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太空
有一个问题,它困扰了人们数千年。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哲学层面、伦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足够深奥,直指人类灵魂的深处,拷问着我们的心灵。
这个问题就是——“吃什么?”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航天局成功把人类送上了神秘的太空。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技术难题之后,这些聪明科学家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半个世纪。
太空食品的生产过程必须慎之又慎,从包装到菜单都必须仔细评估。食物必须平衡营养、味道和安全性这三个关键元素,进餐时间、包装大小、 保质期等问题也不能忽视。这些食品必须含有较高的水分和营养价值,重量和体积不能太大,还要在失重和微重力的环境中尽可能保持稳定,不会飘来飘去。因为在失重的情况下,漂浮的食品可能成为致命武器——食物的残渣一旦飞进航天员的口鼻,极有可能伤害到宇航员的呼吸系统。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食品系统实验室( Space Food Systems Laboratory)是一家专门研究太空食品的机构,他们的责任就是解决宇航员“吃什么”的问题
NASA 表示:“太空食品不仅为宇航员提供营养,同时还要为身处陌生和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宇航员构建一种熟悉和舒适的氛围。”
据 The Verge 报道,NASA 近日公布了最新版的宇航员菜谱。
回溯历史,最初的太空食品有三种:
- 糊状食品,例如牛肉浆、苹果浆、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
- “一口一个”食品,将食物压缩成一小块,宇航员一口即可吃完;
- “复水食品”,这是一些冷冻干燥的食品,加水软化就可以吃。
20 世纪 70 年代,太空食品的研究经历了一次革新,主要原因是宇航员们的抱怨。自“阿波罗” 10 号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是改进了食品的包装和种类,还”贴心地”为宇航员配备了勺子。
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美国的“天空实验室”(Skylab)。它是年美国于 1973 发射的载人空间站,其任务除了对太阳和地球进行观测外,还从事人类在失重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上反应等各种科学研究工作。
在 28~84 天的飞行时间里,空间站中的食品制作水平实现了一次飞跃:采用 7 天的标准食谱,采用了整盖易拉式铝罐包装,安装了机载保温装置,还安装了食品加热装置。实验室中建立了“太空厨房”,厨房中有食品贮存设备、食品制造设备和航天员进餐设备。
进入80年代后,宇航员吃的几乎和地球上一样丰富——NASA 为宇航员设计了 74 种食物和 20 种饮料,确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样性。直到 2006 年,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太空食品的环保和绿色概念,于是一些绿色蔬菜也可以在飞船的“厨房”里进行培育生长和加工,而许多”名厨“也可以将自己的招牌菜送到太空,供宇航员享用。
现在,太空食品的种类得到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其大体分类如下:
- 冷冻冷藏食品:这类食品是在地面上冻好带进太空的,如汤类、炒鸡蛋类。
- 脱水(复水)食品:在食用前必须脱水(复水),在它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单向入水阀门,以便复水用,复水后即可食用。
- 灭菌食品:加热灭菌的软包装和硬包装罐头类食品,如鱼类罐头。
- 辐射食品:肉类熟食,要使用铝箔胶套包装,并要在辐射伽玛射线或电子束下进行消毒、灭菌。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医学协会说,辐照食品可安全食用。
- 自然形态食品:各种形态的坚果和饼干类,需要对其进行颗粒处理,确保不会产生“颗粒渣滓”。
- 新鲜食品:地面上没经处理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水果、果酱和调料等。通常是使用塑料包装袋和进行氯气消毒,以保持其新鲜度。
我国的航天食品也颇有中国特色,科学家尽可能地在航天食谱中添加中式菜品。而“神九”航天员的食品就具有这个明显特征——包含了八宝饭、陈皮牛肉、酱牛肉、莲子粥、绿茶、墨鱼丸、牛肉丸等独具中国特色的食品。
NASA 认为,未来的宇航员可能需要在太空中旅行数年,宇航员得自己动手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丰衣足食”。于是,NASA 计划在太空船里增加一个“太空农场”,在太空中培育可以食用的水果和蔬菜。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