们是怎么生存 72 小时的?
只靠网络,足不出户生存 72 小时,听起来是一道送分题,毕竟全国人民体验这样的线上生活已经一个月有余。
虽然因为准备不足,还是出现了菜难买,会难开,网课逼疯老师学生等等状况,但借助网络,人们在疫情之下好歹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正常生活。
20 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72 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终于由试验变成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实。
「目前网上不能生存」
1999 年 9 月 3 日下午 1 点,12 名网民分别走进北京、上海、广州的测试房间,他们年龄、学历各异,网络使用能力也不尽相同,眼下要在没有被褥、没有生活用品、没有食物,只有一台电脑的房间里待上整整 3 天,任务之一是花光 1500 元现金和 1500 元电子货币。
▲ 图片来自网络
有测试者担心 3 天内花不完 3000 元,打算在网上订几张演唱会门票,但也有人顾不上精神食粮,「能好好活着就不错了」、「生存的关键是找到食物」不少测试者在「闭关」前对采访的媒体如此表示。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当时距离淘宝问世还有 4 年,京东还是中关村一个卖光碟产品的小柜台,别说电子商务,彼时全国的网民人数也不过四五百万,网上叫外卖更是天方夜谭。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网络购物体验无疑是极差的。为数不多的网上商城多半以销售出版物、软件为主,测试者们购买的物资主要来自专门为测试开通的永和大王官网和 CHINAWILL。
▲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当时的报道中还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8848。不是那个钛金手机品牌,而是国内最早的电商网站,当时主营软件的 8848 临时上线的生活频道也仅对测试者开放。
更搞笑的是广州一家网站,为赶上这次测试匆忙上线,结果能提供的只有成人用品。
不管是订餐还是购物,都要通过电子邮件确认信息,即使是顺利用上网银付款,也要等上几天才能确认。18 岁的北京学生「雨声」就因为不会收发电子邮件,饿了 26 小时后宣布弃权。
▲ 场外的人们通过监视器围观测试者的一举一动 图片来自:观察者网
其他测试者虽然勉强解决了吃的问题,但远谈不上正常生活,比如大多数测试者因为买不到床上用品,只能在空调房内被冻了一夜。困境之下,也有测试者研究出了另类的「网购」,比如托永和大王的送餐员帮忙送毛毯,通过结识的网友买到全聚德烤鸭,但泡面和豆浆才是他们这三天里吃得最多的食物。
填饱肚子后,测试者们开始进行生活用品以外的购物,前面说过,这也是本次测试的任务,主办方为了鼓励大家花钱,还设置了多个大奖。
▲ 图片来自:Esquire
但不用羡慕,因为没有人能花光 3000 元,最厉害的一位测试者也只是用掉了 1500 元现金,还有一位用掉了 1499 元电子货币,最少的一位只用了 200 出头,还有 5 人的网银账户一分钱未动。
《北京晚报》当时的报道写道:「是因为不会使用,还是银行的认证系统有问题,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知道那位赛前想订演唱会门票的姑娘有没有实现目的。
9 月 6 日下午 2 日,剩余的 11 名测试者终于结束闭关,走出酒店房间接受采访时,他们在网上订购的商品很多还在路上。
「网络生存有点无聊」
20 年前的网络环境不仅与如今天差地别,人们对网购也有着和如今截然不同的看法。
测试的目的是考察中国的电子商务水平,但活动结束前后,舆论上不乏质疑声,认为网络购物噱头大于实用。
就连活动的电商之一 CHINAWILL 的负责人也承认借活动之机开展提供网购的公司大多出于打造品牌效应考虑,在网上卖方便面、饼干之类并不划算,「在广州这一商业发达地区,也没有必要通过网络来买牙膏牙刷。」
▲媒体上连篇累牍报道「72 小时网络生存」
《中国青年报》这篇题为「『网络生存』有点无聊」的文章更不客气,认为网络是应该用于资源学习、教育的工作,国人「用当今世界最先进、最便利的信息网络四处寻找牙刷牙膏、肥皂草纸、面包饮料」乃舍近求远,违背网络诞生的初衷。尽管最早想出这个主意的是微软英国实验室……
《光明日报》则援引互联网业内人士的观点,指出「网络零售只能是现实店铺的一种补充,无法代替现实商店,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卖」。
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也许会觉得如今的网络世界打脸了上述看法,但他们的质疑也不是全无道理,谁又能知道 20 年后的互联网成了像水电一样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谁又能说当年在活动期间来去匆匆的网站没有炒作的成分?
CHINAWILL、8848、梦想家中文网,它们的名字早已在岁月中被人淡忘,主办方之一的「梦想家中文网」倒是在全国人民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从上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一举成为当年国内前五的门户网站,www.dreamer.com.cn 也已废弃多时。
唯一还活跃至今的,竟然是和互联网基本不沾边的永和大王。
就在那场测试结束不久后,折腾完「中国黄页」的马云在杭州的公寓中成立了阿里巴巴,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
从有网难生存到没网寸步难行
越来越觉离不开网络的人们,2016 年在上海又进行了一场同样为期 72 小时的测试,只不过这次的主题变成了「无网络生存」。
如果说 1999 年的活动是为了测试网络社会究竟离我们有多远,17 年后的测试则让人意识到网络对生活的渗透有多深。断网 3 天,不仅参与测试的年轻人表示不适应,60 后的老年人也深感「时间过得特别慢」。
能不能靠网络生存的命题已经不存在,人们只担心过于依赖网络,「放下手机」的呼声到处可见,然而断网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 2003 年新浪科技在非典时期的征文比赛,人们讨论的话题是不是跟现在有类似之处?
其实不必等到今年,早在 2003 年非典时期,互联网就已经大显身手,今天的社交、在线办公、网课等都是当年玩剩下的,最大的差别可能还是购物,同年 5 月淘宝网在工商局注册成立时,疫情已经来到尾声,因为疫情关掉 12 个柜台的东哥还在为东西卖不出去发愁,那时候国内电商的代表还是我们前文提到的 8848 和易趣,但这两家并没有因为非典而腾飞,8848 的股东们在 2003 年底分道扬镳,易趣被淘宝打败的故事人们已耳熟能详。
不知道多年以后,人们回想起 2020 年这场「全民家里蹲」的大型数字化革命,会不会也像我们现在回看十几二十年前的中文互联网一样,既觉恍如隔世,又有种熟悉的味道,发出「原来那个时候就有 XXX 」的感叹。
题图来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