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的誕生故事
StreetSmart 注:这是一篇非常棒的 iPhone 演进历史回顾强文,作者 kouko 是资深的苹果 Geek,为台湾友站 wa+er. 白苹果急救室的站长。征得其同意,全文转载到 ifanr,原文链接,感谢!
在2006年秋季早晨的一間Apple會議室中,Apple的CEO,Steve Jobs看著一台由200位頂尖工程師花費一年多的時間開發,名為「P2」計畫的原型機。問題並不在這台原型機有多少地方需要修正,而是這東西完全無法運作。
通話時常斷線、電池在滿電之前就停止充電、軟體極度不穩定、資料常常自行毀損……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數不盡的問題。在會議結束時,Jobs只是靜靜地看著會議室內無數的工程師們說:「我們還沒能做出一個產品。」
這句話的效果遠比Jobs發怒要來的恐怖。當Apple的頭目對手下大發雷霆時,場面雖然嚇人,但是對員工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但是這次,相對來說平靜異常的Jobs著實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某個參與那次會議的員工敘述:「這是我在Apple少數幾次感到寒意的時刻。」
在這之後的三個月,這些參與開發的Apple工程師們經歷了職業生涯中最巨大的壓力。在公司走廊上時常爆發激烈的爭辯、工程師們過著整夜討論程式碼,僅數小時的補眠後便再度開始工作的生活。還有一位產品經理因為關門太用力,導致門把變形將自己鎖在辦公室內,最後同事花了一個多小時才用鋁製球棒將她救出。
到了2006年12月中,也就是Macworld即將來臨的幾個星期前,Jobs將這個原型機展示給全美最大電信公司的CEO,Stan Sigman。在這場位於Las Vegas Four Seasons酒店的會面中,Jobs展示了這台原型機的鮮豔的大尺寸螢幕、功能強大的瀏覽器以及充滿魅力的使用介面。
Stan Sigman,一間以傳統派工程學為主流、同時也是全美最大電信公司的CEO,一反常態而且非常熱情的說:「這是我看過最棒的裝置。」
2007年1月9日,Apple──這間在之前沒有任何手機製造經驗的公司,在Macworld上發表了它的第一隻手機──iPhone。
大部分的人直到2007年才知道iPhone的存在,不過整個故事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慢慢地開始……
iPhone 0.1
在 1980年代,Apple對新產品與新市場充滿許多瘋狂的想法。在當時,Steve Jobs才正開始享受整個創作的過程。沒有人知道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也沒有人清楚在過程中究竟但生出多少的原型機。不過在經過了許久之後,有一小部分的原型機被公開。其中有一個由Hartmut Esslinger設計,用於辦公環境的觸控螢幕電話原型機。設計者的兒子現在聲稱,有許多第一次在這台原型機上出現的想法在幕後促使了iPhone的成功。
先不論這是否為事實。不過在一般的認知上來說,Steve Jobs已在觸控螢幕的研發上花費了許多年的時間,並利用任何機會在Apple內推動相關的產品。例如Newton這個產品,其中許多的解決方案影響到今日的通訊器材與智慧型手機。
而第一個能夠與Apple聯想在一起的電話設計是一支手機,它實際上就像……一個蘋果。由今日的觀點來看,這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概念。不過在 1982年,這設計就是一個簡單的蘋果。在這份專利中,設計者為Denni Rivette 與 Harry Disko,在當年他們遞交了11份專利,並在1985年公開。這設計實際上並不是設計一支電話,而是在設計時尚。在Apple正四處尋找不同方向的時期,這種專利並不會讓人驚訝。而在之後,公司的發展開始停滯不前,而電話設計就被暫時擱置在一邊了。
iPod、PDA、手機
到了2000年開始,整個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手機變成了最新的時尚,整個市場只會越來越蓬勃。而在當時,Apple並沒有任何手機製造的經驗與技術,公司也很難掛跨入這塊由電信業者所主導的市場。於是,Apple選擇專注在另一塊可行並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數位音樂播放器。到了2001年10 月23日,Apple發表了它的第一台數位音樂播放器──iPod。
在2002年,iPod逐漸流行,並開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同時,Jobs看到數百萬人隨身帶著各種手機或是BlackBerry。而對消費者來說,MP3播放器只是另一台裝置。同時他也預期在不久之後,手機或是移動電子郵件裝置將會整合越來越多功能,最終將挑戰iPod在音樂播放器市場中的主宰地位。為了保衛iPod這個新產品線,Jobs理解到最終必須要冒險進入無線通訊市場。
雖然這樣的想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當時,數據通信網路的速度還很緩慢,還無法完全應付網路裝置。而設計新的手機同時需要一個新的作業系統,iPod的OS並無法管理複雜的網路或是圖像,就算是精簡版的OS X也是當時手機晶片所無法應付的。
隨後,他們研發出一個手機原型,這個原型嵌入在一台iPod內,並使用轉盤來撥號。但是轉盤只能用來選擇號碼並撥打電話,無法用來瀏覽網路。這台原型機被稱為「Purple 1」。
「Purple 1」很快地被放棄 ,因為這樣的產品沒有任何的創新,無法打動消費者。
而在2003年的All Things Digital上,Jobs公開表示:
“I get a lot of pressure to do a PDA. What people really seem to want to do with these is get the data out. We believe cellphones are going to carry this information. We didn’t think we’d do well in the cellphone business. What we’ve done instead is we’ve written what we think is some of the best software in the world to start syncing information between devices. We believe that mode is what cellphones need to get to. We chose to do the iPod instead of a PDA.”
在生產PDA方面,我得到了許多壓力。人們真的想做的是將資料帶出門。我們相信手機將會攜帶這些資訊。我們並不認為我們能在手機市場中做的很好。相反地,我們撰寫了一些我們覺得最好的軟體來將資訊在這些裝置間同步。我們認為這種模式是手機需要的。我們選擇製造iPod,而不是PDA。
在2003年末,消費者湧向Palm Treo 600。這款整合了手機、BlackBerry以及PDA的裝置,恰好印證了更多功能在未來將整合到手機內的事實。
Apple 與 Motorola
2004年1月,當時Ed Zander才剛成為Motorola的新任CEO。Ed Zander是矽谷的風險投資家以及Sun前任總裁,並與Jobs認識多年。當Jobs打電話祝賀Ed Zander上任時,自然而然地便談到如何互相合作的問題。
對Zander來說,當時他的任務是要為Motorola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與iPod的合作也可以讓正在開發中的RAZR更具吸引力。
而對Jobs而言,與Motorola的合作關係可以緩和手機市場對iPod的威脅。雖然iPod在當年已經主導了美國音樂播放器的市場,市場也預期整年度將會在全球售出7,500萬台音樂播放器,但是手機的銷量將會是這數字的十倍。如果音樂播放功能變成手機的標準配備,將會對iPod造成巨大的威脅。與手機製造商的合作可以讓Apple進入這塊市場,同時保護iPod這個品牌。
因此,兩家公司的根本目標不盡相同。Motorola想要將iPod整合到手機內,獲得更大的銷量。而Apple則設法保護iPod,避免受到來自手機市場的威脅。
在最後,據說是Zander對Jobs說的這句話讓兩家公司正式展開合作關係:
“When you’re leaving your house, you make sure you have three things. Your keys, your wallet and your cell phone. Your iPod isn’t on that list.”
當你出門時,你會確定帶齊了三樣東西。你的鑰匙、錢包與手機。你的iPod不在這張清單內。
2004年6月初,Apple與Motorola之間簽訂了初步的合作協議。第一次會議馬上顯現出兩家公司在企業文化與商業策略上的巨大差異,並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產品。
協議是,由Apple負責音樂軟體,而Motorola負責硬體的細節。
隨後由於來自Motorola方面的壓力,Apple極其罕見地提前宣布未來的產品計畫,並在2004年7月26日與Motorola發佈聯合新聞稿。新聞稿中除了宣布將在美國市場內提供數款機種之外,並沒有提及其他具體事項。
“Motorola, Inc. and Apple® today announced they are partnering to enable millions of music lovers to transfer their favorite songs from the iTunes® jukebox on their PC or Mac®, including songs from the iTunes Music Store, to Motorola’s next-generation “always with you” mobile handsets, via a USB or Bluetooth connection. Apple will create a new iTunes mobile music player, which Motorola will make the standard music application on all their mass-market music phones, expected to be available in the first half of next year”.
Motorola與Apple今天宣布合作,將讓讓數百萬的音樂愛好者們可以將他們喜歡的歌曲,包含從iTunes上下載的歌曲,從PC或Mac上的iTunes透過USB或藍芽傳送到Motorola下一代的「always with you」系列手機上。Apple將創造全新的手機版iTunes播放軟體,而Motorola將會把該軟體作為大眾市場向音樂手機的標準播放器,預計將會在明年前半年開始提供。
在新聞稿發佈後,Apple的股價隨即飆升,與Apple手機相關的謠言也開始迅速地蔓延。許多人開始瘋狂製作Apple手機的假想設計,並期望著Apple將再次帶來令人驚奇的產品。
ROKR
Apple方面最初想定Motorola將會設計出當時最熱門的超薄手機「RAZR」的後繼機種,但是整個狀況卻完全不是如此。由於RAZR最初的設計並不是音樂手機,Motorola拒絕將iTunes整合到RAZR內。而Motorola的Jeffrey Frost判斷,為了有效利用Apple的資源以及品牌力量,必須建立一個音樂手機用的新產品線。其後,這個新產品線被稱為「ROKR」。
ROKR的硬體以Motorola當時已上市的音樂手機E398為基礎。E398內建當時市場上少見的雙喇叭、情境燈光以及造型體面的耳機,並被認為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Apple並不喜歡這個已經上市的硬體。Jobs想要的是能夠震驚大眾的新產品,使用已上市的硬體為基礎的產品無法辦到這點,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
但是為了跨入電信市場,Apple不得不答應Motorola的條件,整個計畫變成開發一個E398用的iTunes播放軟體,雖然在期間也有討論過未來的產品,不過Motorola依然無法提供一個完整的ROKR產品線計畫,而整個計畫每星期也不斷地被變更。
最後Motorola的作法是:「做出一個iTunes播放軟體,然後再決定要放在哪個地方。」Apple對此感到訝異,不過依然保持沉默。
Apple轉而積極說服Motorola與電信營運商溝通,並間接促使電信營運商加入ROKR的開發過程。Apple在意的並不是電信營運商的銷售模式,而是盡最大的努力來與電信營運商建立關係。
Motorola建議與Cingular Wireless合作,來將ROKR推入市場。這兩家公司歷來有著相當不錯的合作關係,而且Cingular的網路覆蓋範圍廣,營收也相當高。而在 2004年,電信營運商的重點還沒有放到數據傳輸服務,因為相關的網路建設要到2006~2007年後才完成。因此,當時他們感興趣的是一些高價、能夠提供一些與通信無關的特別功能的產品。而Motorola與Apple提出的邀請似乎能夠提供Cingular想要的東西。
於是,Apple的員工開始在會議中與營運商建立關係,並開始踏入新的領域──電信業界。雖然在此時Apple並沒有活躍的成績出現,不過第一個目的──向電信營運商自我介紹並與相關人士建立關係──已經達成,這些成果將在未來得到機會運用。
但是,Cingular的加入對ROKR的開發本身並沒有幫助。在之後的開發過程中,Motorola與Cingular時常為了一些硬體的小細節(例如公司的商標在機身上放置的位置)僵持不下,而Apple則想盡辦法限制iTunes軟體的功能,來減低對iPod的威脅。
Screw the nano!
在2005年9月7日,由Apple舉辦的Special Event中,Steve Jobs正式發佈了ROKR E1,他將ROKR描述為「一個在手機中的iPod shuffle。」
ROKR E1無法直接下載音樂,必須要連接電腦來將歌曲傳送到手機上,手機上只能保存100首音樂,這讓所有的消費者大失所望。這是電信業界與Apple複雜的利益衝突所產生出的作品。Wired最後在2005年11月的封面標題中,將這隻手機總結為「YOU CALL THIS THE PHONE OF THE FUTURE?(你把這隻手機稱為未來的趨勢?)」。
而在ROKR發表後20分鐘左右,Steve Jobs接著發表了當時最受歡迎的MP3播放器──iPod mini的後繼產品「iPod nano」。
iPod nano可以儲存1000首歌曲,而重量42g、厚度僅6.9mm,並且承襲了iPod一貫以來的俐落外型。在發表會演講結束後的媒體試用區,iPod nano佔據的空間為ROKR的兩倍,再次顯現出兩者間強烈的差距。
在ROKR E1與iPod nano發表約三週後,Motorola的CEO,Ed Zander接受訪問時對iPod nano的批評如下:
“Screw the nano! What the hell does the nano do? Who listens to 1,000 songs? People are going to want devices that do more than just play music, something that can be se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with more advanced mobile phone networks and savvy users,”
去他的nano!這東西有啥用處?誰會聽1,000首歌?人們想要的不是只能播放音樂的裝置,而是在那些有更先進的電話網路與精明使用者的國家可以看到的產品。
截至2006年11月為止,Motorola共售出了約100萬台內建iTunes的手機,同年度iPod nano單季的銷量為這數字的七倍。而大眾的反應方面,雖然仍有不少ROKR的愛好者,不過許多人都認為ROKR的失敗是Motorola的問題,這一系列的手機並不被當成是Apple的作品。
Apple & Cingular
而ROKR與iPod nano正式公開的7個月前,也就是2005年二月。在一家位於Manhattan的酒店中,Steve Jobs與Cingular的管理階層,包括其CEO Stan Sigman,開始討論將Motorola排除在外,只有Apple與Cingular兩家公司的合作計畫。
Steve Jobs向Cingular展示的計畫主要有三個重點:
- Apple有足夠的技術來打造極具革命性的裝置,並比市面上的任何裝置還要先進N個光年。
- Apple計畫簽訂獨家合約。
- Apple同時準備大量購買無線通話時數,並成為實際上的電信營運商。
在此同時,Jobs也非常明確地表示,他將會與任何願意合作的電信商簽約。
Jobs有理由對此充滿信心。Apple當時已經花費了一年以上的時間在平板電腦的觸控螢幕技術,並且自信可以開發出類似的介面供手機使用。
另外,由於持續進步的ARM晶片,手機用的處理晶片終於同時具有足夠的效能與省電能力,可以同時處理手機、電腦與iPod的功能。
而無線通話時數的單位價格已經大幅降低到可以讓Apple以轉售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同樣的模式已經有Virgin這家公司在運作著。
Sigman與他的團隊立刻被這個概念吸引。Cingular,或是說當時所有的電信營運商,都由於語音通信激烈的價格戰導致獲利率不斷下降,因而將策略轉為促使消費者使用手機瀏覽網路,來產生數據通信費用獲利。Apple的裝置號稱能夠使用Wi-Fi等級的速度來下載音樂、影片或是瀏覽網頁,可以讓消費者使用到大量的數據通信。而大量的數據通信,代表著大量的獲利。
再者,Cingular已經預見到整個無線電信業的商業模式必須有所改變。從前營運商視自己的網路為珍寶,而完全沒有重視手機終端的價值。從前的模式──利用補貼提供廉價的手機給消費者,藉此讓他們輕易地簽約並成為長期客戶,這個方式已經漸漸地失效。手機不再是奢侈的炫耀品,而成為了日常生活的必備工具。
營運商最大的問題在於已經發掘不出新的使用者,市場已成為互相搶奪客戶的狀況。單單利用廉價手機來吸引客戶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他們必須提供其他營運商無法提供的裝置。在這方面來說,沒有人比Steve Jobs更擅長了。
但是,Sigman同時也對Apple的野心感到擔憂。雖然與Apple的合作可以帶給自身品牌更多的魅力,但是沒有一個電信商曾經將Jobs要求的控制權與自由度下放給他們的合作對象。而在此同時,Apple還沒有任何實際的產品可以向Cingular展示。要在這種狀況下說服Cingular內部以及董事會變的相當地困難。
P2
回到2004年初,Apple當時並沒有與手機相關的計畫。相反地,在Apple內部有一個平板電腦的設計。當時Apple正致力於多點觸控螢幕以及相關的介面設計上。根據Jobs在All Things D 2010上的公開敘述:
“I’ll tell you. Actually, it started on a tablet first. I had this idea about having a glass display, a multi-touch display you could type on. I asked our people about it. And six months later they came back with this amazing display. And I gave it to one of our really brilliant UI guys. He then got inertial scrolling working and some other things, and I thought, ‘my god, we can build a phone with this’ and we put the tablet aside, and we went to work on the phone.”
實際上,這一切開始於平板裝置。我想到可以有一個玻璃螢幕、並有多點觸控功能讓人可以在上面打字。我向我們的人詢問這種可能性。在六個月後,他們回來並帶著這個驚人的螢幕。我將這螢幕拿給我們負責介面的聰明傢伙們,他們做出了慣性滾輪與其他的東西。接著我想到:『天啊!我們可以用這東西來做出一支手機。』於是我們將平板裝置放到一邊,開始進行手機的研發。
而在Steve Jobs試著直接與電信商談判的同時,Apple內部則開始自行研發手機。在2005年9月,整個計畫逐漸開始成形,並有約200位的工程師參與整個研發。同年11月的感恩節前後,Apple開始全力發展此計畫。如果與Cingular的談判順利,Apple只需要專注在裝置的研發上。
第一個問題是:「該用哪種作業系統?」。從2002年Apple打算進入手機市場後,行動裝置用的晶片已經越來越強大,在理論上已經可以執行某些版本的Mac OS。不過軟體仍然需要被精簡並重新撰寫,一個手機用作業系統的大小因該只有數百MB,而不是數GB大小的OS X。
在開始進行實際設計之前,Jobs與其他管理階層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們謹慎地評估了Linux──這個已經在其他手機產品中被使用的作業系統,但是Jobs拒絕使用其他人的軟體。
於是到了2006年初,正當Apple結束了為期一年,將OS X從Power PC轉移到Intel CPU的專案之後,工程師們立刻再一次重新改寫OS X,來配合新研發的手機裝置。
在Apple管理階層的討論中,作業系統是至少是他們都熟悉的部份。而其他關於手機設計方面的複雜工程則較少被討論到,例如天線設計、射頻輻射、網路模擬等。
為了保證設計中的微型天線能夠正常動作,Apple花費數百萬美金購買特別設計的機器人,並建構了測試用實驗室。為了確保不會產生過多的輻射,Apple製作了人頭模型,並在其中填入膠狀物模擬人腦密度,來測試輻射的影響。為了測量網路效能,Apple的工程師買了將近一打,每個價值數百萬美金的射頻模擬器。
而先前設計iPod螢幕的經驗也沒派上太多的用場。為了盡量減少刮痕,螢幕必須要使用玻璃,而不是原先iPod所用的硬質塑膠。根據業界人士估計,Apple大約花費了1.5億美金來研發。
而在研發的同時,Apple也持續保密這項計畫。在Apple內部,這整個專案名稱為Purple 2,簡稱「P2」。研發團隊被分散到Apple總部園區內。當Apple高層前往Cingular進行會議時,他們偽裝成Infineon的員工。而整個硬體與軟體開發團隊也被拆開,硬體工程師僅使用偽裝的軟體與來進行測試、軟體工程師則面對著裝在木箱中的電路板。
在正式公開之前,大約只有30個人知道整個計畫的全貌。
與Cingular正式簽約從
2005年2月Apple與Cingular第一次會議之後,整個協商過程持續地進行著。在這段期間,Sigman與他的團隊們不斷地懷疑他們是否做出太多的讓步。
有一次,Jobs與Verizon的部份高層會面,他們立刻拒絕了Jobs。這並不代表Verizon錯了,而是在經過多年來由電信商主導的市場後,突然要將自己所建立的品牌以及網路變成單純提供內容的渠道,而不是內容的提供者。這種在意識型態上的根本改變,對電信商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Sigman的團隊最後做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Apple的新手機所帶來的數據通信流量收入,將會超過由這筆交易所帶來的其他損失。
到了2006年7月,兩家公司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Cingular藉由投入一定金額到相關的行銷與廣告活動,來換取為期五年的獨佔販售權。在協議中同時也包含客戶從iTunes Store消費的相關權利金,Apple要為每個手機使用者付出10美金,這項費用被認為是流量費用,因為兩家公司都預計使用者將會大量使用網路與 email。
而在正式簽約時,Sigman甚至還沒有看過任何Apple的原型機,此時距離正式發表還有6個月。
發佈前夕
到了2006年秋季,Apple還無法製作出一台穩定可工作的原型。通話時常斷線、電池在滿電之前就停止充電、軟體極度不穩定、資料常常自行毀損……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數不盡的問題。
在這之後的三個月,這些參與開發的Apple工程師們經歷了職業生涯中最巨大的壓力,所有的人都拼命的在趕工。當時Apple最新的作業系統 ──Mac OS X 10.5 Leopard已經正式宣布延期,如果在2006年結束前還無法將手機準備完成,隔年一月的Macworld將沒有任何新產品可以發表。這將會造成支持者對Apple的猛烈批評,而Apple的股價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到了2006年12月中,也就是Macworld即將來臨的幾個星期前,Jobs終於將P2原型機展示給Sigman的CEO,Stan Sigman。在這場位於Las Vegas Four Seasons酒店的會面中,Jobs展示了這台原型機的鮮豔的螢幕、功能強大的瀏覽器以及充滿魅力的使用介面。
Stan Sigman,一間以傳統派工程學為主流、同時也是全美最大電信公司的CEO,一反常態而且非常熱情的說:「這是我看過最棒的裝置。」
iPhone正式發表
在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上,Apple正式發表了它的第一隻手機──iPhone。
iPhone捨棄了實體鍵盤,搭載著大尺寸、幾乎佔滿整個機身正面的螢幕,並擁有先進的多點觸控技術,以及大家從來都沒看過的慣性滾輪介面。除了與 iPod相同,可播放音樂與影片之外,還搭載了完整功能的Safari瀏覽器、 Google Map、以及利用多點觸控介面設計,方便使用的行事曆、電話簿與eMail功能。
大眾的反應相當熱烈,雖然距離正式上市還有六個月的時間,但是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玩iPhone。
不過此時,iPhone還尚未完成。
Apple在Macworld發表時,還不確定iPhone是否真的要使用玻璃螢幕面板來取代塑膠材質,而最初發表的電池規格與最終規格的差異也非常的大。這些跡象顯示出iPhone的研發非常的緊迫,在時間上幾乎沒有任何的餘裕。
而在大眾引頸期盼的六個月間,充滿各種與iPhone相關的謠言,而與Cisco的商標糾紛也持續困擾著Apple。
Engadget與40億美金
到了2007年5月16日,Engadget發佈了一則來源為Apple內部email的消息,該email內容指出Apple將延後Mac OS X Leopard的上市時間到2008年一月,而iPhone將延後到2007年10月。此信件在Apple內部出現後不久隨即被發現為不明人士發佈的偽造信件,Apple官方也再次發出內部信件予以更正。
不明人士偽造的Apple內部信件
From: Bullet News
Date: May 16, 2007 9:09 AM CDT
To: [redacted]
Subject: Mac OS X Leopard and iPhone Delayed
Mac OS X Leopard Delayed Until January
iPhone Delayed Until October
REGIONS: Asia-Pacific, Canada, Europe, Japan, Latin America, United States
GROUPS: AppleCare, Retail
Apple issued a press release today announcing that iPhone which was scheduled to ship in June, has been moved to October and the release date for Mac OS X Leopard has been moved to January next year.A beta version of Mac OS X Leopard will be given to developers at the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 (WWDC).
Apple隨後發佈的內部信件
From: [redacted]
Date: May 16, 2007 10:47 AM CDT
To: [redacted]
Subject: NEWS: Disregard Bullet*News Sent May 16 at Approximately 9 am Central–AP/CA/EU/JP/LA/US
You may have received what appeared to be a Bullet*News from Apple.This communication is fake and did not come from Apple.
Apple is on track to ship iPhone in late June and Mac OS X Leopard in October.
雖然在此消息在發佈不到20分鐘後Apple的公關部門隨即與Engadget聯繫,Engadget也立刻從網站中撤下該新聞。但是Apple的股價當日瞬間下跌2.7%,以當時公司市值計算大約為40億美金。
The D Day!
Long-Awaited Apple iPhone Goes On Sale Across U.S – Photo – LIFE
2007年6月29日,同時也是正式發表後的六個月,iPhone終於正式上市。Apple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大排長龍,人人都想立刻買到一部iPhone。
而在iPhone正式發售後也暴露出許多的缺點。$499的價格、只能夠使用EDGE網路、無法搜尋email、沒有錄製影片的功能、瀏覽器無法執行Flash、電池時間太短,並且無法自行更換電池等。但是許多消費者並不介意,人們為了Apple的品牌、設計以及新奇的介面而購買。
就算iPhone有許多的缺點,但是對整個電信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iPhone的成功讓許多使用者瘋狂加入Cingular的現象,使得所有電信營運商不惜放棄以往對製造商的控制權,來尋找更具吸引力的手機產品。對手機製造商來說,iPhone開啟了新的時代,讓他們在電信商面前獲得前所未有的議價能力。整個產業的控制權漸漸從電信商轉移到了手機本身。
而由iPhone的Jailbreak,以及隨後由Apple展開的App Store,更建立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完整生態系。在此時,整個業界的重心已經不在電信營運商,而是轉移到了手機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內容出版商以及消費者本身。
此篇文章是整理了網路上可得的資料,以及參考其他文獻撰寫而成。雖然已經盡力藉由多方來源來進行考據,不過部分內容可能並非完全正確。
另外,如果您對其他Apple產品的發展歷史有興趣,也可以參考本站之前的文章:
via Steve Jobs/ No Tablet, No PDA, No Cell Phone, Lots Of iPods | News | The Mac Observer and Steve Jobs’ 6 Sneakiest Statements | Gadget Lab | Wired.com and The Untold Story/ How the iPhone Blew Up the Wireless Industry and Motorola CEO: ‘Screw the nano’ and Mobile-review.com Apple’s Phone/ From 1980s’ Sketches to iPhone. and iPhone Delivers Up to Eight Hours of Talk Time
PS. kouko 也曾经给我们带来很棒的 iShout:App Store模式,无止境的软体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