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们,抱团吧

公司

2013-10-09 15:00

有朋友跟我说,最近听到 “可穿戴” 这几个字都感觉快要吐了。的确,今年关于可穿戴设备的讨论层出不穷,一会儿说这是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大趋势,一会儿说这是提升中国地位的机会,一会儿说可穿戴设备能够颠覆生活方式等等。

但在我看来,现在的国内的可穿戴设备仍处于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如何让市场认可概念,接纳产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技术萌芽期

高德纳咨询公司通过长期的观察,归纳出 “技术成熟度曲线”,总结技术发展的规律,很好的总结了技术发展必经的五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幻觉破灭期、启蒙上升期、生产力成熟期。

QQ20131009-2

原图来自 wikipedia

参照此图,可以推断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处于 “技术萌芽期”。初创公司在不断的曝光,不少已经获得了第一轮融资,媒体也在大幅报道,而产品则刚刚上市,价格较高,还有许多缺点,但已经开始获取第一批用户。

从此图也可得知,媒体的看好不意味着产品成熟。媒体大篇幅的炒作只会推高人们的期望,而在技术刚开始萌芽的时候,一定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人们发现产品不如之前的期望,那么可穿戴设备将进入 “幻觉破灭期”:媒体态度从支持变为声讨,概念逐渐被人遗忘。

比如说 Pebble,今年开始有人批评它的通知太多、太烦,有用户反映凌晨三点会被手表吵醒,而媒体的报道也不像去年那样充满正面。另外说明可穿戴设备仍处于技术萌芽期的例子是 Google Glass,根据 FastCompany 的报道,Google 开始考虑转变 Google Glass 产品的定位,从消费级电子产品到 “企业问题解决方案” 中的一种。

怎样的数字才能吸引消费者?

之前,在写《量化自我狂人,同时戴 21 款设备》的时候,我提出这个最近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刚好文中的主角 Misfit Wearables 的数据科学家 Rachel Kalmar,也印证了我以前使用 Jawbone Up 手环这类与健康有关的可穿戴设备的感受,“数字的激励作用并非那么明显。”

“怎样的数字才能吸引消费者” 是一个问题,但也是好几个问题

  • 可穿戴设备如何带给人效益?
  • 消费者如何能感受得到可穿戴设备的效益?
  • 可穿戴设备如何说服消费者购买?

而现在来看,与健康有关的可穿戴式设备统统和数字有关——把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告诉消费者;做得好一些的,会想到生成一份漂亮的信息图,或者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某种指数,让人知道身体健康的趋势性变化;也有人提出,避开数字,将重点放在对用户的行为建议上。

而因为健康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也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虽然从医学角度来看,时刻采集人体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如何说服消费者,相信电脑报告的可信度与医生诊疗一致,这已经涉及到改变消费者普遍认知的问题,十分复杂。

中外文化所影响的消费者心理、社会价值观对产品也必然有相当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外国人习惯于时刻记账,不然也不会出现 “手帐” 这样功能化的本子。对于这样的外国人来说,可穿戴设备其实帮助了他们自动记账,而且还帮助他们分析数字,自然有所意义。

但在中国,记账是否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呢?而且社会上对 “记账” 行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看流行的段子与微博便可知,国内仍然存在记账的人较为吝啬的偏见。而我询问对科技不太关心的人如何看可穿戴设备,他们的回应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会被机器所控制。

至少目前来看,让 “量化自我” 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接受的风气是比较困难的。

耐得住寂寞

其实,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来说,“幻觉破灭期” 并非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启蒙上升期” 才是。在这个领域投入的初创公司缺乏曝光,一点一滴地改进产品,但却不知道市场何时才真正走向成熟。这是一段寂寞难耐的时光,就好像一个歌手有点名气,但还没爆红,可以看到自己在进步,但不知道自己的粉丝到底怎么样,于是只能每天都在问自己:“你到底红不红?”

有一句心灵鸡汤很适合处于这段时期的创业者,“成功要耐得住寂寞。” 当然,现实是耐得住寂寞的人永远是少数。大部分初创公司也许还没等到市场成熟那一天,或许已经因为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原因而解散。

而要继续生存下来的,就必须拿出适合中国本土的可穿戴设备出来。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给出相当多成功的例子,美团与 Groupon,微博与 Twitter,微信与 WhatsApp,QQ 与 ICQ……以前听到有人总结,“要在中国成功,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来,然后针对中国人的口味进行改变,才能流行。”

但除了有产品外,可穿戴设备创业者还必须克服市场渠道、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让产品变得流行。而这不是现在实力弱小的创业者能够玩得起的游戏——而那些巨头们,早已经在旁边等着,在创业者付出教育用户的成本后,才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进来,用强大的技术力量、市场手段把创业者一一挤垮。难怪有人提出,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们得赶紧找一个 “干爹”。

但如果找不到 “干爹” 呢?如何才能在巨头进入之前,抢占先机?赶在在巨头有所动作之前制定标准,实现行业同盟,相互之间资源共享,将相互搭配的产品打包在一起,为愿意尝鲜的人群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也许是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在第一代产品定价较高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捆绑销售策略,可以降低产品购买的单价,此外相互之间渠道共享,可以尽快地达到将产品推广到市场,让消费者直接选择。此外,市场营销方面也可以一次性达到多重宣传的目的,也有利于品牌的推广。

说到底,捆绑销售目的就在于尽快读过 “启蒙上升期”,快速令消费者形成认同,在保证产品销路的前提下,让初创公尽早入进入循环上升通道,拥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

最近智能恒温器 Nest 宣布开放 API 接口,并建立一个开放平台,希望能够与更多智能家居的产品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传,希望形成丰富、灵活的智能家居生态。此前 Jawbone、耐克等企业,也宣布推出开放平台。可穿戴设备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记录数据而已,与智能家居产品结合起来,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交互,说不定是很有想象空间的方向。

“开放” 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同可穿戴设备之间也应提倡数据共享,信息互传,在形成一个丰富、灵活的生态系统前提下,对抗时间,简而言之,抱团也许更有力量。

 

题图来自 wikipedia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