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我狂人,同时戴着 21 个设备

公司

2013-09-25 03:00

有些东西对某些人来说,就好像一种毒瘾一样,着魔了之后就会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来。比如说,有人极度痴迷 “量化自我”,每天同时佩戴 21 款设备,上班下班,四处活动。

这个人是 Misfit Wearables 的数据科学家 Rachel Kalmar。Misfit Wearable 是纽扣式可穿戴式设备 Shine 的制造商,我们之前有过介绍

先让我们来数一数她身上戴着设备,有:Nike 的手环 FuelBand、Fitbit、Basis、Pebble、Withings Pulse、Jawbone Up、BodyMedia Link 等等。这些产品的名字,对于关注可穿戴式设备这个领域发展的人来说,可算是耳熟能详啦。

当然,仅仅文字描述是不够的,有图有真相,当看到一个人一边手臂上戴着五六个手环,要带上还缠着五六个记录仪的时候,让人过目难忘。

RachelKalmar-380x275

实际上,由于 Kalmar 的职业原因,她戴上那么多设备,也有研究竞争对手产品的目的。而且,其它可穿戴设备的初创公司里,也有人处于比较的目的每天戴着不同的设备。只不过,她的数量更多,更引人注目一些。

问题是,戴着这么多的设备,对于 Kalmar 的生活有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 AllthingsD 采访,她的回答是没有多少积极的影响。“我是一个数据科学家,我喜欢数据,但数字本质上并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我们的记不起、追踪设备尚未拥有杀手级应用,这些数据的应用仍然不明。我知道我是否已经运动过,但柱状图无法告诉我别的东西。”

对于她而言,她更希望这些设备的数据能够开放共享,以便开发者利用其中的数据,玩出有趣的花样;或者这些设备能够在她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自动发送一条短信给朋友,让朋友来监督、激励她;或者有设备能够检测到她坐了太长的时间,自动提醒她起身活动。

一个数据科学家,戴着 21 款设备,以她经验之谈,告诉我们 “数字本身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而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回顾了国内国外可穿戴式设备的报道,其中基本的命题就是这些最贴身的小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对我们人类的生活一定有积极的意义。笼统上看,这么说是没错的。

但仔细去观察这些设备,你会发现它们就好像自动的 Excel 机器人,每天汇报向我们一下走了多少步,燃烧了多少卡路里等等。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科学家,对数字都那么敏感。这些每天呈现的数字,就一定具备积极的意义吗?

因此,在平时与喜爱可穿戴式设备的朋友讨论的时候,我都会问一个问题:

怎样的数字才能吸引消费者?

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也许人马上会反应我把数据的图表做得漂亮一点不就可以吗?但再细想一下,这其实并没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可穿戴式设备的定位是消费级电子产品,它需要吸引大众,而非那些原本就使用计步器的人群。尤其在国内,“量化自我” 仍然是在小圈子里流行的风尚,尚未转化为大众使用习惯的时候,如何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开放数据接口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如果各个设备能够相互协作,那 “第六感” 所描述的未来,距离我们就更近了。

system

 

题图来自 esty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