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迷信,是锦鲤

生活

2022-06-01 18:01

最近过得不太顺利?转发一条锦鲤就好了。最近很顺利?转发锦鲤也许可以更顺利。

或者旋转星球、发光猫咪、可爱鸭子、罕见彩虹……转发起来都有同等效果:厄运退散,好运到来。一般转发者也会自嘲一句「日常迷信」,但是这种迷信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一旦发过,隔个十天半月总需要再发一次。

▲ 转发此条锦鲤,你会拥有一个美好的端午假期

在所有属于「日常迷信」的祈祷中,锦鲤是历史最「悠久」、「可信度」最高、接受度最广泛的「灵符」。连一路交好运的人,也会被冠以「锦鲤」称号,比如前几年从「创造 101」出道的明星杨超越。

锦鲤从哪里来,它的魅力为何经久不衰?很多人看不起这场「网络狂欢」,却很少关注大量、真实的附着在锦鲤上的情感需求。

锦鲤变形记

锦鲤(Koi)是鲤鱼的一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它起源于中国。据悉在公元前 12 世纪,中国就开始养殖鲤鱼。但在文化意义上,锦鲤完全是属于日本的「舶来品」,并逐渐成为日本地方民俗文化乃至传统国家文化的象征。

鲤鱼传到日本后,新泻县中越地区的山间有在水田里养殖鲤鱼的习惯。19 世纪初的江户时代,新泻县不仅有黑鲤,还培育出了红鲤和白鲤,两者的后代又产生了更复杂的花纹。观赏性的鲤鱼逐渐出现。

1914 年东京大正博览会上,新泻县展出了「变种鲤鱼」,一举拿下博览会银牌,连当时的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也大感兴趣。从此新泻县名声大噪,民众受了鼓舞,持续改良繁殖技术,培育出「大正三色」品种,这些鲤鱼开始有了「锦鲤」的名字。

▲ 日本鲤鱼旗,男孩子要在 5 月 5 日悬挂

「锦鲤」之名是二战后才普及和固定下来的。1952 年,新泻县的鲤鱼养殖机构正式定名「新泻县锦鲤养殖渔业组合」。

到了 20 世纪六十七年代,锦鲤走出新泻县,走向全日本。「全日本锦鲤振兴会」这样的全国性机构出现了,还举办了第一届全日本综合锦鲤品评会,自此锦鲤又有「国鱼」之称。不能忽略的是,政治家田中角荣的家乡就是新泻,他参加选举的文化策略,也推高了锦鲤的知名度。

1970 年的大阪世博会,会场里出现了日本特色的庭院,来自新泻、大阪、广岛的锦鲤在其中悠游嬉戏,成为「和风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快,锦鲤也向大熊猫一样走向了全球。一方面,日本各级政府将锦鲤当作外交赠品,一方面,海外的日本移民也开始成立爱好者团体,在民间扩大锦鲤的影响力。

随着关注者的增多,锦鲤的产业化发展了起来。锦鲤繁殖技术,既靠系统交配,也靠个人筛选,科学和经验缺一不可。甚至锦鲤繁育技术培训也成了热门课程,很多外国人远渡重洋来上课学艺。

▲ 锦鲤的品种令人眼花缭乱

品种多了,鉴赏也提上了日程。锦鲤的欣赏、品鉴和评价都有自己的体系。据悉有 100 种以上的锦鲤名称都有日本术语,评判的体型、色彩、图案等标准也往往由日本决定。

象征符号、养殖和鉴赏一起构成了日本的锦鲤文化。去年召开的东京奥运会,马术预选赛就设置了达摩、锦鲤、和服、太鼓等颇具和风的障碍物,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式」形象,已经国际范十足了。

出口转内销?

鲤鱼在中国本身就有「祥瑞」的内涵。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也激励了不少知识分子对鲤鱼象征的品德加以肯定。「鲤鱼跳龙门」是民间最熟悉的图样,年画、刺绣、木雕、印染和剪纸上都十分常见,其背后暗示了「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望。

白白胖胖的小孩怀里抱着肥美的大红鲤鱼,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销量最高的年画之一。除了象征发达,大红鲤鱼还意味着富庶和丰饶。在农业社会,能把小孩子和鲤鱼都养得胖胖的,一定是丰年无疑了。

▲ 能把小宝和鲤鱼养这么胖,肯定是个丰收年

传统的园林里,庭院水系也少不了黑鲤鱼和红鲤鱼的身影。不过,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一些公园和园林里,鲤鱼逐渐被锦鲤替代。

日本锦鲤的兴盛,最先影响了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借此提振经济,也有意识推动锦鲤产业的发展。像广东的顺德、中山、江门,都有锦鲤繁育基地,江门还被中国渔业协会评为「中国锦鲤之乡」。

对于中国人来说,接受日本锦鲤并不难,毕竟鲤鱼和鲤鱼代表的「吉祥」意义「自古有之」,二者文化上的亲缘性难以否认。虽然日本并不将锦鲤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茶道有些类似),但中国人有意识地认为锦鲤起源于「中国文化」,有时也会对其进行一些「本土化」的建构,比如品鉴时采取某种「中国文化」标准。

前几年,锦鲤的投资属性相当惊人。一条锦鲤上百万的新闻不时传出。企业家、投资家等经常为其一掷千金,锦鲤和名人字画、古董古玩等艺术品一起登上大雅之堂。作为投资品的锦鲤,其品鉴是完全依照日本制定的标准的。

锦鲤在中国成为互联网迷因(memes),最早出现在 2013 年的微博。2013 年 7 月,一位名为「锦鲤大王」的大 V 账号发出第一条微博,说「关注并转锦鲤图者一个月内必有好事发生」。该条微博不到一年被转载了 90 多万次。

▲ 锦鲤算是互联网上生命力最强的迷因

在那之后,转发锦鲤求好运的祈祷再没有停止过。虽然网友们配图不太一样,有人配日本锦鲤,有人配中国鲤鱼,还有人发杨超越——「人形锦鲤」,到后面锦鲤完全抽象化了:是中国还是日本锦鲤不重要,图中有没有锦鲤都一样,猫咪、小狗、鸭子、大鹅都可以,反正图的就是一个「好运连连」。

人人都是锦鲤青年

日常迷信是生活的一部分。有锦鲤,就用锦鲤。没有锦鲤,也要创造锦鲤——十几年前网友们还拜过从综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出道的李宇春,「信春哥,不挂科」。

有研究者对参与微博「锦鲤」话题的用户进行调查,其中 87% 以上的用户年龄段在 12—34 岁之间。「锦鲤青年」一般都会长期且不定期地转发「锦鲤」,促成了经久不衰的互联网「锦鲤祈愿」文化模式。

▲ 常见锦鲤转发模式

锦鲤青年的「祈愿」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当下有某种急需达成的目标,比如考试、求职、恋爱等需要「好结果」,是奋斗后的期待;一种是近期情绪不佳,倒霉事情太多,迫切需要天降神力「转运」,是无可奈何的盼望;一种是从众心理,大家发我也发一下,求好运总不会吃亏。

无论是努力过,还是用不上力,还是凑个热闹,「锦鲤祈愿」最典型的作用就是「安慰剂」,尽管物理或者生理层面无效,但是心理上的安慰作用是明显的,可以缓解现实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可以说,情感关怀,是「锦鲤祈愿」的首要功能。一般转发者都会配有文字说明自己的目标、理想和愿望,这些文字和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都是衣食住行,极少数人或者没有人会祈求世界和平之类比较「遥远」的事情。琐细的小事,构成了普通人的日常,也困扰着普通人的心灵,因此,针对「日常」的「迷信」行为,就是靠「锦鲤」的神力来解决最切身的问题。

▲ 一言惊醒锦鲤人

另外,「锦鲤祈愿」是发布在网络公共空间的表达,具有公开性,人人可见。这种参与性的表达,既建构了祈愿者的身份,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认同,先形塑出自我激励、自我彰显的「个性」,同时具有「刷存在感」和「我正在努力」的对自我的正向肯定。

除此之外,「锦鲤」形象的必然出现,也属于拜神的「仪式感」。这种意味着超自然力量的「神」,和过去传统崇拜不同的是仅出现在平面的互联网空间中,技术使神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了可以随时更改、替换的表情包——让祈愿者既满足了仪式感,又消解了神的神圣性。

▲ 别找了,你的锦鲤让猫吃了……

神的神圣性消解后,过去存在的「禁忌」或者说壁垒也随之消失了。俗话说「许愿不还,头痛三年」,是有很大威慑性的,传统的拜神需要虔诚、许愿、上香火、还愿等一系列「交易成本」,而如今的锦鲤祈愿不存在这样的规训,只保留了符号,取消了「惩罚」,门槛大大降低,因此,这种赛博拜神行动当然也就人人皆可参与了。

疫情后的第三年,世界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股市还在波动,油价还在上涨,新的病毒变种还在增加。每个人都希望多一点小确幸,「电子迷信」当然无伤大雅。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