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这「古老」的通讯工具,怎么就成了数万人付费用的社交网络?

商业

2020-04-21 09:30

办公空间就像一颗时间锦囊,它日常给我们机会接触听起来特别久远的科技产品,譬如 Windows XP、固话、电子邮件这类。

▲ 动图截自优酷

原本,我用电子邮箱也只是收发工作通讯邮件和文件,但从去年开始,电子邮箱逐渐成为了其中一个我最喜欢登陆的「社交网络」。

如果任何艺术家或学者至今都还没(开始写 Newsletter),他们需要马上开始着手做。—— 美国小说家 Robin Sloan

Newsletter(邮件订阅)是一种「一对多」的邮件通讯模式,当用户提交了自己的邮箱地址进行订阅后,机构或个人就能(也只能)向这些订阅用户发送内容,跟订阅微信公众号挺像的。

最开始,Newsletter 最主要用于市场营销。如果你在注册账号最后一步勾选了「接收来自 XXX 产品的最新消息」前的小框,你很有可能就订阅了这个企业的营销 Newsletter。

它「无聊」,但却让人安心;它「一对多」,却有种莫名亲密感;它传递内容,但却是在建立关系。这种原本主要服务于企业的「垃圾邮件」,现在已成为人人必备的社交网络。

「无聊的」邮件能带来安全感

▲ 图片来自 Forbes

在这个人人都能「一键」拥有一切的时代,我们一无所有。

无论是书籍、音乐、电影还是游戏,在服务订阅模式下,我们虽然能非常便利地获得使用权(access),但却丢失了所有权(ownership)。

邮件订阅则是为数不多能带回安全感的载体。

对于创作者来说,通过 Newsletter 来发布内容,意味着能够直接触达读者。

你不需要打败推荐算法去触达你的观众。 那些在社交媒体刚出来时流失的用户,我们现在可以通过 Newsletter 来重新和他们建立直接联系。

Casey Newton 说道,他负责撰写 The Verge 的「The Interface」主题 Newsletter。

这几年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媒体内容的一大流量入口,但这些平台的算法推荐,也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流的干预越来越大。对于创作者和媒体来说,平台每一次算法推荐倾向的改变,都意味着需被动迎合。

此外,Newsletter 更让创作者真正地「拥有」他们和读者的联系,不再被平台掌握命脉。

无论在什么社交应用,你所拥有的「粉丝」都是平台上的账户,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你想离开这个平台,很有可能会失去这些读者。

而在 Newsletter 模式中,创作者和读者间的联系则是订阅者的电邮地址。如果前者想换服务平台,他们只需要导出订阅者的电子邮箱列表,搬到另一个分发服务商就可以了。

再者,通过 Newsletter 发出的内容,无形间也在互联网上形成极为广泛,同时又私人的「备份」,

对于读者而言,直达个人邮箱的内容,同样也能抵抗社交应用平台的不稳定性。

在我最常用的邮箱里,还放着十多年前收到的邮件,它们比我手机里任何应用的历史都长。部分中文 Newsletter 甚至还会贴心地附上正文内容和相关内容的离线版压缩包,以便订阅者更好地备份。

再者,对于希望自己掌握信息「食谱」的人来说,大部分信息流的推荐算法都有种「我不要你想要,我要我想要」的霸道。

用来「刷」的 RSS,用来「读」的 Newsletter

RSS 是一种高效的信息整合方式。每当你订阅了的网站和博客一更新,RSS 阅读器就会将新内容的标题/摘要聚合到一个地方,让你可快速整体地「刷」完一天重要的新闻(标题)。

▲ 我的其中一个 RSS 订阅源合集

相比之下,即便是以当天新闻为主题的 Newsletter,它们都带有态度,有不同的切入点。

以《纽约时报》为例。虽然只是一份报刊,但《纽约时报》网站就提供了 50+ 个不同的 Newsletter:有的整理了一天要闻,有的是针对运动、科技或财经等专业领域,聘请专门作者分析新闻,有的甚至还会增加独立采访内容。

▲ 各种不同主题的 Newsletter,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当用户订阅这种新闻类的 Newsletter,他们不仅是为了快速了解时下新闻,同时也出于对撰写该 Newsletter 的作者或是《纽约时报》在这个领域的信任。

这种有「预先过滤」作用的 Newsletter 是社交网络上信息过载的一剂解药。

据统计,《纽约时报》2014 年的 Newsletter 订阅用户有 650 万人,而到了 2018 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 1400 万人

此外,《Vox》《BuzzFeed》《Quartz》等媒体都推出了多种不同的 Newsletter。

更独立的内容,更亲密的关系

▲ 图片来自 Joshua Ness@unsplash

虽然新闻媒体在 Newsletter 中找到一种重新连接读者的方式,但这波 Newsletter 复兴中最值得关注的也许还是「千人千面」的独立作者。

正如前文提及,早期的 Newsletter 大多面向企业,收费和操作上对个人创作者来说门槛较高。

创立于 2010 年,Tiny Letter 为个人用户提供了免费的 Newsletter 创作工具,用起来也更简便。往后,MailerLiteEmailOctopus 等强调容易使用的 Newsletter 服务商也越来越多。

Craig Mod 除了会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意见外,还曾为《连线》《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供稿,同时自己也出版了几本书,而且还坚持撰写一个名为「The Roden Explorers Club」的 Newsletter 七年,他会在邮件中分享自己生活中对写作、摄影、阅读和旅行的思考,订阅者早已破万。

▲ Craig Mod,图片来自 Cool Tool

在他看来,Newsletter 让他和读者建立了在其它媒介下没法实现的亲密感

这种亲密感——无论是我自己这边还是接收者那边——似乎产生了一种我在网上其它地方都找不到的(因坦诚相对而产生的)脆弱性。这种亲密感来的并不意外,因为,即便邮件分发是一对多,但(我和读者的)对话却是一对一的。

而且,邮件自带的书信性质,也影响了他创作的方向,促使他放开撰写一些在其它地方不会讨论的话题。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很多 Newsletter 都以向读者「打招呼」开始,行文更偏对话式,结尾的落款也更个性化。

譬如,CB Insight 是很多硅谷 VC 都会参考的独立数据智库。这介绍一听就给人一种西装挺拔特别专业的感觉,然而,他们的 Newsletter 落款,真的每天每天都是以「我爱你」结尾。

《纽约时报》作者 Mike Isaac 就把自己的 Newsletter「The Dump」看作一次减少对社交网络依赖的实验

每当他想在 Twitter 上发一个也许能拓展讨论的观点,他就会将这个想法留住,用来当 Newsletter 的讨论主题。和 Twitter 评论区的观点闹战相比,Newsletter 的体验显然更好:

每隔一两周,我会给几千位订阅者发出我的思考。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复了我的邮件,偶尔间还会发展出有深度的谈话。虽然还是在实验早期,但我觉得我很喜欢它。

Newsletter 传递的是内容,「贩卖」的是关系?

2017 年,将付费阅读服务结合到 Newsletter 的 Substack 成立了。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付费的 Newsletter 存在。

在业内享负盛名的科技作者 Ben Thompson 在 2013 年就开始对自己撰写的行业深度评论 Newsletter「Stratechery」进行 100 美元/年的收费。两年后,他的付费订阅者已经超过 2000,年收入也超过 20 万美元。现在,他还推出了日更的付费播客。

▲ Ben Thompson,图片来自 Packym

而 Substack 所做的,是将付费、甚至是分级付费功能提供给独立作者,让起步更便利。

▲ Substack 为作者提供阶梯式付费订阅机制

虽然只有三位成员,但 Substack 在两年里发展出超过 5 万名付费订阅用户,并于去年 7 月获得来自硅谷顶级风投 a16z 的 1500 万投资。

想行得通,你所需要的读者数量并没有很多。如果收费 5-10 美元/月,你能找到 2000 左右的订阅者,你就可以自己做了。

Substack 的 CEO Chris Best 说

▲ Substack 三位联合创始人,图片来自 The Information

Substack 表示,他们 Top 12 的付费 Newsletter 作者平均一年能收入 16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10 万元);同样提供付费功能的 Revue 则表示部分作者一个月收入能达到 15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0000 元);另一服务商 Patreon 的部分作者甚至能做到 10 万美元/月。

除了付费功能,Substack 去年还开始推出更丰富的互动功能。现在,内容创作者还能通过 Substack 服务向订阅者提供付费音频播客(podcast)以及插入讨论区功能。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 Newsletter 做成付费版,但一个受欢迎的免费 Newsletter 也能带来职业优势。

Natasha Lunn 从 2017 年开始撰写名为「Conversations on Love」的 Newsletter,每期邀请作者、教授、治疗师等不同职业的人,和他们讨论和爱相关的话题。虽然她未来计划保持 Newsletter 的免费状态,但「Conversations on Love」的成功为她带来了新的机遇 —— 和企鹅出版集团签了一本书约。《纽约时报》的 Mike Isaac 表示也会在 Newsletter 里分享自己最新的文章和宣传新书。

你付费的对象不是一样东西或产品,你所为之付费的是你和一位作者或是播客主播之间的关系,你真正地信任他们。—— Substack 的联合创始人 Hamish McKenzie

正如 McKenzie 所言,Newsletter 撰写者和订阅者间最关键地连接点是一段相互信任的直接关系,中间没有为了讨好算法的妥协,也没有被平台干预的联系。

事实上,Newsletter 的存在,尤其是付费那种,特别依赖对关系的自觉维护。正如买到的书籍就是你的,你可以复印卖给朋友,付费 Newsletter 也可被付费用户转发给非付费用户。

这种半封闭的社交网络,也许未必能搁倒 Facebook 和 Instagram 这种大众社交网络,但从发展势头来说,它们也将继续发展和存在,成为网友间愿意自觉维护的清净地。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