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对微信的铁幕已经降下来了吗?
早上在出租车里听到电台播报“三大运营商大战微信”的消息,现在炒得这么火热,比较出乎意料。
大体是这么回事:工信部 2 月 27 日召开 OTT 业务对运营商影响讨论会议,讨论微信对运营商网络占用资源的问题。然后节目回顾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去年 12 月“炮轰”微信、中国联通总经理对微信担忧的新闻。再联系到日本、韩国运营商对各自国内 Line、Kakao 加重流量监管的情况。节目尤其突出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允许运营商收费、掐断 OTT 语音流的消息,暗指运营商将向微信收费,否则会被掐断服务。
硝烟味道甚是浓重。这里先不谈博弈,看看真实情况如何。
韩国这边, 老牌 IM 工具 Kakao Talk 覆盖 95% 韩国智能手机,它并没有向 KCC 提过申请,所以没有 KCC 允许运营商“掐断”一说。当然韩国运营商也担心 IM 的冲击,但它担心的是 VoIP 实时通话业务。日本方面,Line 非常受学生和青年女性喜欢,以至于孙正义旗下的雅虎日本去年 10 月收购了 Kakao 日本运营商 Kakao Japan 50% 股份。说明软银移动对 Line、Kakao 这样的语音对讲业务是正面态度。日本运营商由软银牵头,老牌的 NTT Docomo 也非常重视网络建设,比如数据业务收入已经占比达到软银移动收入 50% 以上。Line 这些 IM 工具业务的蓬勃只会拓展运营商的营收渠道。
综合日韩两国的情况,就能得出微信与运营商的核心矛盾:微信 4.5 版本今年 2 月发布后,更新实时对讲功能,如果说微信文字/图片、语音对讲功能只是革命了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业务的话,那么实时语音对讲将对运营商的核心业务——语音通话形成冲击。运营商方面,由于中国贫富差距等社会现状,虽然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智能手机普及度很高,但大部分用户仍然使用短彩信业务和语音业务,他们无法全面拥抱数据流量时代,运营商反而在不尴不尬的转型期被微信的巨大通信请求所拖累。
从技术角度来讲,微信、Skype 等 IM 工具消耗的流量并不大,但触发的通信频率非常高,即通信行业所说的“心跳”。这对于运营商来说,这是一种极大资源消耗。目前微信用户只要连上网络(3G 或 WiFi)就可使用微信,不需要向运营商交额外费用,运营商的通信资源被其占据。——今年春节前微信与香港运营商电讯盈科(PCCW Mobile)达成合作,以 8 元套餐享受微信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服务。这个事件在当时本来引起震动,外界猜测它可能拉开微信与运营商合作的先河,但现在却打得这么不可开交,出乎人们意料,不过也是利益博弈使然。
再来了解一下 VoIP 技术。VoIP 是指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以数据封包的形式在 IP 网络上做实时传递。我们知道运营商的网络分为语音网(域)和数据网(域),语音网最早是 ATM 传输,后来是 E1,国内 2005 年以后陆续切换成全 IP;数据网一出来是 IP,我们在通信网络里的 IP 由手机号码和设备 IMEI 号构成。大家平时打电话发短信使用语音网,聊 QQ、上网使用数据网(看电视使用广电网)。国家现在讲三网融合,语音网、数据网、广电网三网合一,实现真正基于 IP 传输。在三网合一情况下,提供增值服务越好越多,越有得钱挣。但这是运营商的短板。目前三网还没有融合,运营商在数据网上开始区别收费和分段计费,即微信目前所使用的网络。
在 LTE 时代,这一问题将不复存在。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像中国移动的 TD-LTE 试验网络一样,单卡双待:号码在 GSM/TD-SCDMA 网络注册语音业务,同时在 TD-LTE 注册数据业务;二是 VoLTE 技术,全部通过 IP 用数据来传输,只存在数据网,这是终极方案。现在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移动反对微信的声音最大:它的 2.75G EDGE 网络速度慢,承载压力巨大;而其为了弥补 3G 网络劣势,中国移动兴建了大量 WiFi 热点,微信多在公共场合使用免费 WiFi,又不能给其带来营收。所以矛盾就突显出来了。
那么运营商可不可以“掐断”微信的服务?从技术上来讲,很简单,因为微信作为一个通信服务,也需要遵守通信协议,通过微信协议找到并过滤微信服务,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由于利益博弈的交锋,应该不至于产生如此糟糕后果。
回来说博弈,运营商与微信业务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都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李跃、陆益民,包括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公开场合谈论对微信这些 OTT 业务的担忧。但也不能排除这种矛盾被媒体报道后放大的因素。在商言商,无论是运营商如何对外释放压力,但微信业务不是说堵就堵,说砍就砍。它在争夺的是更大的定价权,即马化腾在去年 12 月 14 日回应李跃讲话时所说如何寻找“双赢”的平衡点。
我们知道,运营商有一套自己的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计费系统,如果与微信的合作,像香港电讯盈科一样推出计费套餐,多少合适?8 元?10 元?20 元?这个价位是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制定的,目前微信已经有 3 亿用户,这些数据应该比较完备了,但如果没有一轮“收费之争”的口水战,突然收费可能难以令用户信服。不过据一位运营商人士介绍,这种合作可能是长远的趋势,目前没有那么快展开。
所以现阶段的口水战,更多是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的,但不会至于落下铁幕,阻挡微信等 OTT 业务发展。台前我们看到双方过招拆招,幕后则是利益的交换。由于目前我们大部分手机用户仍然对短信、彩信、语音业务严重依赖,远未达到欧美和日本普及 3G 的水平,所以腾讯与运营商的竞争仍然是处于下方的,即使微信拥有 3 亿用户,但退一万步讲,砍掉微信,运营商照样可以活得不错,甚至给自己的类微信、类 QQ 业务分来一杯羹。这也是为什么运营商敢于如此强势地进攻。
当然,在商业社会,进攻不是为了消灭同一个谈判桌上的对手,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筹码。腾讯不可能获得运营商的牌照(虚拟运营商不同于物理运营商,管理权力更小),所以它无法为运营商分摊建设基础网络设施的成本——马化腾的“两会”提案倡议国家来承担基础设施建议,是比较可行的,但要看高层的政策。那么既然无法共建网络,腾讯就需要支付使用网络的费用。微信在 4.5 版本推出实时通话功能之前,它已经对运营商短彩信业务“威胁”了两年,运营商也没有如此激烈的反映,这是因为短信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是呈下降趋势。工信部的数据显示 2013 年春节人们发送短信数量的同比增幅是低于往年的,尚属首次。如果说微信动了运营商的奶酪,那只能说它让这个趋势更早到来了。
但 4.5 版本更新的实时对讲就不同了,它使用 VoIP 技术,不仅耗费网络资源,更是对运营商的核心业务——语音话务形成冲击(这也是韩国运营商对 Kakao 所担心的)。腾讯与运营商博弈的一个结果,可能是微信向这部分 VoIP 使用者收费,即部分收费,而是不现在报道中所说的“微信免费时代结束”。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会由腾讯公司承担费用,还是转嫁到用户身上——我们不清楚实时对讲活跃用户有多少,无从判断其费用有多大。
借鉴 iMessage 的做法,微信应对的措施,除了收费外,也可以帮助运营商挽留一下位处夕阳的短彩信业务。即如果双方微信都在线,通过数据包进行传输;如果只有一方在线,则分流到手机 QQ(运营商收取信令费)渠道或短信渠道。只是已经被宠惯的用户,他们能接受这种改变吗?另外,如果运营商的通信管道纷争不能迅速平息,微信商业化的步伐会不会由此拖延?因为游戏的流量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