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vivo 手机拍的短片登上电影节,这代表了什么?

产品

2020-08-03 21:18

1888 年,路易斯·普林斯拍摄了《郎德海花园场景》,这段长约 2 秒的短片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电影,揭开了人类电影历史的扉页。

1896 年底,电影传入中国上海,在上海杂耍娱乐场徐园「又一村」放映了几部短片,当时称为「西洋影戏」。

1905 年 6 月 16 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英商快利洋行的一则广告,「电影」两字组合第一次出现。

20 世纪初,电影艺术迎来了爆发性增长。

从电影到电影节,从小众艺术到现代工业

电影越来越多,人们希望有一个平台集中让大家赏析和提高电影,于是就有了电影节的出现。

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是 1932 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电影节,而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电影节则是在西宁举行的 FIRST 青年电影展。这个电影展以发掘电影人处女作及早期作品的发展方向,探究青年电影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从第一部电影到今天已经过去一百三十多年,电影行业逐渐发展成了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一部分,电影本身也成为了大众最日常的娱乐习惯之一。

2019 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超过 640 亿,超 16 亿人次观影,全国电影院多达 12408 家。

庞大的基数表示这是一个赚钱的行业,但却也是个烧钱的行业。比如一起套拍的《复仇者联盟 3》和《复仇者联盟 4》,总投入成本超过了 7 亿美元。

不仅演员贵,特效贵,道具和摄影设备同样昂贵,一部专业的电影机售价都是几十万起跳,甚至上百万元乃至更贵。昂贵和专业,注定能拍摄电影的只能是少部分人,并在背后资本的推动下去完成。

这些器材的诞生和使用提高了电影的专业性,换来了非常出众的画面表现,但也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让电影拍摄与大众脱离,电影院成了大众唯一能与电影接触的场所。

拍电影能简单点吗,不靠那些几十万的专业设备,用一部手机能不能拍电影,甚至完成后期制作。

今天,用手机拍电影这事和几年前有什么不同

2015 年 1 月 23 日,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导演肖恩·贝克所执导的《橘色》在圣丹斯电影节,并于同年的 7 月 10 日在美国上映。

这部电影不在于导演多么有名,或者题材多正确精彩,也不是使用了什么震撼人心的新技术,而在于拍摄器材是一部手机,包括整个后期剪辑也是在手机上完成的。

其实在《橘色》之前已经有手机拍摄电影,2011 年,韩国导演朴赞郁用手机拍摄《波澜万丈》,并获得了「金熊奖」。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滑轨、外接镜头以及专业的后期制作,到上映时已经看不出多少手机拍摄的痕迹,手机拍摄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噱头。

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陈可辛的《三分钟》里,专业的外接镜头和昂贵的辅助器材,让三分钟虽然催泪,但也与实际大众手机摄影脱离。

而那些老学院派对于手机拍摄电影更是心存疑虑,给手机电影找一个容身之处谈何容易。

在倡导多元、不同、先锋的电影节上,是一个更加适合新生派力量展现自我的平台,2015 年的《橘色》也是首先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今年的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与手机品牌 vivo 合作 ,这是 FIRST 青年电影展第一次和 vivo 合作,也是 vivo 第一次和电影节合作。

拍摄了《火锅英雄》的青年导演杨庆也使用 vivo X50 Pro+ 手机拍摄了超短片单元的开幕片《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这是一个发生在雨夜的故事,对光线的捕捉要求很高。

不止杨庆,vivo 甚至举行了一个竞赛单元,鼓励青年导演们直接用 vivo 手机来进行电影创作。

从《波澜万丈》到《橘色》再到《失心病狂》,手机拍摄短篇电影,乃至长篇电影早已不是谁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事,但你可能会好奇,这几年以来,手机拍电影这事的变化在哪里,是什么让它变得更值得被讨论了?

vivo 影像产品团队负责人李卓在采访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在几年前,手机拍摄电影只能说是参与拍摄,只是画面素材的采集者,是通过整个电影工业来保障的。

但在今天,就像杨庆导演拍摄的那部片子,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拍的时候已经不需要那些设备,就用手机拍就可以了,而且这次很多导演都提到,因为手机的使用,让现场团队的调度变得简单了,换机位也变得非常容易。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手机的性能提升了,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些质量不错的视频,当然并不是所有场景都能这么干,目前手机还是有很多短板。但在某些题材之下,比如超短片,追求不是极致的画面和特效,而是怎么讲好故事,这个我们认为手机是能够胜任的。

手机电影模糊了什么的边界

在这次 vivo 与 FIRST 青年电影展的合作中,核心思想叫做「电影与手机边界的探索」。

什么是手机电影的标准?其实 vivo 自己,包括坐在现场的青年导演们也不知道。因为手机电影没有明确的标准。

FIRST 青年电影展运营总监高一天说,这不是一个塑造标准的事,他们和 vivo 现在做的是在探索标准。

这很好,因为 vivo 知道自己目的在哪里,不是做电影行业的搅局者,vivo 没有那个意向,但是在推动创作者通过手机去实现自己在超短片之的创作需求时,vivo 是认真的。

但边界的两边是什么,模糊了什么和什么的边界。这个是策展人没有给出回答的地方。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手机本身出发,李卓举了几个例子:

过去专业创作者与自由创作者的边界是非常清晰的,有一些很鲜明区别,比如设备上不一样,比如专业的电影机,有专业的影棚和剧组,那非专业的创作者可能就是台灯等等。那现在这个界限确实出现了模糊的趋势,专业创作者可能为了记录方便,可以会刻意使用一些小型的相机,甚至是手机来进行一些记录。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都是使用像阿莱摄影机这种专业设备,导演在现场看不到阿莱可能都要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微单等产品开始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这就是一种边界的模糊。

而且自由创作者如今的水平也都在提高,像 FIRST 青年电影展这个超短片单元,大部分的投稿其实都是自由创作者,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记录。

现在我们还看得到这条界限,但就像相机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在未来这条界限可能真的会越来越模糊。

更专业还是更好拍

手机摄影发展很快,电影节也给了手机电影与传统电影一个放在同一个台面上展示的机会,在电影的边界疯狂试探。

但其实在手机上,对于摄影也有着不同的方向,有的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去,有的则是往更好拍走。

作为 FIRST 青年电影展的合作方,在 vivo X50 系列中,X50 Pro+ 是更专业的摄影旗舰,而 X50 Pro 则靠微云台向这个更好拍的方向去。

从硬件上说,X50 Pro+ 采用了三星的 GN1 传感器主摄,有着能输出一亿像素的 1/1.3 英寸大底规格,单个像素尺寸达到了 1.2μm,让暗光环境下捕捉光线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直接增强了夜景画面的表现。

加上 3200 万人像+1300 万超广角+1300 万长焦的组合,综合硬件素质更强,突出专业和高规格。

而 X50 Pro 主打微云台,IMX598 主摄+1300 万人像+800 万超广+800 万长焦,主打微云台技术带来的防抖性能,随手拍也能保持画面平稳。

两者虽思路有所不同,但 vivo X50 Pro 和 vivo X50 Pro+ 这两台手机发布之后评价在影像圈一路水涨船高,加上常年与影像圈的接触与合作,旗舰影像的口碑一下就站到了一个新高度。

只是,更专业和更好拍这两条路,vivo 会怎么走?李卓表示:

两者确实在定位上有一些区别,X50 Pro+,也就是超大杯,是专门为摄影爱好者和一些想要去做摄影创作的人做的产品,它整体上会更严肃一些。比如镜头焦段的排布,元器件的选择这些功能设计上的东西。

X50 Pro 则是一个面向一个更大人群的,我们对大人群的需求研究之后发现,他们要的就是清晰、流畅、稳定、我们和索尼一起定制了新的感光元件,做了微云台和超级防抖算法等等,这些都是和超大杯两者在调性上不太一样的地方。

应该说 X50 Pro+ 是一个母集,而 X50 Pro 是它的子集。

电影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小众艺术到包罗万象,不变的是内核。

无论怎么走,在 5G 时代,在手机成为人们最贴身之物的时代,这样的合作不在于最终创作出几个手机拍摄的短片,而是手机作为影像内容生产工具价值的探讨。传统电影人会逐渐认识到手机拍摄的价值,认识到移动网络传播的价值。

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越来越强的手机摄影能力,让电影这个艺术范畴内的概念能够越来越下沉,让好的想法不会埋没,让独立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电影艺术,它诞生于技术,成长于技术,也因技术的进步不断在拓宽边界。当人们手中的工具不再是桎梏,这本身就是人文探求的进步。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