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岁,太老了?
“往事涌上心头,青春就散场”
如果这具身躯是个国度,左肩膀在暴乱中,后背的关节多处防守被攻破,颈椎关节蠢蠢欲动,腰部脊椎静观其变。这是 25 岁的身体,靠着地铁的最后一节车厢,左手提着 MacBook,右手拿着 iPad mini,脑子里想的都是疼痛……回家睡了一觉,暴乱暂停,双手又开始在键盘上敲打。
这是 Bryan Goldberg 在 PandoDaily 上的文章,符合我最近的心境,所以特别想在周末推荐给大家。
这个世界对于 39 岁的人来说曾是一个安全之地。
那时的世界很大,如何成功没有那么多规则。当事情做错了,你可以像冉阿让一样逃出镇子,也许你将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英雄般的结局。
那时的历史充斥着那些 39 岁仍默默无闻的人们,由于命运的奇迹转折,他们的梦想突然成真。
39 岁的 Harry Truman 之前经营着一家帽子铺,失败了,又在小司法职位上呆了一阵,四十岁开始销售汽车俱乐部会员资格。二十年后,他成了美国总统。39 岁时,Ulysses S. Grant 在一家皮革店当助手,十年前他是一名士兵,十年后他当选美国总统。39 岁时特蕾莎修女刚刚成为一名修女,和加尔各答街上那些她努力帮助的人们一起挨饿。后来,她可以说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非营利企业家”。
然而今天的世界对 39 岁的人们却不再乐观。除了一些作家、电视明星和肯德基爷爷外,你很难找到许多大器晚成的例子。我们的寿命是以前的两倍,但我们看不起别人的次数却是从前的十倍,只因觉得他太老以致于不可能成功。
看看你公司里 39 岁已经有秃顶趋势的主管,你认为他能成为一名 CEO 吗?那位从法学院毕业 12 年仍在律师事务所里当助理的女士,你觉得她能成立自己的世界级事务所吗?一位在辉瑞公司实验室里当助手的化学博士,将来能获得诺贝尔奖吗?
生命长了,梦想却在年轻时死去。
教育选拔机制无疑是原因之一。可是,就算在硅谷,这个人们没有名声、没有钱、没有经验却能在短期内创造伟大事业的地方,同样具有年龄歧视。这些年来,如 Mike Moritz 等专家所称赞的都是些 23 岁的年轻人。不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正解决着 23 岁同龄人的问题。
年龄本应是资本,一个 39 岁的人更能辨别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可能攒了一笔钱,有家庭作为避风港。也许创业家们该轮到年龄大些的人了,他们能够帮助疲于奔命的父母、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的“小众群体”,潜在客户可能“只有”几百万。
其实,文中所说的危机难道只属于 39 岁?当你的同龄人开发了 Storify,23 岁的难免也如坐针毡。这危机感甚至已渗透每一个年纪,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有升学压力的小孩,那些害怕孩子智力不如别人又负担着巨额学费的家长……于是,当创业者的项目出现,我们往往忽视了创意和激情,眼红于利润。危机感似乎让我们忘记了从容。
我想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想着成功,忘了成长。
连岳在《神了》一书中曾这么阐释:树木最好地诠释了“成长”的内涵,一是把“成长”视为生命的最本质的特征,自我否认、自我怀疑、自我更新能使“成长”过程进行到生命体的最后一刻。 第二点,恐怕失传得列为久远:成长只能是缓慢的。一棵小树只能慢慢长大,搞拔苗助长行不通,所以,缓慢在植物那里,还是成长的基本准则。而焦燥的人并不会死,所以,缓慢就在人类社会成为稀缺元素。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边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做尽都顺利——《圣经·诗篇》
慢慢来,像一棵树那样成长。
如果从未长大呢?那就一路敲着铁皮鼓吧。
题图来自:th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