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理所应当” 的冠军

公司

2013-04-15 01:26

本文为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第一篇项目报道。我们关注微软创新杯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展示项目成功,或者商业模式如何颠覆,而是在于涌动于学生群体中间的那种创新思维。

如果把葛卓琛称为今年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最聪明的学生,很多人不服气;但如果把他称为今年创新杯最 “油” 的学生,相信很多了解他的人,包括本届比赛的一些评委老师,会非常同意。

在这里,“油” 或者 “滑头”,不是贬义词,甚至是一个赞扬的词汇,赞扬一个 92 年的大三学生如此懂得人情世故。相较之下,很多社会人缺少这份变通和投其所好。

葛卓琛率领的 “创新世界”(Imagine The World)是 2013 年微软创新杯的冠军,可以直接晋级大约 7 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创新杯全球总决赛。但冠军只是浮云,甚至参赛项目也只是浮云,葛卓琛和另外几个伙伴都想着出国深造的事情,没有把项目公司化、商业化的想法。用葛的话来说,“参加创新杯,只是因为喜欢这类比赛,比较纯粹地做项目,英雄不问出处。也想用紧张的赛制让自己做出点事情”。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今年是葛卓琛的团队第二次参加微软创新杯,使用与去年一样的团队名字,团队名字由去年的 “Mental Care” 升级为了 “Mental Care Plus”。所得的奖项,去年是软件设计第一名,今年是创新组第一名,只不过今年他们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区赛事第一名,直接晋级全球总决赛(去年为第二名,失之交臂)。

“最滑头的学生”

最滑头的学生,这句评价在我跟葛卓琛的四个多小时聊天中,出现 5 次以上。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一些细节:

  • 在创新杯宣布获奖结果前,他从一个评委的微博中,推导自己团队可能获得了冠军;
  • 在项目演示时,他有意识地邀请活泼的、有话语权的评委上台互动;
  • 对于微软创新杯(中国赛),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说前年一窝蜂扑在嵌入式上,去年一窝蜂扑在老人/智障人士护理上,今年一窝蜂扑在中国特色上;
  • 在选择参赛项目时,不作较大的改动,延续去年项目,让评委有熟悉感;
  • 通过一次比赛,彻底了解了赛制,摸准了赛事的喜好;
  • 对于参赛能带来的得与失,心里门儿清;
  • 对于国内学生竞赛的套路(比如国内一等奖的特征是 “大”“响”“刺激”,不注重市场的推广和创意),心里门儿清;
  • 看清了 “一个大学是一个江湖”;
  • ……

不能把这些能力归为小聪明——虽然很多人,包括很多社会人,不屑于甚至看不起这样的 “小聪明”——而应该把它视为一种察言观色的能力。本质上来讲,葛卓琛带领的团队所带来项目是一个优秀的项目,它是 “本”;葛优秀的营销能力,是 “末”。葛所施展的技巧,没有违背比赛规则,而是为了更好的成绩使用更多招数。这也是竞赛类比赛所鼓励的。所以只能说这届学生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对手既有硬实力,又有软实力。

imagine the world ge zhuo chen

(葛卓琛与比尔盖茨?)

我问葛卓琛为什么这么懂人情世故。他说自己以前也不懂,吃了不少苦,后来才意识到要改变。让自己清醒的是高考过程中的三颗钉子:一是 2010 年参加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西安交大五校联考,自己进入上海选拔有分数线,但最终复试的名额被潜规则掉了;二是参加信息学奥赛,这个比赛如果获得一等奖,可以获得保送上海交大资格,比赛中葛的程序有一个 Bug,他最终因 5 分之差落榜,而有些学生由于有关系可以延长比赛时间以修改程序;三是他去申请香港某大学保送名额,自己的面试分数高,但最终也被两个跟教授关系好的学生顶替了。“高考以后意识就转变了,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要适应社会”,葛卓琛说,“有时候妥协一下,世界会更加美好”。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任何幽怨,倒是夹杂着几分玩味。

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之后,葛卓琛带着这份洗练,如鱼得水。他说自己人缘很好,是因为自己不跟同学争利。在去年反日游行中,他也以理服人,说服全班 100 多号人不参加西安反日游行。但这份人情世故,反映到做事的态度上,更加引人注目。

葛卓琛的团队在西电拥有一个 80 多平米的实验室,这是靠大一的一次国内比赛 “挣来” 的。据他介绍,在大一的时候,他们参加 ATMel 校园大赛,本来准备随便应付,但后来想到,如果将来想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学校重视,必须靠比赛证明自己(他来自上海,承认自己不是一个 “考霸”,无法通过应试来获得更好的将来)。后来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换来一间 80 多平的实验室。对此,葛卓琛今年的搭档、来自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林成凡深表赞同。

林成凡来自福州大学二本院校至诚学院——这恰是葛卓琛夸赞创新杯的地方:英雄不出处——他是今年 “创新世界” 团队的两名程序员之一。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创新世界” 的团队构成:今年它由两名 “西电” 学生组成,葛卓琛和他的同学刘仁俊;由两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生组成,是刘仁俊的高中同学林成凡,及后者的同学金勇辉(两者皆程序员,负责软件开发)。去年 “创新世界” 团队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战,今年代表至诚学院出战。

林成凡的感受是,在去年获得创新杯软件设计组一等奖后,学校非常重视他们的项目,各种资源和支持接踵而来,这恰是葛卓琛大一时主动拼搏所得。在今年督促林成凡和金勇辉加班写程序时,葛卓琛祭出的又是自己的 “经验之谈”:“去年获得了一等奖(创新组单项第一名,全国第二名),你们学校给了那么多帮助,今年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于去年,一是要对得起学校,二是做得好才有更多资源。”

“理所应当” 的冠军

在采访的结尾,我问 “创新世界” 几个组员对获得冠军的看法,各有特点。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林成凡说 “值得”,一是自己提出的 3D 开发方向,最终落实到成功的产品上,有成就感;二是学校给予自己莫大支持,对得起学校。葛卓琛则带着一股愤青的意味:敢投入,肯定有好结果。他是指至诚学院对他们团队在后勤保障方面的支持,包括来回差旅费用、设备器材费用(投影仪、投影布)等。当然,他还有一番世俗老练的话:“能不能拿冠军,我们心里也没有谱,得看天,看评委的口味”。

刘仁俊的话很实在。“今年比去年做得好,想到的最后都做了,我有那么一点点觉得 ‘理所应当’”,刘仁俊说,“今年计划做得很完善,包括路上、吃住行、演示都作了缜密的安排。如果成绩还不好的话,那就没话讲了。” 刘仁俊人很实在,话里没有张狂的意思,比较直白的解读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imagine the world presentation

(“创新世界” 组在做项目展示)

上面说到,“创新世界” 团队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葛卓琛卓越的包装能力外,离不开卓越的产品。葛前面提到 “评委的口味”,其实应该说 “创新杯的口味”,创新杯的口味是什么?全球视野的创新。我去年跟随微软中国团队前往悉尼参加全球总决赛,从全球入围总决赛的几十个项目来看,很少有以本国特色作为卖点的项目,更多是普适性的创新。葛卓琛看得很透:“中国特色的比赛项目,参加国内的比赛有优势,主办方可能会觉得你传承中国文化,基于本土创新;但参加国际性比赛,老外可能会看成是文化强制输出,或者文化侵略。并可能成为攻击点,不一定能被所有评委所接受。”

“创新世界” 的项目名字与团队名字一样,没有中文名字(团队中文名称由我直译),叫 Mental Care Plus(直译 “进阶精神护理”)。是去年头戴脑电波侦测仪项目的延续。去年的名字叫 Mental Care,葛卓琛笑称明年再参加比赛应该叫 Mental Care Pro。第一代 Mental Care 是一个脑电波侦测器,通过脑电波在玩游戏时的活动情况,来侦测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和放松程度的曲线,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二代 Mental Care Plus 是通过 “真实 3D” 来追踪智障儿童的 3D 游戏表现,并根据其游戏表现提出针对性矫治建议。葛卓琛称团队正在设法怎么把第一代和第二代 Mental Care 结合起来,即设计一副带有电极的 3D 眼镜,既可以侦测智障儿童的 3D 游戏表现,又能侦测玩游戏过程中的脑电波活动情况。刘仁俊说工业设计还得好好琢磨。

Mental Care Plus 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它通过两个 Kinect,一个捕捉手指水平方向的移动轨迹,它会把手指视作水平方向的一个圆点;一个捕捉手指骨骼的运动,即从垂直角度,把手掌还原为一个立体物体。这样,在把手掌识别为立体事物后,玩家佩戴 3D 眼镜进入游戏。“创新世界” 团队选择的是快门式 3D 眼镜,林成凡把它设计为每秒 120Hz 的刷新帧率,分别给左眼和右眼分配 60Hz,这与我们日常看 60Hz 的电脑屏幕一样,所以葛卓琛说他们的解决方案基本上不会对儿童眼睛造成伤害。

“创新世界” 更核心的技术应用是 “真实 3D”,用林成凡的话来说,叫做 “把左眼看到的东西归左眼,把右眼看到的东西归右眼”。所谓 “真实 3D”,它与普通 3D 所不同的是:如果你盯着一个事物,左边是光源,左边是阴影,中间是物体正面。普通 3D 你永远只看到正面,你的头往左偏转、往右偏转、从正中间看,物体都跟随你动,你只能看到中央区域;而真实 3D,则可以让你看到物体左边的光源、右边的阴影、正中央区域。即物体是静止的,你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 3D 图像,这才是真实的 3D 展示。

imagine the world xidian zhicheng

(上图是葛卓琛大一比赛第一名 “挣来” 的 80 平米实验室,下图是林成凡去年获得第一名后 “挣来” 的实验室)

接下来,玩家只要坐在 3D 投影幕布前,就可以开始玩游戏了。葛卓琛的团队在比赛中使用的是短焦投影仪和投影幕布,即可以在很近的范围(离幕布大约 80cm)玩游戏,葛卓琛说孩子们经常因为游戏的真实性而情不自禁戳到幕布。但如果使用更长焦距的投影仪,孩子离幕布的距离会更远一些。但为了保证玩家完全融入到游戏中,林成凡没有设计得让人们离幕布太远(不超过 1 米)。

目前 Mental Care Plus 解决方案内只有两款游戏,是来自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金勇辉开发的。一款是 Rythem,打鼓游戏,鼓上出现数字即敲击,由于数字出现频率不一样,于是奏出了旋律;另一款是 Classify,分拣类游戏,把一类物体往左拣,把另一类物体往右拣。如果要把 Mental Care Plus 做大,两款游戏显然是不够的。葛其琛说他们开放了 API,可以第三方来做游戏。不过作为智障儿童 “矫治教材” 的话,通过合理的教材设置来教学,反倒不宜过多,而应该精耕于少数几款游戏,并对其进行长期研究。游戏的多样性,可能更多是为了满足老师教学的丰富选择。

目前葛卓琛利用自己的资源,在上海一些智障儿童学校推广 Mental Care Plus,但远谈不上他们把这当作一个严肃的事情来对待。他说这个东西需要政府资源的支持,没有教育部门背书,推广起来困难重重。这可能是一个老成的学生所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缺乏干劲和闯劲。

不过在即将到来的创新杯全球总决赛(World Final)压力下,“创新世界” 还需要再绷紧一跟弦,完善 Mental Care Plus 解决方案。他们还有很多想法,包括在 Mental Care Plus 中加入去年的脑电波侦测技术,更细微地记录智障儿童的智力曲线,针对性地对低智力表现进行矫治(比如动态调整打鼓的节奏)等等。据葛卓琛介绍,其实从 3 月底到 4 月参加中国区决赛,他们团队绷紧弦的时间其实只有 10 几天。接下来到 7 月份还有两个月时间,如果能做到比较封闭的开发,这些愿景融入项目中应该是不难的事情。但能不能做到封闭式高效开发,将考验这个团队。

 

后记

在聊天中,我了解 Mental Care Plus 原本要做 3D UI,是林成凡去年 10 月想到的点子,创新杯报名初期他们也是以这个项目报名。后来考虑到与前一年主题的延续,及 3D UI 工程的宏大,林成凡放弃 3D UI,在今年三月将 3D 应用场景调整为智障儿童培育。林成凡特意跟我强调是他先想到 3D UI 点子的,而不是 MIT。这个争议应该是不成立的,MIT 拿出的是成品,林成凡的只是想法。不过林成凡的 3D UI 解决方案是从屏幕前方实现 3D UI,而不是从屏幕后方,所用核心技术即是上面所提到的 “真实 3D”。

关于 “创新世界” 团队,本身也有一个段子,即他们是参加 18 强 PK 赛中,唯一开来进京的团队。由具有三年驾龄的刘仁俊负责开车,从西安一路开进北京。我问他们选择自驾的原因是什么,刘的回答是 “东西易碎,托运心里不放心”。但其实更多是年轻人那种追求生活的刺激,要不然他们要开车到圣彼得堡?据刘仁俊介绍,今年在队长葛卓琛的带领下,除了产品、演示、互动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外,他作为后勤保障(他去年做头戴设备时做的工作比今年多,负责硬件设计),也武装到了牙齿,包括天气、路况、限行、油耗监测等等。他们也是参加完微软创新杯后,最不匆忙离开北京的团队。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