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那些旧城里要消失的故事,华为云想留下来

文娱

2020-12-07 15:05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来深圳蛇口已经四十年了,这句大马路边的标语,让我一直还记得当年改革开放的感觉。

我来蛇口十年了,每每想起蛇口,就想起海上世界那一艘大邮轮,每年春节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今年毕业才来我来蛇口,我最喜欢这边的徐徐海风,也喜欢这里的艺术展、读书会……

在华为云与设计互联联合主办的「AI!社区智造局」活动现场,蛇口的老人、孩子、年轻人们正一边观展,一边笑谈着蛇口过去的故事。

但他们不是在翻历史书籍,也不是在看历史影片,而是在体验 AI 制成的「回忆装置」。

如何让 AI 留住过去的故事

「AI!社区智造局」,是「去!设计社区节」的特别单元,这个社区节就是为了让设计和艺术走进社区,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AI!社区智造局」打造了一个历时 3 周的工作坊。通过最新的 AI 技术,华为云让人们用一种新的方式参与进来,让设计、艺术、建筑、人文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展现。

建筑、艺术、公益等跨领域的机构,以及美术、建筑领域的高校学生们,都参与了这次的创作。

蛇口是深圳乃至中国一个不断拥抱变化的代表性地区。他们组建了 6 个小组分别行动,从城市肌理、年代故事、社区聚集地、日常噪音等不同维度,思考:

如何才能让技术真正留下旧城的生活?

有的小组计划在海上造一个可漂浮的「BOX」,让 AI 多模态学习识别船和汽笛声,留下海上的记忆。

有的小组想通过 AI 人脸识别技术,在蛇口市场记录下记录居民的心情,然后用渔网来呈现。不同的起伏和颜色变化,也是居民心中的阴晴圆缺。

▲ 小组成员到蛇口市场实地调研

有的小组利用 AI 和过去年代的特区报,打造出了一个复古的实地空间,居民们可以来这里打卡、拍照,感受历史上发生的那些大事。

▲ 「蛇口无车日」展览

还有个主题为「渔忆」的小组,计划录下蛇口片区渔夫和打渔的白噪音,让人们沉浸其中,听着就仿佛回到了早起捕鱼的热闹海边。

最后评委们评出了最优两个方案落地,一个是「蛇口咩都同雷讲」。

他们收录储存了蛇口各种场景下的人声故事与环境声,用华为云ModelArts进行数据模型训练,最后利用华为云建站的方式开放出来,观众也能在「剧场」里上传自己的「蛇口之声」,并进行实时互动,打造一个开放性的云上声音剧场。

▲ 小组成员实地采集环境声

当走近他们打造的红色棚子时,周围遍布着立体的居民声音,里面还放着蛇口居民放出来的奖状、书信、磁带……感觉突然变得十分亲切,小时候那些念叨不停的邻居仿佛此刻就在身边。

一个名为邓雪梅的蛇口居民,留下了她写给女儿的信。她讲到年轻时自己生日,女儿给她寄来了 50 元钱。她为女儿记得她的生日感到开心,也为女儿细致的关爱而感到幸福。

当黑暗中,人们在看信,邓雪梅的声音播放出来,听着她当时的心情和故事,令人十分动容。

另一个方案「2020.11.27」,则显得科技感更加浓厚。

他们的团队以「微缩空间」为概念,记录了 11 月 27 日市场里居民采购的活动轨迹,然后利用华为云 HiLens 技术,收集视频素材,并将人形数据生成人流曲线,转变成一个实体的艺术装置,用它来回应社区记忆。

大型超商正在成为主流,走在这个不断变化、缩放、移动的装置之中,也仿佛走进了记忆中那个熙熙攘攘的蛇口市场。

这也是数据理性和人文感性一次很好的结合。

▲ 「老蛇口人」陈伯带领学生们走览蛇口社区

记录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承载文化记忆的东西很多,文字、声音、照片、视频……

这次活动用艺术装置的方式,展现了渔网编制的房子、幕布围成的声音剧场、可变形的「街道」……

这些天马行空的艺术装置,其实都是由蛇口社区中的普通人共同参与而成。

▲「蛇口咩都同雷讲」成员采访蛇口居民

制造者们走过蛇口渔港,走过渔二村,走过蛇口市场,走过一个个经典又日常的蛇口地标,走过一个个口音各异的蛇口居民,让不同年代的蛇口故事留存了下来。

AI 技术在其中是一个新的尝试,它用更身临其境的体验,用耳目一新的内容,让历史用一种新的方式呈现。

这不仅为建筑师、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新工具,也让社区里的每个普通人的影子都生动地进入其中。

很难说它是不是最好的记录工具。毕竟这对于 AI 技术来说,也只是一次牛刀小试。

但这至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AI 不仅为孩子和年轻人们打开了想象力的新视角,在蛇口的老人和刚来蛇口的新人面前,过去的故事也让技术渲染出了感性的温度。

AI,这个听起来总是飘忽又遥远的名词,现在已经无形潜入我们的日常起居、娱乐生活、工作出行之中。

现在,它似乎又有了一个新的「责任」:见证历史变迁。

这份「见证」,实际上是在传统的历史保护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往大了说,它也在尝试用新的方式来传承文化遗产。

正如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秘书长曲菲教授所说:

人的记忆会消散,机器的记忆会长存。

深圳正在飞速变化,城中村在慢慢消失,烟火气在慢慢消失,陈旧的生活痕迹在慢慢消失,过去的传统手艺历史文化都在慢慢消失。

▲「2020.11.27」小组在蛇口市场收集素材

太多美好的历史都无法永驻,记录已经是最后的挽留。

而科技正不断创造着记录的另一道独特风景。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