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进军降噪耳机,我们去英国探访了它背后的故事
风生水起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即将迎来一位新晋却强劲的选手——戴森。这个以数码马达为核心科技、以吸尘器、吹风机闻名的科技品牌,正努力把产品从家庭推向街头。
新耳机名为 Dyson OnTrac,与其说这是一款音频设备,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具备清洁能力的可穿戴设备。只不过 OnTrac 净化的不是空气,而是城市交通里无处不在的引擎轰鸣、手机扬声器突如其来的鬼畜笑声,以及办公室里急促的机械键盘声。
一个月前,戴森首席工程师 Jake Dyson 在伦敦向爱范儿在内的全球媒体展示了这款设备。为了这款耳机,他们打磨了数年。
OnTrac,成熟得不像第一代产品
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降噪耳机,最初为了帮助飞行员减少机内噪音。历经数十年的迭代,主动降噪耳机的技术和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
设计、降噪、音质——这些维度构成了用户体验的「不可能三角」。个体生理结构的差异,更是使得音质和佩戴舒适性更是成为因人而异的玄学。比如在舒适性和降噪独树一帜的 Bose 就在设计与音质上稍逊一筹,而在设计和体验拉满的苹果 AirPods Max,就在佩戴舒适性上饱受诟病。
Dyson OnTrac 的设计风格延续了戴森家族式的特征,棱角分明,属于人群中一眼难忘的类型。耳罩体积很大,头梁和机身结构也都很宽。规整、严谨中透露的轻快,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诺基亚多彩的 Lumia 手机。
OnTrac 采用混合式主动降噪技术,8 个主动降噪麦克风,每秒监测周围的噪音384000 次,耳罩内外的麦克风产生反相频率,与被动降噪相结合,从而消除背景噪音。
▲ 实体的操控杆,可以操控音乐播放及语音助手
尽管没有机会做现场对比,但凭借对 Bose 和 AirPods Max 多年的使用经验判断,OnTrac 的降噪水平属于第一梯队,耳压的处理非常舒适。
▲ 双击耳机外壳,可在沉浸模式、通透模式及交谈模式之间切换
戴森定制了两个 40 毫米、16 欧姆扬声器单元,以 13° 倾角的方式向耳朵传递声音,6Hz-21000Hz 覆盖了人类听力之外更多的频响范围。
这就像你买了一辆跑车,它可以达到每小时 250 英里的速度,但你不一定需要开到这么快。但事实是,它能够达到这么快的速度,意味着在你通常的行驶速度下,它的性能会更加稳定和受控。
戴森声学工程师 Alex Woodfield 在接受爱范儿采访时这样解释。
OnTrac 在音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在低音表现上,相比前作 Dyson Zone 有显著改善,强劲有力,富有弹性。
▲OnTrac 支持佩戴检测,取下耳机音乐暂停,重新戴上恢复播放
在开启主动降噪的前提下,OnTrac 的续航达到了惊人的 55 小时,是同类产品两倍以上。耳机配备了两块锂电池组,均匀地分布在头梁的两端,工程师说灵感来自于马鞍。
配图:MyDyson app,预设三种 EQ 均衡器设置,支持自定义。
降噪和续航上的拔尖,使其重量也超出预期,451g 的重量超过了 AirPods Max。好在通过设计,戴森保证了 OnTrac 佩戴的舒适性。只要不是特别剧烈的晃动,耳机不会有压头和晃动感,也并不夹耳朵。
OnTrac 可能是第一款「科技以换壳为本」的耳机——外盖和耳垫均可更换。耳机本体有银、黑、金、橙四种配色,但戴森却开发了 7 种颜色的外盖和耳垫,算下来用户可以有 196 种个性化混搭方案。
▲ 外盖由铝合金 CNC 加工而成,包括陶瓷镀膜、金属拉丝和阳极氧化
和 AirPods Max 一样,OnTrac不支持折叠收纳,整体体积较大,但戴森为此设计了轻薄的收纳包,取出耳机后收纳包可压平,节省空间。
尽管也有明显的不足,但 OnTrac 在核心的音质与降噪表现上达到了业界领先的水平,而设计和颜色混搭的差异性上,戴森显示出足够的技术实力。
降噪:一个因马达而诞生的产品
伦敦以西 130 公里威尔士郡的 Malmesbury,远离城市的纷扰,这里便是戴森全球研究、设计和开发中心 Dyson Village 的所在地。在这片这片广袤而宁静的土地上,汇聚了 14000 名员工,其中一半都是工程师。
Hullavington 一座退役的皇家空军机场被赋予新生,硕大的机堡被改造为办公区和实验室,草坪一角陈列着一台 1943 年的劳斯莱斯 RB23 Welland 喷气发动机。
这是世界上运行状态最古老的喷气发动机,也是唯一一台不在博物馆中的同类型的发动机,目前由一小批戴森工程师进行日常维护。
一位嬉皮士装扮的戴森工程师启动了这台年过半百的发动机。引擎的轰鸣夹杂着炽热的火光,让在场所有人不禁捂住了耳朵。
我本以为这是 OnTrac 秀肌肉的环节,但除了长达三分钟的轰鸣,什么都没发生。站在这里只是为了感受戴森的动力之源。
某种意义上,这台发动机代表着戴森的精神图腾。吸尘器、干手器、吹风机……戴森的产品品类看似五花八门,但剥丝抽茧,大多都离不开一颗马达的驱动。
为了牢牢掌握这项核心科技,戴森在新加坡总部建立了先进制造中心,专门用于生产数码马达这一个零部件。在全球供应链分工明确的今天,很少有消费电子科技公司会自建工厂。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30 年前,当时我的父亲詹姆斯和五位工程师开发了双旋风真空吸尘器,机器由一个强大的电机的驱动,然而电机和耳机噪音很大。
首席工程师 Jake Dyson 说,「当一个造型师在你耳边运行一个 120,000 RPM 的电机,降噪就特别重要。」
Supersonic(超声波)是戴森吹风机的名字,将声学名词用于吹风机的命名,足见降噪技术在工程师心中的份量。
吹风机搭载的 V9 马达,尽管可以驱动很大的风量,但产生的尖锐噪声令人不适。
「马达的设计并不是转得越快就越好。」工程师向爱范儿解释。转子是马达的核心部件,充当旋转磁场。在开发马达中的转子时,每一个转子都必须保证质量的平衡,才能让转子减少振动,降低噪音。
马达和空气动力学工程师需要对马达进行改进,他们会把产品放在声学实验室中央进行试验,墙壁布满的楔形吸音海绵能够完全消除低至 100 赫兹的音波反射,周边数个高灵敏度定向采音麦克风会对噪音进行采样分析。
▲ 过去十年里,戴森在全球建立了 5 间声学实验室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工程师将 11 个马达叶片增加了 2 个,这使得马达产生的其中一个声音频率调协到人类听觉范围之外,即超声波。Supersonic 这个名字也由此而生。
Jake Dyson 告诉爱范儿,城市噪声污染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引擎和马达。而戴森工程师大约 20% 的时间都花在声音控制上。
我们对真空吸尘器电机噪音、吹风机电机噪音的隔离和控制的理解,都延续到了对音频的处理上。
发现问题,用技术驱动下一个产品
「我们要发现那些别人忽略的问题。」戴森英国一间办公室里,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巨大的标语。
类似的格言有很多,比如戴森新加坡技术中心前台的那句:“As engineers,we have to see beyond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ask if there a better way。(作为工程师,我们必须超越现有技术,追问是否有更优解。)
戴森诸多爆款都出自这种产品观的指导,比如 Supersonic 吹风机造型独特颇具未来感,但镂空的设计只是搭载高速吹风机的结果,戴森观察到的问题是:吹风机吹干头发很慢,又容易灼伤头皮,本质问题是风量太小。
Jake Dyson 告诉爱范儿,在头戴式耳机领域,降噪效果和舒适性是容易被忽视的关键,为此他们研究了全球 95% 的头型,力求耳机贴合各种用户需求。
与马达降噪主要利用空气动力与精密调试不同,耳机的降噪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涉及电子工程,还关乎材料科学和 CMF(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比如耳垫的结构设计和材质选择,都能显著影响隔音效果和音质。
因为这样复杂性,工程师与设计师的角色界限往往是模糊的,每一位投身于工程研究、设计或开发的人,都被视为工程师或科学家。「设计」一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范畴,而是关乎产品体验的一切,包括技术、工程、如何制作它、性能如何、它将如何被使用、它能续航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称之为设计。
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他们既是审美超群、手艺精湛的艺术家,又是懂得如何选择石料如何开采乃至如何运输的工匠。
戴森的工程师团队遍及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虽然地理位置相距遥远,但这并未成为沟通的障碍,他们反而借助时差和制造业差异加速了研发进程。
今天我们在伦敦提出想法,设计 3D 模型,夜间发送给新加坡团队,新加坡的团队紧接着就用 3D 打印机制作原型并测试,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告诉我们问题所在、如何改进。这使我们能够比单一地点开发更敏捷地进行研发。
工作了 13 年 James Terry-Collins 是戴森副总裁,负责机器人前端开发和可穿戴品类。他这段话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戴森可以在短短几年时间,从零追赶那些拥有数十年经验的公司。
在戴森的前三十年里,万物皆马达,但事情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好奇心引领着公司接二连三地进入到不同的领域,包括机器学习、电子硬件、传感器开发、音频领域。
James Terry-Collins 说。
戴森不去试图押注 the next big thing,而是聚焦从改进产品的角度去 reshape 世界。从搭载马达的家电产品,到如今因马达间接衍生的降噪耳机。看似无序的领域扩张背后,实则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
当一项已有的技术落地在一个全新的场景上,一个新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8 年前的戴森 Supersonic 如此,今天的戴森 Ontrac 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