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FIT 团队:从未如此强烈地渴求生存

公司

2012-08-29 07:00

“在没有赚到钱之前,我不知道怎么算可以叫‘亏’。你要真的赚到了,赚了一大笔,有 A 轮、B 轮,要上市了,你才知道这个账怎么算,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所以算不出来。况且正是因为(投资者)给了你钱和经验,后面的成功也有他的份。过去的事情从来都不去想。”

在我听到周鸿袆 2011 年初给 FIT 团队天使轮投资的数百万元人民币,占股达到三分之一时,我问 FIT(新点科技)CEO 吴晓丹亏不亏,他如是回答,声音很急促,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

“老周说过,输了就输了,输了就要想活过来,能活过来,才对得起兄弟”,这是吴晓丹所说的投资人经验,“干不过你,就不跟你干,找一条活路,回头再来干”。这个抽象的“经验”,在 8 月 16 日 360 进军搜索领域时,在现实生活中被周鸿袆得以践行。对于吴晓丹来说,活命的策略是重拾外包业务,靠外包养产品团队。

FIT 输入法

FIT 输入法是 FIT 团队最早的产品,在新点科技公司成立之前,FIT 输入法就赢得了名声。它是由公司另一创始人冯华君在 2006 年开发的一款产品,当年与 QIM 瓜分 Mac 输入法市场。

FIT 是 Fun Input Toy 的缩写,冯华君起的名字,直译为“有趣的输入玩具”。FIT 输入法由冯华君一人开发,是典型的“技术创业”:看着某个功能不好用,撸起袖子自己干。当时 QIM 已经做出 Mac 输入法,冯本人是一名忠实的苹果粉丝,受 QIM 启发,自己就用业余时间做了 FIT 输入法。

吴晓丹与冯华君首次交集是在华南理工大学,两人为师兄弟,33 岁的吴晓丹比冯华君大两届。2008 年吴晓丹计划从美国回来创业的时候,由其同学杨洋推荐,两人成立外包公司新点科技。

在 2009 年成立公司后,FIT 输入法上升为公司产品,开始用外包收入支持输入法更新。2009 年底 FIT 与 Sun 拼音达成合作,开始使用 Sun 拼音引擎,由此形成 FIT 与 QIM 两家瓜分 Mac 平台输入法天下的格局。2010 年初到 2011 年中,FIT 输入法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更新了一年半,现在在 FIT 网站上看到的更新时间停留在 2011 年 7 月。

(FIT 团队两位创始人,左边为冯华君,右边为吴晓丹)

输入法的核心竞争力分为三块:词库,引擎,交互。词库方面,吴晓丹说 300 万数量是比较正常的,“每年递增几千,各家都积累得差不多了”。但即使是 FIT 使用的 Sun 拼音引擎,较之微软、搜狗的自然语言专家团队也显业余,吴晓丹无法说服 Sun 拼音的作者加入团队,因为后者没有产品化的想法,难以从舒适的本职工作中跳出来创业。交互方面,Swipe、一键双音、手势拨号等都在引领输入法的创新,这些创新需要资源来推广,FIT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看到了,但使不上力。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除了技术层面的局限,看不清商业前景也是 FIT 输入法停下来的一个原因。吴晓丹把这称为一个闭环:

做输入法需要有一个价值链,才能把它的价值的转化出来。比如搜狗,两套马车,才转化出了价值:输入法和浏览器。这是一个闭环,只有这个闭环才能转换价值。你光做输入法,是做不出商业价值的,转换不出用户的价值。如果有输入法——100%必装——去告诉用户,你还有浏览器,浏览器有广告、导航站、有搜索引擎的切入,这才能够赚钱。

FIT 没有这个闭环,熬到 2011 年年中没有投资、没有概念和噱头来吸引进一步投资的时候,输入法这个项目停了下来。

随享和理想

FIT 输入法之后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 2011 年 2 月,FIT 写字板
  • 2011 年 4 月,随享微博客户端(1.0)
  • 2011 年 7 月,FIT Paper
  • 2011 年 10 月,FIT 云笔记
  • 2012 年 2 月,FIT Memo
  • 2012 年 8 月,随享微博客户端(2.0)

产品脉络在哪里?吴晓丹说在去年 2 月做出 FIT 写字板之前,就已经根据团队特点确定了往 Creativety 方向发展;2 月做出 FIT 写字板之后,团队确定了做生产力工具的战略方向——这注定是一条很艰苦的道路。

(FIT 团队部分成员)

2 月份做写字板的时候,在 APP 内嵌入了 FIT 输入法,开创 App Store 先河,后被模仿。4 月份做微博客户端,超出了 FIT 团队能够理解和驾驭的范围,因为已经涉足内容领域,现在来看,那时“可以贩卖内容,可以贩卖广告,是有商业潜力的”,但吴晓丹没有意识到,反而是在客户端中植入 Banner 条广告,伤害到用户——其所带来的收入也极其微薄。

7 月份做 Paper,是想把 iPad 还原成纸,满足人们图画的欲望;10 月份做云笔记,Android、iOS、Mac 版一同推出,却没有钱出 Windows 版,但“知识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除了“云笔记”概念在 12 月份被有道云笔记(原名有道笔记)抄袭小有得意外,吴晓丹对云笔记及同类产品如 Evernote 前景悲观。2012 年推出 Memo 则是对云笔记用户行为分析后做减法的结果——吴晓丹说 FIT 没有抄袭 Clear,因为他提出想法的时候 Clear 还没有出来,他们在论证产品的时候 Clear 出来了,“这证明大家想的是一样的”。

截止今年 7 月,随享 1.0 的用户 30 万左右,Memo 超过 30 万,云笔记 20 万以上用户,写字板用户接近 100 万。FIT 产品家族全部加起来去重后的用户规模在 100 万量级。这组数字充分说明生产力工具是非常艰难的方向——要知道 Evernote 强撑多年后也曾面对濒临破产的境地。吴晓丹把自己比喻为“拍了很多文艺电影,但没有拍过成功的商业电影”,所以风投不敢往他的长线项目(如云笔记)上投钱,现在只能通过外包自食其力。

我问吴晓丹走了这么一大圈是不是成本很高。他的回答很释然:

是的,不只是花的钱,而且是时间成本,这个成本用来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经验。人都有很理想的时候,生产力工具都是理想化的东西。

卸下理想的包袱,为求“活下来”被迫进行商业化思考,所以听到吴晓丹把随享 2.0 称为“向现实低头的作品”时就不足为奇了。幸运的是,离开“生产力工具”这片艰涩的土壤,FIT 团队最终在 8 月 19 日推出随享 2.0,反响非常不错,不少人惊讶于它的流畅度和干净简洁的全屏界面。在 8 月 19 日推出后的 66 小时限免期间曾冲到了 App Store 社交类免费排行榜第一名位置,下载量也超过万次。随享 2.0 算打响了“拍成功商业电影”的第一炮。

(FIT 团队部分成员)

但 FIT 推出随享 2.0 所经历的纠结、权衡、犹豫却在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鲜见。“随享 2 从去年 9 月开始构思,12 月正式动工,中间经历 3 次腰斩,数次换将”在上周一篇简短采访中吴晓丹说到,“因为找不到感觉,说服不了自己怎么做随享。如果只是做微博客户端,没有一代好用,我们做的一代已经很满足了”。在 FIT 分享给我们的设计稿中,也能感受到这种反复和纠结。

现在吴晓丹参透了一些:

最大程度地利用微博作为内容平台、营销平台,这里面加入商业因素(非 Banner 硬广告)。目前有非常大的移动互联网流量,是消耗在微博上的,流量怎么使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出口”:电子商务和游戏。流量导到这里才能挣钱。

做最优秀的外包公司

2008 年吴晓丹与冯华君开始创业的时候,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外包公司。接下来的两年,两人做得很开心,外包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产品:支付宝,盛大切客,阿里旺旺,淘宝彩票,网易微博,21 世纪经济报道,PC Auto(太平洋汽车)。其中 PC Auto 到现在依然是外包团队的标杆。

外包能够成功,一方面自己想透了,二是得到别人认可。前者,吴晓丹的想法是“既然很多人做产品养不活自己,为什么不做一个能 100% 养活自己的东西?”;后者,“外包是别人的孩子,像 FIT 这样把外包当自己的孩子带,钱没挣着,还热心。这种外包团队少”。

FIT 团队的名气上来后,被李开复看上,盛大也看上了,最终由于创新工场当时的 VC 模式不清晰,吴晓丹接受了条件苛刻的 360 投资。“老周比较江湖,我比较学院派,可以试试”。

FIT 团队在 2010 年底定了调子走产品路线,外包的的单子降了下来,但没有完全消失,吴晓丹说“这可以减缓花钱的速度”。但 300 万元烧了一年后,FIT 眼花缭乱的产品不挣钱,又回归到外包团队养产品团队的状态。“这是一个轮回”。

因为经常见到一些从外包阶段成功进阶到自有产品的例子——比如 TouchChina 创始人沈卓立,就是从外包走过来的——我尝试着问吴晓丹有没有可能把外包彻底砍掉,专心做产品,他的回答现实到让人无言以对:

这是理想主义,一年前你问我,我会说应该砍掉,做事要一心一意。但这是一个伪命题,没有收入,什么都是空谈。投资者给我钱,说你不要做外包;现在没有钱,要赶紧挣钱,能活就行。这个理想状态,整个行业都发神经了。当时想,赶紧做产品吧,有钱挣,但现在经济环境这样了,你会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钱从哪里来?——除去泡沫,钱从哪里来?融资来的钱不是钱,不是挣钱;融资后,你可以多烧几年;然后呢,摸索出自己的模式,再挣钱?没有“到时再说”,永远等不到那个时候。所谓“到时再说”,要么摸到了套路,没有告诉你;要么他根本就不知道。

而当我追问“有没有觉得外包是饮鸩止渴的东西?越离不开,越对你重要;越重要,越依赖它?”时,吴晓丹提到了整个外包行业:

我们过去一年多把外包做得不温不火,不是外包做得不好,而是外包的管理没做好。其实代工这种专业服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广告业、会计业、法律服务业一直做外包。跟这些行业内的朋友聊,他们的管理方法很科学,客户要吃回扣,也计算到商业模型里面,只要遵循这种模式,你就可以持续地生产。Infosys 市值超过百度,它是纯外包的。你认为外包是暂时性的东西,我认为是你没有把它当作第一要务来做,没有当作“正事”来做,没有把它奔着上市的目标来做。

对外包的这种认识,也与吴晓丹 2004 年在美国的一番创业经验有关。当时他还在南加州大学读书,做视频共享(video sharing)的创业项目,结果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视野的局限:YouTube 不是技术革新,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另外一个公司没有死,DailyMotion——法国政府扶植的一个视频网站。这个事情的启发是什么?“先讲生存,其他模式、主义、套路,都是后面才总结的。”

目前 FIT 产品团队和外包团队是“非常独立”的两套班子在管理,整个公司近 30 人中有一半的人在做外包业务。吴晓丹说自己很崇拜金山,这个公司走到现在,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软件公司,而是一家游戏公司。显然,他举这个例子是出于对生存的渴望,但移动浪潮之下,我们是否能等到金山蛰伏后的爆发?这个问题不仅是金山要思考的,吴晓丹也应该时刻盯着自己的偶像。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