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格局」刷屏,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助它当国产汽车大哥
中国汽车之名,怎样书写?
在昨天比亚迪第 5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发布会的前夕,比亚迪官方发布了一条视频,几乎向中国所有主流车企表达了致敬。格局之大,一度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当第一辆解放问世,中国在世界汽车行业上标注了自己的名字;东风汽车,在芦席棚中用双手敲出自己的名字;长安汽车,用第一辆微车扬起新的旗帜;上汽集团,用来之不易的体系打开新的格局;广汽集团用「新生」写下注脚;奇瑞汽车,用第一辆风云为它增添新的标志;吉利汽车,在一次次尝试中写下「豪情」;长城汽车,在皮卡市场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比亚迪,用这个名字一起踏上新的征程。
感谢同行,也感谢同行。比亚迪在自己的第 5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的发布会视频中,几乎致敬了所有为中国汽车努力的车企,这些为中国汽车历史书写落笔的车企们,值得被铭记。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除了影片的致敬,比亚迪用另一种形式将他们带到了现场。在比亚迪第 5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的发布会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车型,长城哈弗枭龙 MAX、红旗 E-HS9、蔚来 ES8、小鹏 G6、极氪 X、广汽昊铂 GT…
▲图片来自微博
淋过雨的人,才懂得为别人撑伞。从质疑、看轻的争议声中走来,曾经比亚迪也害怕等不到自己的春天。
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
1995 年,王传福从表哥手中借得资金,南下深圳创立了比亚迪。
彼时,国内的手提电话需求开始正向增加,王传福发现镍镉电池的商机,开始重点进军手机电池业务。与当时国内同行的创业思路不同,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更青睐于技术自研,介入镍氢、锂电池技术研发,让比亚迪在行业内名声鹊起。
得益于优秀的品质把控,比亚迪收获了大部分的企业订单,只用了两年的时间,比亚迪就描绘出了自己成为电池巨头的雏形。
2003 年,比亚迪成长为国内手机电池业务的巨头。不过,王传福没有停下脚步,他把目光投向了造车。顶住外界漫天的质疑,比亚迪在 2003 年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收购秦川汽车成为了比亚迪进军汽车制造的起点,王传福的「造车梦」从这里开始了。
拿到造车资质后的比亚迪,说干就干。
2003 年,比亚迪启动了插电混合能源结构的研发,可能比亚迪自己也没有想到整个新能源研发周期会这么长。2005 年,比亚迪推出了首款内燃机车型 F3,尽管 F3 凭借性价比的策略在第一年就收获了过万的销量,但外界质疑比亚迪抄袭「花冠」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王传福曾经亲自做出过回应,比亚迪 F3 吸取了大量日韩车企的成熟经验,比亚迪没有侵犯过任何一家车企的专利技术。
▲2005 比亚迪 F3
2008 年,比亚迪揭开了新能源的新篇章。经过长达 5 年的研发,比亚迪成功开发出了初代混动 DM 技术,在基于燃油版 F3 的基础上顺势推出了 F3DM,这是比亚迪最早的新能源车型。同年,巴菲特看中比亚迪,斥资 2.3 亿美元正式收购比亚迪 9.9% 的股份,成为比亚迪的大股东之一。2009 年,比亚迪推出了旗下首款纯电轿车 e6,搭载磷酸铁电池。
早起步,有产出,还有大资本提携,比亚迪的新能源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
不过,也恰恰是吃了太早起步的亏,比亚迪的新能源业务经历了一些「至暗时刻」。压力首先来自主流认知,当时的汽车市场对新能源车型并不包容,相比混动结构的 F3DM 以及纯电车型 e6 ,大部分的购车者都会选择更加成熟的内燃机车型,而花了大力气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比亚迪就「遭重」了。在 2017、2020 年,比亚迪的销量表现触底,团队内部需要暂时调整策略,用内燃机车型重新赢回声量。
糟糕的还有新能源补贴政策与比亚迪的电池自研技术的矛盾。在 2020 年前,新能源补贴政策朝着三元锂电池倾斜,这对于专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比亚迪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怎样活下去,是 2020 年前王传福每天都在焦虑的问题。
▲图片来自 Bloomberg
前面是料峭的冬日,还是积雪消融的春天,就连王传福心里也没有底。
20 年做一道证明题
好在王传福足够坚持,认准新能源路线,并始终相信可以「开花结果」。
2020 年 3 月 29 日,比亚迪发布全新刀片电池,以一己之力将磷酸铁锂电池拉回到了主流电池市场,比亚迪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2022 年 3 月,比亚迪正式宣布停产旗下所有燃油车型,全面拥抱新能源,比亚迪亲手结束旗下燃油车的生命,把所有精力注入到了新能源赛道。
我想应该没有人想到,一个在 20 年前被嘲讽看轻的车企,20 年后的今天能够达到 500 万台新能源车型的里程碑。在昨晚的发布会上,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解开这道证明题,比亚迪整整用了 20 年。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型 F3DM 开始,比亚迪用了 13 年的时间走完了 0-100 万的道路,2021 年 5 月比亚迪正式进入新能源百万俱乐部;2022 年 11 月,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比亚迪达成 3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2023 年 8 月 10 日,不到 9 个月,比亚迪第 500 万台新能源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成 500 万新能源销量的车企」。
中国新能源趋势大局已定,王传福预测未来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够突破 60%,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会来到惊人的 70%;有意思的是,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改革浪潮下也在改写「大而不强」的历史,根据王传福的说法,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车型产销占据全球销量 60%,接近有 70% 的电动汽车专利都来自中国,除此以外,中国真正掌握了新能源的核心电池技术,中国的前 6 大动力电池供应商装机量占据全球电池市场的 63%。
王传福说的的确是事实,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整车进口量同比下降 22.4%,而整车出口达到 41.1 万台,同比增长 65.5%,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同比增长。中国汽车市场出口量超过进口量,形成了稳定的「贸易顺差」。
这一道 20 年的证明题,证明了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也可以,这或许是一次中国汽车的加速超越。
COPY、CHANGE、DESIGN
时间拨回 2005 年,王传福曾经在一次专访中,侧面回应了 F3 的外观争议。
我们吸收了大量日韩车企的成熟生产经验,实际上上世纪 60—80 年代日韩企业主要是 COPY 模式;80 年代之后就是 CHANGE,也就是在 COPY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改变;在 90 年代后就是 DESIGN,各家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我们也在走这条道路,而且我们走得很快。
在王传福的眼中,「COPY、CHANGE、DESIGN」,代表了车企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稚嫩期、成长期、成熟期。
对于现在的比亚迪来说,早已经摆脱了青涩和稚嫩,过渡到了真正的品牌成熟期。「Design」,是比亚迪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2012 年,比亚迪与奔驰合资成立新能源子品牌腾势,专注豪华新能源产品;2023 年 1 月,比亚迪正式发布仰望品牌,并推出仰望 U8、U9,定位百万豪华线;同年 2 月底,比亚迪再传出子品牌消息,推出 F 品牌(现方程豹),定位 40-60 万介乎腾势与仰望之间,主打专业个性化品牌,F 品牌将会涵盖跑车、越野、轿跑等多品类产品。除了子品牌的发布,比亚迪也完成了不同品牌的技术布局,仰望独有的「易四方」、仰望、腾势、F 品牌以及两网共享的云辇悬架技术,都成为了比亚迪最可靠的技术「DNA」。
截至目前比亚迪通过四个品牌,已经完成了对新能源市场百万豪华、高端、中端以及走量车型的完整布局。站稳「油电同价」的走量市场,比亚迪要坚定地朝着高端发起冲刺。
▲比亚迪产品矩阵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比亚迪公布了第 500 万台下线新能源汽车,是一台腾势 N7。
巧合的是,腾势 N7 不久前,刚在英伟达计算机图形会议 SIGGRAPH 上露了一面。在 SIGGRAPH 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正式官宣旗下 Omniverse 将成为第一个完全为 OpenUSD 打造的平台,并一同推出了 RunUSD、ChatUSD 以及 DeepSearch 等 API 降低 OpenUSD 的应用门槛,让 3D 工作能够与 AI 技术快速结合。
英伟达展示了一段全球最大广告公司 WPP 利用 OpenUSD 制作的广告,腾势 N7 正是展示片段中的主角。WPP 把腾势 N7 的高精 CAD 数据上传至 Omniverse 平台,制作出了一台数字孪生的腾势 N7。
曾经也不知道能否等到春天的比亚迪,正在迎来自己的夏天。
达到 500 万台新能源车型下线的里程碑,是比亚迪的胜利,也是中国车企的胜利。中国汽车之名,应该怎样书写?比亚迪的「格局」刷屏给出了答案。销量、格局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只有销量没有格局,不会有「万邦来朝」盛况;而只有格局没有销量,那也不过是夜郎自大般的自我感动。
比亚迪作为国产新能源的「带头大哥」,为中国汽车之名落下了可贵的第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