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苹果、三星和 Google 的创新之道
每当提及创新这个字眼,浮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往往是极具技术感的产品。比如让我们窥见未来生活图景的 Google 眼镜和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相比之下,曾一度走在创新前沿的苹果在推出了 iPad mini 后反倒是给人以惊喜不足的感觉。事实上,创新并非一味地停留在技术或理想层面,基于用户的现实需求对体验进行重新定义,挖掘新的需求开创全新的领域都是创新价值的一种体现。尽管选择的路径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他们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Business Insider 援引 Booz&Co 一份名为创新 1000 的调研报告,调研的发起人 Barry Jaruzelski 认为,技术层面的创新只是成功的创新路径中的一条羊肠小道,与之不同的创新方式其实耗费与之相同的精力和成本。Jaruzelski 对三种迥然不同的创新之道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它们分别代表了当下最火热的三家科技巨头。
苹果:需求导向型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在汽车诞生之前,你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回答——一匹更快的马车。”
苹果深谙用户需求之道,却从来不依赖市场调研和预估。苹果对需求的把控不是在用户后面亦步亦趋,而是通过观察提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创造用户需求,从而率先推出代表新趋势的产品,这些革命性的产品根本上并非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Jaruzelski 举例说,苹果没有发明触摸屏,却让触摸屏的概念发扬光大并深入人心。
因此,这种创新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正如艾维所说:“It’s very easy to be different, but very difficult to be better.”
不过我们也看到,今天的苹果在固有的业务范围和成熟的体系的掣肘下显得越发保守,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利益层面的创新。
三星:市场分析型
提及创新,人们通常会将善于见风使舵的三星排除之外。
三星在市场风向的把控方面极其灵敏,一旦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以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它便会迅速推出自己的产品。这虽然是与创新理念背道而驰,但对市场的窥探能力、在固有产品基础上的开拓并非每个模仿者都可以做到。
Jaruzelski 说,如果仅仅是拙劣地抄袭了 iPhone,三星绝不可能在三年时间内将创新公司的排名提升 5 个点。
Galaxy Note 的成功,绝不是一味地在屏幕上扩张。
Google:技术驱动型
Google 是典型那种技术驱动型的创新公司,也正是人们观念中狭义的创新。
从气质上看,Google 更像是一个初创公司。从产品上看,无论是 Google 眼镜还是无人驾驶汽车,都基于尖端的技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但是这些产品距离用户和市场比较远,在眼前都难以看到清晰的商业前景,只是在未来去探寻可能的用武之地。比如传说中 Google 的终极实验室——Google X。
当然,人们会更信奉和推崇那些精神层面上“无畏”的创新——面对浮躁的时代和利益导向的市场,它们敢于冲破固有观念,敢于撩拨所谓的经典。正如苹果和 Google,即使长大了,他们依然怀揣着如新生儿般对世界无尽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