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选择性失明症

公司

2013-05-05 20:16

病人似乎无处不在,他们都得了相同的病,“选择性失明症”。

如果 iPhone 被偷了怎么办?报警,将窃贼绳之以法?

看看纽约时报的观点。该媒体近日在头版位置指责苹果面对 iPhone 被窃事件时的不作为,并认为苹果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轻而易举(easily)”地解决这类犯罪问题。

看到这里,一些人要开始声讨苹果了吧。

Apple 2.0 撰文指出纽约时报忽略了诸多事实:

  • 苹果开发了一款 Find My Phone 的 app,以帮助用户在 iPhone 被盗时远程抹除手机数据甚至找回手机。
  • Google 和三星等公司并没有提供一款 “Find My Android” 的 app(或许有类似的第三方应用),问题在于,纽约时报的文章并没有着重提及这两家公司。
  • 实际上部分窃贼可以通过黑客手段破解手机独特的识别代码,以避免被追踪。这意味着,苹果公司目前尚不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类犯罪问题。

“选择性失明症”患者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当你质疑他时,他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大声喊道,“我说的都是真的,是基于客观事实的!”

时光倒回几个月前,当时央视对苹果的保修政策口诛笔伐,“8 点 20 分发”不过只是娱乐大众的开胃菜罢了,后续数日一众媒体及专家的集体发声才是主菜。

只是,为何不谈谈 HTC、三星、华为等公司的保修政策,为何不进行横向对比?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 iPhone 4 都是换整机的啊,这不是业界良心吗?”

“选择性失明症”危害大,传染性强

它能让事情的本来面目模糊不清,甚至可以得出与最终真相完全相反的结论。

某些媒体、专家、微博大号的“选择性失明”极易影响数量庞大的“小白”群体,使后者沦为病人,进一步蔓延至更广阔的地方。

那么,吃什么“药”?

选择一个让人信赖的媒体,能省心不少。

观点犀利、针对特定对象的报道通常能博取眼球,大家不妨对其中的论据稍加揣测,试着找找“反论据”。

不轻信,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辨别某一报道、观点是否为“病态”。

对于个人知识和经验所不能及的领域,可以依靠道德进行判断,比如对捐款机构的选择上。

或许纽约时报是无意的,央视也是无意的

难以否认的是,有意、无意的“选择性失明”充斥着所有人的生活,以至于我们面对一则新闻、一个事件、一句话时,很难完全放心地相信它。

在真相本已稀缺的地方,“选择性失明”会让空气更加浑浊。

病人似乎无处不在,我们其实,可以不被传染。

 

题图来自 badtast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