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X50 Pro 防抖体验:一台自带「云台」的手机,拍摄会有多稳?

模范评测

2020-06-01 21:23

如果我用一台十年前的手机拍 Vlog,那么你能看到画面有两种东西在抖动。

一是我脸上的肉,二是模糊不清的画面。

▲ 动图只是举个例子

这是因为手机镜头防抖不是很好,一旦我手抖,镜头也会跟着抖。

所以,后来的手机加强了镜头的防抖性能,甚至更专业的手持云台也应运而生。

一台手机加一个云台,是前几年 Vlogger 的标准配置;

而在之后,大疆把镜头和云台合二为一,将 OSMO Pocket 浓缩成手掌大小;

GoPro 则是将防抖技术运用在 Hero 相机中,以此带来清晰的运动画面。

但我未曾想到过云台居然能放进手机里,直到我最近看到一段广告:

这也是专业云台,而且也能放到手机里。

vivo 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是因为这次在 X50 Pro 用上了一门新技术——「微云台」立体防抖。

严格来说,这门技术也不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线。早在一年前,vivo 就曾公开提出过给手机加入微型云台机构的想法,只是期间一直处于内部研发,直到今年 3 月的 APEX 2020 中实现。

如果说,我们之前在 APEX 2020 体验的微型云台防抖是初见版,那么这次 X50 Pro 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升级并量产商用。

怎样将「云台」放进手机里

要将相机在工作时的画面稳下来,手机厂商经过近十年的研发、打磨、优化都已经有着不少心得和方案,但要将这些方案归类,实际上也无非是两大类别,光学防抖(OIS)和电子防抖(EIS)。

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的优缺点都很明显,而且智能手机发展至今,厂商对于防抖技术的应用也已经有着清晰的划分。

▲ EIS 电子防抖工作原理

对于入门或中端手机,电子防抖是一个成本低廉,同时又能通过算法带来一定防抖效果的技术,只要抖动幅度不那么大,基本也能稳住画面;

更高级的光学防抖则是一直被旗舰手机青睐的技术,它是基于陀螺仪和磁力调整镜组或给镜头增加稳定支架实现防抖效果。

▲ vivo X50 Pro 主摄

正是因为通过物理方式去解决,算是治根又治本地减弱了机身抖动对镜头影响的问题,因此光学防抖的效果会比电子防抖明显更好。

通常来说,厂商会在旗舰中使用「光学+电子」的防抖组合来最大限度控制抖动对画面的影响。

甚至乎,一些厂商还基于 AI 算法推出 AI 防抖,即 AIS。但这属于每个厂商对防抖所做的不同优化方案,这里由于篇幅限制,我就不展开细说。

▲ vivo X50 Pro 主摄拆解,由于防抖结构复杂,镜头体积较大。图片来自:数懒小姐姐(爱范儿经授权使用)

光学防抖的效果比电子防抖好,这是肯定的。但由于物理零部件的增加,光学防抖也和光学变焦一样会增加镜头面积,而且成本也会随零件数量、装配技术要求增加而增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廉价手机很少用光学防抖,而有光学防抖、光学变焦相机的体积会那么大。

▲ X50 Pro 主摄采用双滚珠悬架防抖,

vivo X50 Pro 所用防抖方案是基于传统光学防抖的升级形态,这是一种基于电磁原理,通过机械结构增强镜头稳定性的系统。

除索尼定制的 IMX598 镜头和外框架以外,系统还通过四个环节来限制镜头抖动:

  • 电磁驱动器,根据镜头陀螺仪数据,驱动电磁框架做画面补偿
  • 磁动力框架,驱动镜头
  • 双滚珠悬架,加强镜头活动时防抖效果
  • 限位机构,限制整套镜组运动空间

要是将整套模组剖开,我们能看到整套镜组由八个主要零件堆叠而成,而在抖动控制方面就有四个了。

基于「X 轴+Y 轴转动」的光学防抖,vivo 这次提出了五轴视频防抖 VIS(Vibrational image Stabilization),这是在 X 轴+Y 轴转动的光学防抖基础上增加 X 轴和 Y 轴的平移、Z 轴旋转的电子防抖,以此实现由光学和电子防抖组成的五轴防抖。

防抖的意义是什么

相机防抖虽然不如像素、长焦、微距这些新功能吸引人,但手机厂商却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相机防抖技术,尤其从 2016、17 年开始,国产手机的相关方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登场。

相比于提升像素拍出更高清的照片、多核对焦加速暗光对焦速度、长焦镜头让手机拍得更远,厂商追求防抖技术的意义,本质上是为了提升画面成片率。

这就好比我在前面说过,拍视频时手抖会影响画面清晰度,最后不但会影响画面观感,还可能会因此而掉粉;

而同样受手抖影响画面的还有夜拍,我常说夜景模式下拍摄是艰难的几秒钟,我不但要屏住呼吸至少 3 秒等待快门,而且手还不能抖。不然最后拍出来的是「流光溢彩」的废片,我还要再屏气拍多一遍。

所以防抖,在手机里的角色还是挺重要的,尤其是在单手拍摄的时候。

根据 vivo 公开的实验室数据,暗光环境下,相机快门速度在 1/2 秒时,拍摄成片率能达到 64%(在 1/4 时,成片率 90%)。

这意味着在慢快门提升相机进光量的同时,也能通过防抖来抵消慢快门拍摄时的抖动,继而提升画面成片率。

为了直观查验出手机防抖性能,我以专业模式下的 1/4 快门进行了试拍:

▲手持拍摄,快门速度 1/4

▲ 手持拍摄,快门速度 1/4

▲手持拍摄,快门速度 1/4

▲手持拍摄,快门速度 1/4

尽管在一些极端环境中(手抖动幅度明显、周边有活动物体),照片成片效果不可用,但是停留驻足,手拿稳手机,然后点击快门,还是有很大几率能获得一张清晰的夜间照片。

之后我还尝试微云台在「手持+专业+长时间快门」条件下的功能极限,以我的手持水准,结果是 2 秒,再长的时间需要使用三脚架。

▲手持拍摄,快门速度 2

▲手持拍摄,快门速度 2

相机防抖对夜间拍摄的帮助还是比较明显的,虽说在使用更长快门速度的条件下,依然摆脱不了三脚架,但相对于过往的防抖技术,手机在长时间曝光的环境下都可以有较高的成片率。若是在普通自动环境下,也能比较轻松地抓拍到清晰的照片。

▲ 晃动情况下瞬间抓拍

▲ 抓拍瞬间成片

根据 vivo 的实验室数据,在微云台防抖加入手机后,相机的手持感光性能提升了 873%,同时由于改进了色彩滤光片和传感器调校,感光性能也比之前的 X30 Pro 提升了 39%。

在自动模式中,相机在极黑环境下会自动触发更长的曝光时间(最长大约 6 秒)。在这种环境下,单手握持手机也能有较大几率拍出夜景照片。

▲手持夜景模式 4 秒

下面两张是我在「夜景」模式下的拍摄纪录和样张,快门曝光时间分别为 2 秒和 4 秒,均使用单手握持拍摄。

在该模式中,手机还会通过 AI 算法调整夜景成像效果。

▲ 手持夜景模式 4 秒成片

▲ 手持夜景模式 2 秒成片

既然说到防抖,免不了视频录制这一使用场景。正如前面所说,这次 vivo 为 X50 Pro 的视频录制推出了 VIS 五轴防抖,除覆盖手机日常的平移外,还有镜头仰视、俯视和旋转这些动作。

日常行走是目前大部分具备光学防抖能力手机都能应付的抖动,之前我一直使用 iPhone 11 Pro Max 拍 Vlog,主摄的防抖性能表现不差。

而这次,我用 X50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看看两者的表现如何:

▲  点击窗口观看视频

在测试这个相机时,我还发现一个细节,当我在拍摄时做较大幅度的移动时(比如 90 度快速转身),镜头并不是完全跟随手机转向,而是像云台转动一样,机身先移过去,镜头在几毫秒之后才完全转过来。所以在手持拍摄时,会有种手持稳定器拍摄的错觉。

▲ 留意在移动手机后,镜头会在几毫秒后跟随

一些关于相机的细节

防抖系统给 X50 Pro 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视频拍摄底子,自然在具体应用上也提供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功能。

这次 X50 Pro 内置三个麦克风,分别用于前、后、全景三种环境下的收音,这三枚麦克风可以由系统默认开启,也可以随需求切换。

而当录制开始后,系统同时也会激活智能降噪,抑制背景风噪、杂音,提高人声清晰度。

▲ 麦克风藏在摄像头与后盖之间

另外,手机系统还能根据 1-10 倍变焦对人声进行放大,其实在之前刚接触类似功能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个功能有什么意义,然而当我去拍讲座上的老师时,才发现变焦拾音的好处。

但是,Sound Zoom 对声音放大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尤其是附近有高频杂音时,远处的声音会被杂音覆盖。

▲ 位于顶部的降噪麦克风

对于 Vlogger 来说,戴着口罩在嘈杂的环境下拍摄是非常困难的事,嘈杂的环境声覆盖了人声,而口罩刚好把嘴遮住,观众想通过口型来猜内容都不行,所以就有了给视频添加字幕的必要性。

不知是 vivo 故意做的彩蛋,还是真有「安得街 89 号字幕组」这个团体,我在网上搜索不到这个字幕组的作品,却搜出了位于深圳福田安德街 89 号的步步高大楼。

▲ 一个彩蛋

好吧,其实是个 AI 字幕生成功能。

对于纯汉语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基本不用后期手动调整。不过内容若是有英语或者数字,系统并不会自动识别出来,这时就需要手动删减调整。

但总的来说,AI 字幕已经能为视频拍摄者节省不少编辑文字、对轴的时间,虽说体验不完美,但有这一功能,绝对要比没有更方便。

虽然潜望式镜头给手机带来了小尺寸高倍率的变焦方案,但光学防抖不像潜望式结构能以平铺的方式去代替镜组堆叠,防抖框架仍需要实打实地固定在镜头周围,限制镜头抖动,而这又会增加主摄厚度显得突兀。

在这方面,vivo 通过两个维度来削减镜头高度对手机的影响,一边是改变内部架构,另一边是通过设计在视觉上减少镜头凸起。

前面我曾提到过承载镜头的磁动框架,实际上这个框架是一个异形框架,它的作用是通过非传统方形框架的形态削减 1mm 厚度,从而节省结构整体的堆叠高度。

▲ vivo X50 Pro 主摄拆解(注意 S 型排线叠放),图片来自:数懒小姐姐(爱范儿经授权使用)

另外,镜头的排线也使用「S」型叠放,这组方案给镜头腾出更多可转动的角度,具体到参数上,这组排线的厚度只有 0.07mm 而已,在 S 型排列下只有半个指甲大小。

▲ vivo X50 Pro 摄像头部分设计手稿

在视觉上,手机也以「多层云阶」减少镜头凸起的突兀感,尽管镜组部分依然会高出一些,但阶梯式设计减少了镜头凸起的视觉影响,这让主摄、潜望式镜头都不至于显得那么显眼和夸张。

▲ vivo X50 Pro 设计手稿(左边是摄像头部分的初稿之一)

这有点像是「穿黑衣显瘦」的意思,通过视觉来「削减」相机厚度。

短视频社交让手机拥有更多拍摄新能力

根据国内数据统计机构 Quest Mobile 的数据,2019 年国内短视频内容月活跃用户量达 8.21 亿,长视频则达到了更高的 9.64 亿人,而在这其中,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视频的用户,为 72%。

▲ 2020 年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典型行业使用时长占比,短视频内容超越手机游戏,仅次于移动社交. 图片来自:QuestMobile

在传统图文社交后,拍摄、分享、观看视频内容已经成为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的规律动作,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下,手机用户停留在视频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也无形推动着短视频发展,成为我们网络社交的一种新形式。

5G 是短视频社交的快速通道,也是一份助燃剂。

在当前 4G 环境下,短视频内容已经有着相当庞大的用户数量,且这一数量还在继续增长,5G 的网速优势,自然也会让视频内容的发布、加载更加轻松,吸引更多用户进入视频社交。

但光有 5G 就够了吗?当然不是。

手机是用户观看短视频的窗口,也是制作短视频的重要工具,手机厂商一直在不断优化相机,实际上他们除了让人拍出更高清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以外,也一直有对视频功能做出思考——简化制作流程,提升拍摄质量。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vivo 曾在去年的 X30 系列中,就已经宣布过和抖音合作,在 app 内开放多镜头调用接口,用户可以在 app 内拍摄直接切换镜头。

而在此之前,OPPO 也曾宣布过抖音可调用手机的「超级防抖」,在 app 录制时也能调用防抖辅助。

另外还有一些花边功能,比如变焦拾音、AI 剪辑、字幕、前后镜头录像…… 这些其实都是过去智能手机没有的东西。如今,这些功能我们几乎能在新机中找得到。

而这次 X50 Pro  则是通过升级硬件的方式从根源提升防抖,虽然效果仍不及专业运动相机,但夜拍成片率提升、视频录制画面抖动大幅减少,对于一款手机而言,它在同类中已经有着很好的表现。

新社交方式和手机新能力的出现,我认为是相互相成的,5G 带来了新社交更快捷的传输通道,新社交则推动了手机更强、更多元的能力。

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直敢于尝鲜的受众,毕竟他们才是让技术不断更新的动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