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手机十年来的大更新,即将到来

产品

02-21 17:30

科幻小说《三体》中存在一个乱纪元的状态,当行星在三颗太阳的引力间波动,进行不规律运动时,会发生各种无法预测的变化。

AIGC 的爆发让硅基世界迎来乱纪元,我们似乎处于一个奇点元年,竭力去理解这个新世界,度过一个新文明的前夜。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我们就见证了 AI 行业的疯狂进化。

OpenAI 推出 AI 视频生成模型 Sora ,通过简单的提示词就生成一分钟视频,这可能是通向 AGI 的重要基础。

Google 接连上线 Gemini Ultra1.0 和 Gemini Pro 1.5,实现 100 万 token 上下文能力,多模态能力进一步提升。

英伟达发布了本地 AI 聊天机器人 Chat with RTX,最大的「AI 军火商」也加入到 AI 应用的市场

就在除夕夜,OPPO 也举办一场史上最短的发布会,宣布进入 AI 手机时代,并推送了 ColorOS AI 新春版。

在昨天的 OPPO AI 战略会上,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也进一步阐述了对于 AI 手机的理解,他表示:

AI 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重大的变革阶段。

这和 OpenAI CEO Sam Altman 此前一个观点形成了有趣的互文:AI 将像手机那样改变世界。

而在 AI 改变世界之前,人们争先想给 AI 找到一个硬件载体。 AI Pin 和 Rabbit R1 都是有趣的尝试,不过你也会发现这些 AI 原生设备,实现的功能场景和交互效率似乎并没超过现有的硬件。

这样不代表 AI 硬件就是伪命题, 2024 的确会成为 AI 硬件元年,但未来几年内最适合作为 AI 终端设备的,还是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依然是最好的 AI 载体

OPPO 将 AI 手机的影响视为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演变,这个分水岭其实就是 iPhone ,都说乔布斯重新发明了手机,他到底发明了什么?AI 手机的参考答案就在里面。

回到 2007 年的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上,乔布斯为了解释 iPhone 与其他手机的不同,用易用性和智能化为坐标系画了一个象限图,给智能手机下了新的定义:智能手机=更易用+高智能。

智能手机对比功能机的易用性体现在多点触控和大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双指滑动操作的交互更加高效,滑动解锁的操作符合直觉,实体键盘的取消给屏幕的更大的空间,一块大屏意味着更好的信息输出效果。

至于智能化,用乔布斯的原话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突破,将真正的互联网带到手机上。」正是在 4G 和智能手机的撬动下,才有个过去十几年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 AI 硬件的时候,这样的衡量维度失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所处的数字世界,其实也是 UI 的海洋。从 PC 到 手机,每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带来的根本性的改变,其实通过改变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升世界的数据化程度和传输速度。

因此,如果要说 AI 硬件对比现有的产品应该带来什么升级,也离不开下列几个维度:

  • 交互效率(输入和输出)
  • 智能程度
  • -便携性

综合这些维度,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未必需要重新造一个 AI 原生设备,智能手机就是当下最适合的载体。

昨天 OPPO 对外公布 AI 战略后,刘作虎在介绍采访时也认为,至少 10 年以内,手机还是 AI 硬件的最重要一环

就拿手机的相册来举例,最近我用 Find X7 拍照后我经常会使用 AI 消除功能,只要滑动手指圈一圈,就能将路人或杂物消除,基本不用再进行后期。

不用切换其他 app,手指滑动代替鼠标的圈选,提升了我的交互效率。而基于 AI 消除的精准度,则是智能化更高的体现。

ChatGPT 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更符合直觉的交互——自然语言。相比 GUI 所见即所得的触控、点击,原来我们还能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进行交互。

这种交互逻辑可以称之为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 NUI),早在 2008 年微软首席 UI 设计总监 August de los Reye 曾公开指出,GUI 未来演进的方向就是 NUI。

高算力的大模型和自然语言的交互,正是 AI 让智能手机在易用性和智能化两个坐标轴再次大幅提升的杠杆。这是影像能力、屏幕材质、处理器这些方面提升到什么程度都难以实现的。

将大模型塞入手机也已经成为现实。比如在 Find X7 系列上,OPPO 首次实现端侧应用 70 亿参数的大模型,将 AndesGPT 的 Tiny 模型放进了手机之中,模型在手机运行所需的内存正在快速降低。

70 亿大模型正常的模型大小是 28GB,为了真正在端侧部署,OPPO 用高精度 4 比特来对模型进行压缩和轻量化,从 28GB 最终可以压缩到 3.9GB 左右,无论是存储还是内存占用都是这个量级。

英伟达高级 AI 科学家 Jim Fan 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移动芯片的性能不再通过 GHz 来衡量,而是通过 tokens 生成速度来衡量。

大语言模型是新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或许未来某一天,智能手机的形态会将被新一代计算平台取代,但我们这代人大多会从智能手机上开始感受 AI 对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部 AI 手机应该是怎么样的

2024 年,我们已经看到 OPPO 等主流手机厂商正在拥抱 AI,那么一部 AI 手机应该是怎么样的?

昨天 OPPO 和 IDC 联合发布的首个 AI 手机白皮书,提到了 AI 手机的四大特征:

  • 首先要能够高效地利用计算资源,以满足 AI 时代下生成式 AI 的计算需要;
  • 要能敏锐地感知真实世界,了解用户与环境的复杂信息;
  • 还需要拥有强大的自学习能力;
  • 此外,AI 手机还将具备更充沛的创作能力,为用户提供持续的灵感与知识支持。

AI 手机的体验同样是软硬件的结合,但逻辑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有所不同。

依托于大模型的 OS 通过内嵌智能体,将能高效地处理复杂任务,并能主动创作,提供更符合直觉的多模态交互。

而硬件架构有了新的衡量标准:高效能的 AI 算力底座、模型库的管理优化以及智慧仿生感知能力。

OpenAI 应用研究主管 Lilian Weng 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Agent(智能体)= LLM(大语言模型)+ 记忆(Memory)+ 规划技能(Planning)+ 工具使用(Tool Use)。

这是模仿了人类执行任务过程的四个组件,LLM 作为智能体的大脑,其他的关键组件执行任务。

  • 拆解和规划任务的分配
  • 模拟人的记忆类型进行获取、存储、保留并检索信息
  • 调用外部 API 扩展模型能力

其实 OPPO 对 AI 手机的定义和 Lilian Weng 关于 Agent 的研究不谋而合,OPPO AI 中心产品总监张峻也跟爱范儿进一步介绍了 OPPO AI 超级智能体的核心逻辑。

智能体会变成智慧 OS 的大脑和核心,但是我们想做的是全栈的 AI 变化,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屏幕、麦克风这些器件,OS 中的组件,我们都希望将其 AI 化。

这个智能体首先也是基于知识图谱、文档数据以及搜索引擎来理解用户意图。同时基于对用户的长期记忆以及当下的实时交互语境,针对每个用户的需求,调用多种多样的工具提供服务,这是和过去的智能手机最大不同。

很多人认为 AI 手机等同于大模型+手机,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AI Agent 和智能手机的结合。

当 AI 可以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基于本地的数据训练逐渐理解用户的意图,过去应用提供的服务和功都能无缝整合到系统中调用,吃穿住行娱乐工作所有场景,用户只要说出需求即可。

按照这个逻辑,应用的形态也将完全改变。整个交互界面本身就是一个超级 app,使用和开发应用的方式也会完全不同,AI 手机要迈向的就是这个未来。

至于什么时候才会看到真正的 AI 旗舰,恐怕还得等等,但我们已经可以在 Find X7 等部分旗舰上看到 AI 手机的雏形。

比如在打电话时,AI 智能通话摘要功能可以帮我们梳理出通话内容的重点,并且准确地以文档的方式输出带有主题、要点、待办事项的内容摘要,对我这样经常电话采访和开线上会议的职场人就很实用。

春节期间推送的新小布助手,选择「连麦」在对话时的体验也更接近真人,甚至可以模拟不同的角色,比如给你推荐最近的上映电影和搜集影评,语音记录自动转换文字方便收藏转发,更接近一个高级的私人助理。

而前面提到的 AI 消除功能,OPPO 称推送以来人均每日使用次数已经达到 15 次,这也意味着用户对 AI 的体验开始从尝鲜转入常用。这也是交互效率、智能程度和便携性几个要素共同作用带来的结果。

从这些功能,我们也能窥见 OPPO 做 AI 手机的理念和路线:以产品驱动技术

如何利用多模态的能力解决用户高频高感知复杂任务场景,基于场景和需求来调整大模型的训练模式,调用不同的算力,也将是 AI 手机能否真的区别于目前智能手机,带来更好体验的关键。

2024 ,AI 手机的奇点元年

2023 年可以说是大模型元年,ChatGPT 和一众大模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那就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贾维斯那样的超级 AI 助理。

可即便 ChatGPT 有了手机 app,还是无法真正成为贾维斯,因为很多需求的执行聊天框里还无法处理,所以 OpenAI 才推出了 GPTs,让更多人开发属于自己的智能体。

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智能体最适合的硬件载体目前还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从系统开始适配智能体,并衍生出新的应用生态,体验会更加丝滑。

目前 AI 手机所需的条件也逐渐成熟,一方面算力成本不菲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都开始需要寻找落地的场景产品化。同时端侧模型在移动设备的运行问题逐步被解决,能力更小的内存运行更大参数规模的大模型。

这也是为什么 2024 年,会被称为 AI 手机元年。

其实无论哪个时代,用户需求应该是被发现,而非凭空创造的,好产品都应该是能洞察不同时代趋势下的用户需求。

正如 Google 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的《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的观点:「技术的未来在于,预测用户的需求并在用户意识到这些需求之前就满足它们。」

爱范儿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AIGC 正在推动社会进入一个「智力盈余」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无限的「外部智力」,成为超级个体。

因此,我们的随身设备应该就是最强外脑的载体。让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专属的超级助理,实现 AI 普惠,也是 OPPO 做 AI 手机最大的动力,洞察的是 AIGC 时代的最大需求。

过去 20 年,OPPO 是为数不多穿越周期的消费电子品牌。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时代,OPPO 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单点的技术、设计或者功能,而是透视时代的需求,洞察流行本质,不随波逐流的能力。

这意味着你无法亦步亦趋,必须主动去做有一定失败风险的事情。

率先定义音乐手机品类的 A103,是在便携式媒体播放器流行的功能机年代,看懂了小镇青年的娱乐和社交方式

在智能手机时代,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主打自拍美颜的 Ulike U701, 到 Find X7 上和哈苏宣布打造新一代超光影影像系统,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情感和个性表达,人们从追逐浮夸的「美颜滤镜」到欣赏更真实自然的状态。

当 AIGC 浪潮来临,跟随者蜂拥而至,国产大模型就有 200 多个。率先喊出 AI 手机并非一定赢得头彩,反而可能被认为质疑跟风,但 OPPO 在 AI 布局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早得多。

早在 2020 年,OPPO 就推出了首个 AI 大模型,并持续进行投入,去年 OPPO 发布自主训练的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其实也是之前的技术积累,在 Super CLUE 知识与百科能力排行榜上仅次于 GPT 4。

在昨天的 OPPO AI 战略发布会上,虽然刘作虎没有正面回应在 AI 上投入的资金,但他告诉爱范儿,「在投入上,我们可以说是没有上限」。

今年 1 月 OPPO 成立了 AI 中心,把产品、研发、运营、研究院、数字工程、软件工程的骨干聚合在一起,得以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快速迭代。

年初发布的 Find X7 是首款在端侧应用 70 亿模型的手机,在处理能力、处理时延、视觉生成响应等方面都是 Android 旗舰的第一梯队。

OPPO 目前一方面通过量化等技术大幅降低模型在手机运行所需的内存,同时利用自建的 OPPO AI 滨海湾数据中心部署 Titan、Turbo、Tiny 三个级别的模型来处理不同的场景需求。

端云协同也是目前手机部署 AI 大模型兼顾效率和性能最理想的方式,端侧计算可更好保证实时性与隐私保护,云端更强的计算能力则能够完成像 AI 消除等更复杂的任务。

IDC 预计, 2024 年全球新一代 AI 手机出货量将达到 1.7 亿部,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 15%。中国市场 AI 手机份额也将迅速增长,到 2027 年将占比超过 50%。

不过要让 AI 体验像影像一样成为影响用户消费决策,也不会一蹴而就。

大模型催生出新的数字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经济甚至是身份认同都在经历重塑,AI 手机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载体,需要更多 OPPO 这类主流厂商作为贡献者和普及者,让更多用户感受到 AI 带来的改变,直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过去几十年,计算设备一直在追求着这样的未来:自动感知和响应人们的需求,提供智能化的、自然的和无缝的用户体验。

从 PC、智能手机到打造空间计算的 Vision Pro,都在接力让我们离这个终点更近一点。现在,AI 手机要开始接过这个历史任务了。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