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时 6.69 万元!刚刚上市的 25 款新轩逸,被砍到只剩「底裤」了
前几天,我刷到了这样一条视频:
一群日产轩逸车主,将他们的座驾整齐地排成一列,煞有介事地准备进行一场「零百加速赛」。倒数结束,引擎轰鸣,弹幕和评论区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更像是一场自嘲式的狂欢。作为常年霸占「马路三大妈」榜单的车型,轩逸的佛系早已深入人心,它甚至还有一个专属的性能梗——CVT 介入了!
就是这样一款在车主和路人眼中都与「激情」二字绝缘的车型,最近却在另一个维度上,把「油门」踩到了底。东风日产一纸官宣,将轩逸经典的售价直接打入了前所未有的 6.68 万元区间。这甚至还不是终点,在终端市场,这个价格早已被经销商进一步下探至接近 6 万元的水平。
但实际上,这辆几万元换来的合资神车,已经被砍到「底裤」都不剩了。
一辆来自过去的新车
被砍到「底裤」都不剩,并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话,但有趣的是,在层层剥离了所有非必要的装备后,日产精准地留下了两样东西,那两样在很多人心中,定义了日产这个品牌的核心资产。
首先,你得到了一套历经百万中国车主验证,成熟到近乎乏味的动力总成——代号 HR16 的 1.6L 自然吸气发动机与 CVT 无级变速箱的组合。
当然,在性能参数上它早已被这个时代的电机远远甩在身后,但它的核心价值也正在于此: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激进的调校,只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平顺、可靠。
它的官方 WLTC 综合油耗低至 5.99L/100km,只需要加注最基础的 92 号汽油。这种对钱包的极致友好,是它最硬的通行证。或许正是基于这份底气,东风日产才敢为这台 6 万多的小车,许下一个「动力总成终身质保」的承诺。
这在某种意义上,倒也算是对当下新技术的可靠性焦虑的一种传统回击。
其次,你得到了那张著名的「日产大沙发」。在各大车企都在比拼屏幕尺寸、芯片算力的今天,日产依旧保留了自己的祖传手艺。宽大、厚实、柔软的座椅填充,对身体的支撑和包裹都恰到好处,能最大程度地过滤掉路面的细碎颠簸。这一点,打车打到过轩逸的朋友,应该比较有发言权。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你几乎失去了一切与「2025 年」这个年份相关的科技和舒适配置。
当你习惯性地转头,望向中控屏时,等待你的只是一个可以放下硬币和发票的塑料储物格。当你准备享受自动空调的恒温时,你会发现那是需要手动旋转、带有浓浓复古气息的机械式旋钮。
它的座椅是朴素的织物材质,无论是前后还是高低,都需要你亲力亲为地手动调节。甚至连非全尺寸备胎,在这次改款中也被一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补胎液。
好在,它的车窗并不是手摇的。(说明还有降价的空间?)
可以说,当一台比亚迪秦 L 的车机和舒适配置全部失灵时,你就得到了一台全新的轩逸经典。如此朴素的配置,自然会引发一个更深层的疑问:看得见的地方都省了,那看不见的地方呢?降价会不会意味着偷工减料?
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是,对于轩逸经典这款车,为了维持低价,日产最理性的选择恰恰是「保持原样」。
作为一款累计销量早已突破百万的超成熟车型(保守了,应该说活化石),轩逸经典的整条供应链、生产模具和研发成本早已被摊薄到极致。此时,去重新寻找、验证、并采购一套新的、更廉价的零部件,其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和综合成本,远比继续使用现有的大规模、成熟、可靠的零件要高得多。
但这也不是说轩逸的「可靠性」光环毫无瑕疵。其核心部件之一的 CVT 变速箱,在 2022 款等较早车型上,确实曾因异响、顿挫等问题,收到过大量用户投诉,这也是市场对这套动力总成疑虑的主要来源。
▲ 车质网 2022 年数据
日产显然在这方面下了苦功。根据车质网的数据对比,相较于 2022 款车型高达上百宗的相关投诉,2024 款车型的同类问题已锐减至个位数,可靠性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改善。
▲车质网 2024 年数据
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总之,你大概率是开不坏一辆轩逸的。
日产在用轩逸赌未来
我们把镜头从这台车本身拉远,放到整个市场的宏观棋盘上,轩逸经典这次看似突然的「自降身价」,背后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晰的。
这首先是一次面对入侵的被动防御。
近年来,以比亚迪秦 PLUS 为首,包括长安启源 A05、吉利银河 L6 在内的一众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已经通过「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的凶猛打法,将战火烧到了 10 万元以下的主流家轿市场。在这些新对手面前,轩逸在智能化、动力性能和科技配置上的短板被无限放大,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销量能够说明一切:2023 年 12 月,轩逸月销量接近 5 万辆,现如今,尽管它依旧位居销量榜前列,但月销已经跌到了 2 字头。
▲ 懂车帝 5 月全车型销量总榜
正因如此,日产必须要守住轩逸。
要理解日产的这步棋,就必须先理解轩逸对日产有多重要。它早已不是一款普通的车型,而是整个东风日产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官方数据显示,在 2023 年,轩逸一款车的销量,就占到了整个东风日产总销量的 54.7%——一半以上的江山,都压在这一款车上。
即便在竞争白热化的 2025 年 5 月,轩逸系列的月销量依然高达 2.86 万辆。这个数字,既是日产面对新对手时最大的底气,也是其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守的生命线。
但守住这条生命线,只是故事的第一层。如果我们仔细研读那份日产中国最新的 5 月销量报告,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公布轩逸销量数据的同时,日产用同样、甚至更多的笔墨,去宣传其全新的新能源车型——N7。
▲ 日产 N7
这就是东风日产当下的核心战略:一场油电并行的作战。
轩逸的使命,就是用自己这个旧时代的身躯,去为日产在新时代的生存,完成一次至关重要的「输血续命」。这既是它的宿命,也是这家百年车企,在时代十字路口上,最现实的选择。
但现实的选择,往往伴随着现实的代价。
轩逸经典这剂为日产续命的良药,其副作用也同样清晰,甚至已经反映在了冰冷的数据上——「以价换量」的策略,正在真实地、可量化地损害日产的品牌价值。
根据全球汽车调研机构杰兰路(JATO Dynamics)近期发布的 2025 上半年品牌健康度研究,日产的品牌档次指数已经从 2022 年的「中档品牌」,滑落至「经济品牌」行列。与此同时,其长期的竞争对手丰田和本田,则依然稳居「中档品牌」阵营。
这背后隐藏的风险不言而喻:当日产的品牌标签与「经济实惠」深度绑定,未来它要如何支撑起高价值新能源车的定价与市场定位?
更深层的危机,则来自于轩逸所依赖的传统「护城河」正在快速融化 。
事实上,这辆车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一辈消费者对「日系车可靠耐用」的刻板印象。但对于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者而言,这种品牌惯性几乎不存在。他们的价值标尺,是智能座舱、是零百加速、是科技体验。而这些,恰恰都是轩逸经典所无法给予的。
▲东风日产连海报的画风都还停留在 10 年前
因此,轩逸经典是日产递给当下市场的一份最现实、最精明的答卷,但它同样是一剂「甜蜜的毒药」。它所争取到的时间窗口,并非无限。
当它的历史光环和口碑红利被消耗殆尽时,如果日产新能源仍未能在市场上建立起足够强大的竞争力,那么今天守住的这片江山,最终也可能成为拖累其彻底转身的沉重包袱。
这既是它的成功,也是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