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经营理念对商业利益的妥协
最近关于 Facebook 降温的讨论愈演愈烈,这些言论多是从社交媒体属性论述的。近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Nick Bilton 撰文从商业化举措的角度对 Facebook 一些产品变动进行了批评。
2011 年,Facebook 曾推出了一项单向关注的新功能,用户可以订阅那些感兴趣但现实中不认识的人的动态信息,而无需和对方成为好友。凭借个人的影响力,Nick Bilton 很快便积累了 25000 个“订阅者”。
Bilton 会将每周专栏文章同步发表在 Facebook 上,这些文章通常能得到不错的反响。比如他去年新年的一篇文章便收获了 535 个“喜欢”和 53 次“分享”。后来,Bilton 的订阅者飙升至 40 万。
然而,Bilton 渐渐发现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喜欢”和“分享”的数量非但没有因订阅数量的飙升而增加,反倒急剧缩减:他今年 1 月的四篇文章,平均只有 30 个“喜欢”和 2 个“分享”,有些甚至低到 11 个“喜欢”。此外,容易引发互动的照片的作用也在丧失,平均只有 100 个“喜欢”,而在一年前,这还是个三位数。
为了验证这一情况,Bilton 查看了其他科技博主的 Facebook 主页,包括 TechCrunch 的 MG Siegler、纽约时报的记者,无一例外,它们都呈现出大幅降温的趋势。
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Bilton 做了一个实验:他向 Facebook 支付了 7 美元,使用它的广告推广工具来向自己的好友推广自己的文章。结果令人惊讶,一个链接互动增长了 10 倍,区区几个小时就收获了 130 个“喜欢”和 30 次“分享”。
Bilton 据此推测,Facebook 可能不仅仅推广了他所支付的内容,同时还有意地抑制了那些他没有支付的内容。
随后,Bilton 收到了一封来自 Facebook 的通知:付费后,文章的点击量是未支付前的 5.2 倍。Bilton 认为,Facebook 颇有炫耀功绩的意味。
“对广告主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消息,但我有些被欺骗的感觉,”Bilton 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忿恨,
“在 Facebook 屡屡侵犯用户隐私后,我仍然留在 Facebook 上是因为我愚蠢地相信仍然有一些民主的方式可以与他人自由分享信息。我觉得 Facebook 开始说服我们秉持这种取向去分享信息,但现在却反过来迫使用户先掏钱,然后才能让自己发布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
针对这一说法,Facebook 矢口否认。Facebook 的产品经理 Will Cathcart 表示,Facebook 没有为了卖出更多广告而有意抑制未支付的信息。公司表示,它们仍然在探索那些影响人们看到动态信息的算法。
Bilton 表示,Facebook 曾在一份声明中提到,一年来,那些订阅者超过 1 万的信息反馈(喜欢、评论、分享)增长了 34%,但是 Facebook 又表示,动态信息的互动下降了 2%。
让付费内容替代免费内容,意味着当推广广告浮到顶部,那些大量的普通内容的权重正在下降,甚至从时间线上消失。
专注于互联网法律的专家 Eben Moglen 表示,尽管 Facebook 的行为可以视为不道德,但并不违反垄断法案。
Forrester Research 的分析师 James McQuivey 认为,Facebook 显然调整了产品策略——为了提高营收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很可能 Facebook 内部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波动,每个部门都在快速提高营收、探索广告模式的重压之下。”
回过头看,这件事的本质是互联网公司在利益驱动下在产品理念对商业模式的一次妥协,却反映出当下互联网企业生存的艰难,俨然一个社交王国,纵有 10 亿用户又如何?
事实上,商业模式的开拓与社交网络信息开放、平等的理念并不相悖。Twitter 有着类似的广告模式——Sponsored Tweet,尽管推广信息会被添加进用户的时间线,但却不会对其他信息内容的展示造成任何影响。
积木曾在一篇分析 Twitter 的文章中说道:
这是一个没有特权的国度,每个人的言论都受到同样的重视(或被忽略),一切以时间顺序来安排,哲思与哈欠同样重要。无论发生了多大的事情,你一次无聊的晚餐推仍可顽固的占据时间线的顶端。在 SNS 的国度里,谁规定一场国际会议的重要性胜过一次晚餐?
题图来自: Gordon Sau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