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科技与狠活」贩卖焦虑,添加剂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氯化钠、碘酸钾、铁、磷、碘、杂质、水分,这是你购买的腌肉使用的配料。乍看上去好像有不少添加剂,但把这些换一个名字写出来,那就是配料表:食用盐。
然后担心没有了,抵触没有了,剩下的是满满的平常,不就是食用盐吗?没什么可怕的。
可惜换到防腐剂上,这种「平常」就消失了,剩下的是多多的避之不及。
轰轰烈烈的新消费,不敢现身的添加剂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从来不是好记住的名字,人们一般叫它——防腐剂。
只是在新消费的故事里,这些名字生来带罪,所以也能被人记得牢牢的。在新消费的故事里,防腐剂不再是多年前可以让食物保存更久的功臣,而是一个需要被防备的「糖衣炮弹」。它要求新消费品牌们革新自己,去通过不同的配方、无菌的工厂创造出没有防腐剂的绝佳健康饮品。
然后你就能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你在直播间购买的新消费品牌们售卖着高级的概念和品牌形象,它们试图让你相信新的就是好的,旧的理应革新。
从设计上说,新消费的设计新锐,是那种看上去就不便宜的样子;从材料上说,新消费大胆启用新配方、新食材,不说好不好吃,至少从未见过;但从保质期来说,新消费打不过 30 年前你随便购买的包装食品,限定赏味期让你吃东西仿佛在赛跑。
这是新消费品牌的选择,也是消费者的选择。
悄悄就是一个很关注保质期的消费者,她一般会控制自己买零食数量,选择购买更新鲜的面包、蛋糕。在她看来,保质期长的产品必然添加了很多防腐剂:「加了这么长保质期,吃了很没意思。」唯一的例外是给朋友购买零食反而会选择有防腐剂的,那时候耐放才是优点。
一直在减肥尚未见成效的婧婧则刚好相反,自己吃不在意防腐剂,送人反而会特意关注一二。在婧婧看来,很多好吃的东西都有防腐剂,你知道吃多了不好,只是自己总是无法拒绝。但是要送人,就得送大家都觉得好的,这时候无防腐剂对她来说就是优点。
作为一个热爱泡椒风爪的消费者,醒醒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免不了得加防腐剂的,所以她对这件事其实并不怎么在意。但醒醒有对食物品牌很在意的点,例如有段时间看新闻就很在意反式脂肪,喜欢喝汽水的她也格外在乎 0 糖。:
我喜欢元气森林因为它是 0 糖的气泡水里最好喝的,0 糖的可乐雪碧太难喝了。
▲ 在醒醒看来,泡椒风爪没有防腐剂是不可能的
新消费品牌之所以对防腐剂避之如蛇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用户觉得太长的保质期就代表不健康的防腐剂时,为了赢得客户的心,它们也得尽量避开防腐剂,成为没有防腐剂的品牌中最好吃的那一个。还有糖、盐等不同的食物配料,在这之中,不同的食物添加剂成了重灾区。
抖音视频创作者辛吉飞的存在在妖魔化人们对添加剂的认知上也出了很大力。他拿着TG 酶、大豆分离蛋白和肉类香精粉把碎肉做成了一整块牛排;在茶里加入植脂末,不用奶做出了一杯奶茶;皮蛋瘦肉粥怎么煮得稠稠的,不妨使用增稠剂快速增稠。
「纯纯的科技与狠活」「那必是科技与狠活」是他的口头禅。在这种碎肉神奇变牛排的效果下,人们也拿着配料表看了又看,发现自己日常所食用的食物也全是添加剂,不会和牛排一样都是碎肉做的吧?难道我们吃的东西都不是真材实料吗?
在这一个个「科技」改变食物的视频后,人们对于食物里的添加剂充满了戒备。民科的「科普」,也可以轻而易举毁掉一个行业多年的努力。
墙内墙外花香不同,让防腐剂成「原罪」
自从有了防腐剂,饼干多了,酱料香了,就连偶尔吃一次的方便面都更香了。防腐剂没有提味功能,只是想吃的时候不用去外面取就「很香」。加了防腐剂带来的超长保质期让你家里所需覆盖 1 年左右的长期需求。要是还能搭配上冰箱,那完全是事半功倍,存储时间继续延长。
有了防腐剂,你居家办公的囤货才能叫囤货,因为这些东西总是能放个一年半载。如果一周十天就过期,那就不叫囤货,叫准备暴饮暴食——否则居家没结束,买的东西保质期结束了,只剩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过期食品。
事实上,添加剂从来都不可怕。对于现代的食品行业来说,它甚至是一种必需品。
▲ 标准内的添加剂对健康无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就曾表示,食品添加剂的存在是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防腐保鲜,配合加工工艺,它甚至是一部分食品行业的未来,所以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而大家经常不放心的防腐剂也是有明确标准的,就以常用防腐剂苯甲酸为例,国家标准为碳酸饮料 0.2g/kg,植物饮料 1g/kg,一次性摄入 25g 会出现中毒现象,也就是说得喝 25kg 酱油才会中毒。
而世界卫生组织则建议苯甲酸的每日耐受量为 5mg/kg,如果你体重 70kg,那么每天摄入 0.35g 也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一天不喝超过 350g 的酱油,你的身体也能不受苯甲酸的伤害。但你要真喝那么多,肾也是受不了的。
1940 年就有研究发现人体摄取苯甲酸后,会在肝脏中与甘胺酸反应,而被转化成马尿酸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这个流程大概会在 9-15 小时内就会代谢完毕,因此只要不超过量,苯甲酸对你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你也不用每周都需要买酱油——它保质期足够长,耐用。
只是防腐剂健不健康只是一个「小」问题,比用不用防腐剂更灾难的是双标:你是不是给别人没有防腐剂的版本,给我们就让我们用防腐剂?
海天酱油所引起的一切争论皆源于此。酱油有没有防腐剂?用了多少苯甲酸钠?有没有超出标准?事实上消费者对于日常所用的柴米油盐成分表没那么敏感。
但如果海外版本和国内版本在某个原材料上有差别,且国内版本中多了一直有争议的防腐剂,那这就是一个引爆消费者情绪的「炸弹」。
▲ 醋、酱油都可以添加防腐剂,也可以没有
短视频内容中的故事是海外海天酱油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国内的酱油还有不少的防腐剂添加。这种墙内墙外花香不同的「双标」引燃了消费者的愤怒,海天灾难性的公关则压根没发现这一点,只是在强调我们的酱油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部分出海的海天的酱油也会加防腐剂,只是视频创作者拿的那一瓶没有。而在国内,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有防腐剂和没有防腐剂的两种酱油,例如海天的「0 金标生抽」就和日本售卖的海天酱油一致。只是在 0% 添加防腐剂之外,你也可以选择有防腐剂的版本。
防腐剂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它无我有」,有问题的是人们对于品牌双标的质疑以及品牌明显搞错重点的回应。
▲ 点燃消费者愤怒的两瓶酱油
「零添加」走红,但添加剂不是怪物
当然,在双标之外,也有不少的消费者给添加剂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机食品、天然食品使这部分消费者所追求的。他们相信天然的就是最好的,任何的添加剂即便没有罪,多吃了也不好。
▲ 英国中国芬达对比
如果说海天的「双标」还属于误会,那可口可乐的小宇宙气泡水、芬达都出现了国内外配料表不同的问题,联合利华的梦龙雪糕,好丽友巧克力派配料不同翻车却是真实的。他们也并没有往食物里投毒,只是他们做的这一切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
- 浓缩果汁 > 果葡糖浆
- 无防腐剂 > 苯甲酸钠
- 可可粉 > 代可可脂
- 牛奶 > 植物油脂
这里面 100% 正确吗?恐怕不一定。有的食品企业为了绕过防腐剂,只能通过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糖、盐来进行防腐处理,这样的食物更不健康,且不能完全替代防腐剂的作用。
▲ 曾有人指出梦龙也双标制作冰淇淋
事实上这种中外的原料差也是因为各国对于添加剂的不同法规。
例如中国芬达中使用的柠檬黄、日落黄就属于「南安普顿六颜色」。欧洲从 2010 年 7 月开始要求含有南安普顿六颜色的食品在包装上注明「会对儿童注意力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 英国禁用的南安普顿六颜色. 图片来自:植提桥
而日本对于苯甲酸钠的限制也更多,目前已经停止生产苯甲酸钠,同时规定只有人造黄油、鱼子酱、糖浆、酱油、清凉饮料等 5 类食品中可以使用甲苯酸钠。
对这些不同的规定分辨不清,全天然一定没问题也是消费者远离添加剂的一个原因。为此,消费者开始选择那些卖得更贵,感觉更健康的 0 添加产品。
但食品的整个制造过程其实很难做到 0 添加。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就曾表示,即便是牛奶热杀菌措施完备,包装密闭效果较好的情况可以不添加防腐剂。但在灌装的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也需要对包材表面进行杀菌,这就是加工助剂了。
还有很多食品专家也认为「零添加」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将添加剂妖魔化,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以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但添加剂并不可怕,如果完全没有食品添加剂,超市货架上大半的东西都不会出现在你面前,因为保质期没有那么久。
添加剂诞生之初是为了服务我们消费者,让消费者拥有更优质,保质期更长,味道更鲜美的食品的食品,只要在标准内生产,它并没有害处,反而有很多益处。
反而想刻意不使用这些添加剂会造成了生产门槛的提升,都是中国可乐味的气泡水,元气森林无菌工厂生产的无防腐剂气泡水售价 6 元,娃哈哈的可乐味气泡水则在 3 元左右,所有的一切都还得由消费者买单。
没有防腐剂很好,但有防腐剂也不差。
2019 年、2020 年市场监管总局就市场监管总局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 2020 年第二次征求意见时,《办法》中拟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今年包饺子的面粉明年还能继续用,12 个月的保质期让你的面食有了更多可能性,白白的面粉卖相也更好;旅行带上的密封饼干,可以让你走了一周后继续吃到;高钙的饼干牛奶、高铁的酱油,营养强化剂的存在让食物本身的作用发挥更大了。
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来说是前进的一种方向,人们可以在添加剂的帮助下创造卖相更好、营养更高、保存更久的食物。如果说用碎肉+添加剂做牛排属于食品工业的歪路子的话,食品工业和添加剂结合其实持续在为消费者探索成本更低、更好的解决方案。
▲ 如果要写配料表,香蕉也可以很劝退
在科技与狠活中,添加剂是无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加的毒药,监管部门和有关专家放任了这一行为,只能由自己来揭开黑幕。但现实的科技与生活是另一个故事,添加剂让食物更久、更香、更易得,监管部门给食物的使用划下了界限,行业在探索还能怎么做。
添加剂从来都不是妖魔鬼怪,偏见和恐惧才是。
题图来自《中华小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