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后 PC 时代”的剪报本
大概是九几年的时候,报纸是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当时的我,最爱看的报纸是《参考消息》。因为它内容丰富,有国内外的时政,还有社会新闻,最重要的还有科技以及军事栏目。从小时候开始,我喜欢剪报——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参考的内容,从报纸上剪下来,粘在一本册子里。
有了网络后,这种做法就演变成在网页上复制一段文字,保存为 TXT 文件,放在文件夹里。后来,我甚至干脆直接将整个网络作为消息来 源,在 Firefox 上使用 ScrapBook 来收藏有价值的网页。到现在,大中小屏幕充斥着我的生活,为了方便,我转投 Evernote 阵营。
回顾过往经历,“剪报”这一习惯得到保留。只不过从纸张到网页,当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我所使用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而当我越来越喜欢用平板电脑来浏览微博、网页时,我就在想——“后 PC 时代”什么应用能够再次满足我“剪报”的需求。
最近我接触到“品读”,这是一款 iPad 应用——通过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在 iPad 上“剪报”的需求。 原因在于应用内置了网页浏览器,直接通过它上网浏览文章。而且应用还实现了实现摘录功能,不但可以摘录网页上的文字,还可以摘录图片,甚至是视频。假如你喜欢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可以在上面专门新建一个笔记本,将自己喜欢的歌手的演唱视频保存下来在某个笔记本中。
品读操作不复杂,进入品读中的某一笔记本,点击左上角的摘录按钮,就会进入浏览页面。浏览器具备收藏书签的功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网站收藏起来。在网页上,只要选取某段文字,长按某张图片和视频就会出现摘录按钮。
不仅如此,品读还提供了新浪微博客户端,你可以随意浏览微博。在每条微博的旁边,品读都提供了摘录按钮,直接点击它,就可以将一段微博的文字摘录到笔记本中去。同样,在浏览微博时,也可以长按,然后将微博上的图片摘录下来。摘录下来的内容,会自动转帖到笔记本中去,感觉和剪报一样——看见好的内容就剪下来,粘在笔记本上。
摘录下来的文字、图片,可以随意拖动,放大缩小,方便我们整理。而品读还提供了不少编辑工具,还可以用画笔手写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用马克笔画出内容中的重点。如果觉得手写都不够方便,品读还提供了类似 iPad 的“听读”功能——直接对麦克风说话,就会将语音转换为文字。品读采用科大讯飞的语音转换技术,中文识别率比较高。
品读不仅可以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还可以自己整理好的内容分享到网络中去。目前分享功能还比较单薄:应用会将当前笔记本的页面截屏,然后发到微博上,但不会进入一个单独的网页中。这意味着,品读不光是一个笔记应用,它还是一个出版工具——将个人所摘录的内容整理好,然后给别人看。
有着不错的摘录功能,丰富的编辑选项,品读可以满足我的“剪报”需求——但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长度超出页面的文字,无法转帖到笔记本的另一页中去——实际上,保存在一个页面中的内容,是无法转到另外一页中去的。也许这是品读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过大部分资料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以及图片而已,在日常使用中,这个问题比较发现。
品读由徐屾屾所带领的一个 15 人团队开发、运营。三年前,他带领团队为 AOL 开发金融类客户端。后来 AOL 撤出中国,他与团队中的人一起创业。最初团队开发了一款游戏 DropBrick,在美国区的 App Store 中一度冲到免费 App 排名中的第二名。后来团队开始做外包,做联通、移动以及政府信息化的一些项目。这段时间,徐屾屾还接到中出版集团以及其他出版公司的外包项目,了解到不少出版行业的情况——他想到,为何不能打造一款个人出版工具呢?这就是品读诞生的背景。
我问徐屾屾,为何会选择 iPad 作为品读的首发平台?他的回答有几点,首先 iPad 实际上就是 PC,能够满足一般人的娱乐需求,而且它比较轻便,能够随身携带,人们会上班或是路上拿 iPad 阅读。徐屾屾还认为,iPad 的用户比较高端,有品味,因此他也希望这部分用户能够帮助品读完成一定的内容积累。也就是说,品读会开发网页版?徐屾屾的回答肯定了这一点。
新浪微刊、剪客以及品读的出现,表明现在提供个人摘录功能,达成个人出版目的的工具的数量开始变多,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BTW:
目前品读(@品读Pento)正在限免中,感兴趣的不妨下载一试。
题图来自 thefamily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