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范聚之音乐有无社交?
去年“数字音乐正版化”再次提起,欢聚时代(YY)上市后,李学凌称未来音乐产业的规模比网游更大,除了行业内的声音以外,《中国好声音》则再次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兴趣,有报道称,《中国好声音》播出之后,激发了许多人去唱 K 的意愿。而随后《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的播出,也让人将目光聚焦在“好音乐”上。
所以,本次爱范聚的主题是:互联网的音乐产业。我们邀请了 @音乐天堂全媒体的陈寰中(胡思客),音乐人攻略的马龙,点歌台的 @谭颖华、落网的胡建国。
音乐有无社交?
陈寰中分享了过去他加入《音乐天堂》,成为杂志主编的趣事——最初的《音乐天堂》是由邓良平创办的校园刊物,但后来因为发行量的逐渐增加,就办成了杂志。作为当时国内少有的介绍欧美音乐的刊物,《音乐天堂》积累了一批固定的读者,开始向编辑部写信,陈寰中也是其中一名。
之后,因为他的校友在《音乐天堂》担任主编,但又要离开的缘故,邀请他担任主编。于是,陈寰中从读者,变为《音乐天堂》的主编之一。这段历史,被记录在《音乐天堂·号外》这本书中。从陈寰中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即便是基于书信这种缓慢的沟通方式,由于《音乐天堂》读者群体的活跃,产生了基于音乐的社交行为。
有趣的是,经营“落网音乐电台”的胡建国后来却说,“用音乐来社交,这是一件扯淡的事情”——在爱范聚上,他与陈寰中的观点发生了碰撞。“落网音乐电台”经营历史已经十年,每个星期都会推荐一两期的音乐精选集,因为小众品味突出,也积累了大量固定读者,一年能获得 5、6 万元的捐赠。
在胡建国看来,音乐是一个很个人的体验,要么被当做背景音乐,要么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享受,很难产生大量的社交行为。比如说,我觉得崔健好听,但我很难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因为他们并不喜欢听摇滚,兴趣偏好的不同决定我会向谁推荐。当然,音乐能催生比较私密的社交行为,比如我把一首歌的链接发给朋友,但这种社交行为仍然是少量的。
现在歌曲的长度大多为几分钟,没办法承载太多的内容,不管是曲调还是歌词,由于内涵无法跟一幅画、一本书相比。胡建国据此认为,围绕一首歌,是很难产生大量评论的,也就很难产生社交行为。
“落网”每一期音乐推荐都能收获大量评论,而从这些评论来看,相互之间产生交互的比较少,大家都是直接在下面留言,抒发自己的感情,之间的交集并不多。
以音乐为内容的新媒体如何生存?
陈寰中认为,大家都在听口水歌的时候,有一小撮人听摇滚,他们之间就有“知音”之感,开始社交。但如果摇滚在国内也成为大众化的音乐种类,那么所它能所产生的讨论也不会太多。这种“信息先占”的优势其实十分脆弱——只有有人报道的消 息比较快,那么“信息先占”的优势就会转移。
此外“信息”是会过时的,以前汪峰不为大家所熟知,但最近几年因为旭日阳刚翻唱《春天里》以及参与《中国好声音》等,名气已经变得十分响亮。那么从前报道汪峰的音乐杂志,就不再“信息先占”优势。
不过,如果因为小众的事物而结交了一群好友,在这群好友中间分享,这种分享的行为和“信息先占”的分享行为无关。
《音乐天堂》现在以电子杂志的姿态在 iPad 上复活。那么它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社会里,会具备怎样的优势呢?陈寰中认为,从“信息先占”的角度来看,《音乐天堂》从前到现在,都不特别占优势,当时有《音像世界》也有专业的电台 DJ,但因为杂志有着“探索”的姿态,就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陈寰中认为,只有附加了人格、情感等力量在里面之后,才可能产生持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