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潘博文,一个不存在又存在的人。
不存在的潘博文,前几天一直「活」在知乎里。
他的出现引发了大讨论,许多人找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理由,论证他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甚至上升到平行时空的高度,认为他是另一个时空的人。就这样,潘博文凭借一己之力抢走「爽言爽语」部分热度。
潘博文到底是谁?为什么突然爆火,又迅速消失?
不存在的潘博文
潘博文是知乎用户衡谨卧石的「初中同学」,下文统称他为「小衡」。
事情发生在 2013 年 4 月 25 日,身在天津塘沽的小衡 43 天后将参加高考,那天他正好在上体育课,和同学小温打羽毛球。
▲ 图片来自:Jason Peter(Unsplash)
一开始我们在甬道上打球,每十分钟觉得太晒,就准备找个阴凉地继续打,然后就走到了宿舍楼的前面,宿舍楼和食堂连在一起,自从全面走读之后很久没有住人了,10 班级的 L 君和潘博文在宿舍过道的树荫下打得正酣。
小衡表示,潘博文是他的初中同学,L 君是潘博文介绍给他认识的。他们四个人相互聊了几句,交换队友继续打羽毛球。
打球过程中,潘博文一不小心把羽毛球打进了宿舍地下室露出地表的换气扇里,四个人决定,小温留在门口看守球拍,另外三个人小衡、L 君、潘博文去老旧的宿舍楼里捡球。
推门进去就是一堵墙,墙上写着住宿规定,落款是 03 年,往左走就是一楼的宿舍,都是老式的木门,虚掩着。尽头是个洗漱间,弥漫着一种类似氨水的味道,楼梯间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
▲ 图片来自:Darya Tryfanava(Unsplash)
羽毛球掉落在地下室,三人顺着楼梯走下去,走到一半的时候,潘博文突然说他的钥匙掉在楼梯上了,要返回去拿,于是小衡和 L 君继续往楼下走找羽毛球。
小衡和 L 君两人发现了一扇小门有光,觉得应该是地下室朝阳的一面,就走了进去,迷失了方向,也没找到羽毛球,于是两人朝光跑,光的尽头处是楼梯,走到室外,才发现他们从学校后门对着的那所小学的楼道里出来了,回到了教室。
进班看见小温,他说看我和 L 君不出来,就直接把我的拍子带回班了,我问他潘博文的球拍呢,他一脸疑惑地说潘博文那是谁,我说就是跟咱们打球的 10 班那个啊,然后整治了一会儿, 他一口咬定自己不认识潘博文,拍是我弄没的。
从此后,只有小衡和 L 君记得有潘博文的存在,其它人都说没有这个人,小衡还被亲姐姐带着去了医院心理科看医生,诊断结果是高考压力造成的。
一个潘博文,「炸出」一群潘博文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觉得里面有太多漏洞,经不起推敲。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衡描写真实场景时用力过猛,大段大段的细节就像在素描时反复勾画细节力图让图像更真实一样,而描写关键信息「潘博文突然说他的钥匙掉在楼梯上了,要回去拿」却一笔带过,缺少小衡和 L 君的反应,不符情理 —— 两个在阴森场景下极度害怕的高中学生,面对同学兼队友提出要独自离开的要求,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最难看穿的谎言一般具有「九句真话一句假话」的特征,而九句真话都在为那一句关键的假话服务。
没想到的是,一个潘博文「炸出」一群潘博文,很多人讲述了类似的经历,虚构了一些不存在的 XX,还有一些人把故事上升到平行时空的高度,认为小衡、L 君其实走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只是这个平行时空没有潘博文,大家自然认为他们视为「精神失常」。
当我看到小衡的知乎简介里赫然写着「微信公众号:衡谨卧石」,该知乎问题下面打着「知乎十周年特别企划」标签,同时,问题下方还有众多以小说形式撰写的付费解锁回答时,就知道这件看上没那么简单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还有什么比年终流量更宝贵。
事件翻转,潘博文真的「存在」
让众人意想不到的是,潘博文真的「存在」,只不过是存在于小衡的幻想里。
衡谨卧石通过微博道歉,表示潘博文是他在学习压力下幻想的一个小伙伴,是大量网游、网络小说的间接产物,上大学后逐渐消失。
大学毕业后,身为程序员的他工作压力大,「996 ,应要求从 java 转 C ++,凌晨被一通电话薅起来就开干,每次梦到自己的学生时代,不明原因的盗汗,反应变得非常迟钝,导致调试用了 rm-rf 把测试数据删了,白忙了一下午,喜怒无常,甚至手脚不听使唤」。
最终,在今年 8 月 18 日,他情绪失控,脑子里又出现了潘博文,于是写下了这篇微博热搜第二的内容。
事情弄清楚后,有心理学专家分析,衡谨卧石可能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症。
双相情感障碍(BD)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物质滥用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2011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心理健康调查计划,包括我国深圳在内的美洲、亚洲和欧洲的 11 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 2.4%。
心理疾病不容小视
众多影视作品展示了心理疾病的后果,现实世界也赤裸裸展示了它划出的伤痕。
2003 年 4 月 1 日,张国荣从酒店高楼一跃而下,挥别世界。据分析,死因可能是严重的抑郁症。
郑爽代孕生子的事件爆发后,一些人扒出「爽言爽语」分析,认为郑爽的部分言行和某些精神或心理疾病导致的症状相似。
可能有些人觉得,精神心理疾病只存在于高压人群中,事实上,就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尝到了它的苦果。
一个人看完不存在的潘博文故事,也幻想出另一个「潘博文」,说得有鼻子有眼,很难说不是精神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
别把缓解症状当「矫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 17% 的人存在精神心理疾病,其中 76% – 85% 的患者急需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给予干预,抑郁症和焦虑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 10000 亿美元。
▲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 图片来自:中盛凯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民莫名焦虑,不买房不升职就是「混得不好」,自发甚至争抢着主动 996,回归到法律规定的 965 工作制时,还有人感慨自己「要废了」。
每天通勤 3 小时以上的「社畜」回到家,基本都是「单身独居无伴侣,外卖手游看直播」的状态。成家的人也逃不过折磨,不想要小孩,夫妻关系紧张,还有老人要赡养等等。
老年人孤独无助,自闭于单一家庭中,时有自杀事件发生等等,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的存在。
不容乐观的是,国内大环境下,精神心理疾病症状被视作矫情、抗压能力差、厚黑学功力不够的表现,情感倾诉和诉求抗争被视为不成熟、不懂社会规则,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情感交流缓解症状的途径,导致整个社会积压大量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疏解。
如今,整个社会都想借助 996 这样的方式做加法,加工时,加效率,加产出,或许更应该选择磨刀不误砍柴工,想想如何从精神和心理方面做减法,正视存在,减少发生,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