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不妨学习 iPad 改变世界的方式
智能手表是时下的热点话题,不过这类设备依然未能大规模普及,黎明前的黑暗有多长业界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从市面上智能手表的定位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必须要连接手机才可发挥核心功能,另一类则并不依附于手机,其本身就可以看做一部小型的智能手机。A.I Watch 便属于后者。
A.I Watch 是一块配备了 SIM 卡插槽的智能手表,在不需要连接手机的情况下即可接打电话,支持 850/900/1800/1900 MHz GSM 频段,并且支持 3G。下面是这款设备的介绍视频:
- 1.2GHz 双核处理器(具体型号不明)
- 512MB RAM,4GB 存储
- 1.54 英寸 240 x 240 触控屏
- 500 万像素摄像头
- 500mAh 电池
- 可连接“任何蓝牙设备”
- 语音控制、语音实时翻译
- 具备通知栏,可进行语音通知
- GPS,运动及健康应用
- 检测心率
- 可开启地图导航,加载流媒体视频,访问社交网络,并且能从 Google Play 下载 app
目前 A.I Watch 的开发者在 Indiegogo 上发起了筹资,目标资金为 10 万美元。 A.I Watch 的售价定为 279 美元, 接近三星 Galaxy Gear 299 美元的售价。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厂商将智能手表做成独立于手机的设备,比如 Androidly 和 inWatch。
Androidly 由印度和英国的几个小伙打造,本质上是一款智能手机,运行 Android 2.2,可插入 SIM 卡接打电话。
(Androidly)
inWatch 由中国的映趣科技推出,无需依附手机就可接打通话、收发短信等。
(inWatch)
为什么非得复制手机?
智能手表的两种不同定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厂商们的迷茫,换句话说,还没有一种明确的智能手表形态能够引领潮流、获得市场认可。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基本上都是手机的“残障”复制品。厂商们试图把手机的大部分功能迁移到手表上。
但是,“小”电池和小尺寸屏幕决定了智能手表的先天缺陷,同时也决定了其有别于手机的特定应用场景。生搬硬套的结果是做出的产品臃肿而且体验不佳。
像 iPad 一样改变世界
iPad 并没有完全取代 PC,而是让 PC 上的一些功能变得更加轻松、惬意、好用,比如上网、看视频、休闲游戏等。也就是说,iPad 只是取代了 PC 的一部分,再加上其自身的轻巧等特点,便成就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用户价值。
智能手表也不妨像 iPad 一样去改变世界——取代手机的一部分,将这部分功能诠释得更加巧妙、自然、顺滑。
被取代的不是电话、短信
至少短期内不是。目前的智能手表并没有一种舒适有效的接打通话、收发短信方式。
手机被智能手表取代的应是“前者与各种线下生活服务的对接”。
在我看来,智能手表当前的理想应用场景是搭载一块 NFC 芯片(蓝牙或其他)搞定公交地铁卡、单车租凭、酒店入住、房卡、会员卡、支付等生活服务,手一贴近终端就可完成数据交流,而不需要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牵涉的复杂设置操作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将数据实时同步至手表)
如此一来,智能手表的成功与否就不完全取决于手表本身。手表厂商需要跟“垄断资源”的机构一起搭建线下的基础设施。
题图来自 v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