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泡沫正在成形?
Color 获得4100 万美元的投资把最近的“科技界新一轮泡沫”的话题推向了高潮。最近的主流商业网站,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关于这次泡沫的讨论。到底有没有泡沫?泡沫有多大?大部分媒体都没有给出肯定答案。
《纽约时报》对比了 1999 和2011 年的状况。1999 年 .com 最鼎盛的时期,24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市值总和超过了 700 亿,今年,5家公司,而且是全部是未上市的公司,估值已经超过了 700 亿,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甚至更高。
现在,投资银行和机构疯狂向 Facebook、Zynga 和 Groupon 砸钱,高盛和摩根大通都投资了 Facebook 和 twitter,富达基金、T. Rowe Price 等共同基金也把大量资金投向了 Groupon 和 Zynga 这样的公司。投资界有人认为这次泡沫比 1999 年的泡沫更大。
然而和 1999 年的泡沫相比,现在的情况不太相同。
1. 1999年,IPO 的IT 企业超过 300 个,占了当年 IPO 企业的一半,而 2010 年,IPO Facebook 等目前还没有 IPO。
2. 现在的这批公司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产品,有大量的用户基础,有明确盈利模式并且都在盈利(例如 Facebook 和 Zynga),而当年更多是凭着点击量和“眼球经济”的效应。
3. 当前接入互联网的人数达到 20 亿, 是 1999 年的近十倍。
除投资外是否有其他泡沫出现的迹象?当前的企业高估值、从业人员数量增加是否也意味着新一轮的科技泡沫?《旧金山先驱报》的一些数字很有意思:科技从业者数量去年达到新高,共有32,180 个科技类岗位,超过了 2000 年,也就是上一轮泡沫出现的时候。
不过科技类岗位增多了,办公空间却减少了。1999 年一季度,旧金山办公室空置率为 14.7%,2000 年底的时候,数字达到了 17.1%。2010 年办公室空置率并没有显著增加——说明现在创业公司的扩张其实更加谨慎。
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相当复杂,因此无法给出肯定回答,和十年前做类比也并不合适。也许应该这么理解:大量资金进入、从业人员增多是一个信号,投资过热也是事实,这都可能是泡沫出现的前兆。
可以理解为现在处于刚刚出现症状的时候,很难通过症状判断以后会发展到多严重,但是既然症状出现了,就有必要提高警惕,规避风险求得稳定的发展。
GigaOM 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四步的顿悟(The Four Steps to the Epiphany)》的作者,也是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 Steve Blank。他衡量泡沫的三个标准很有意思:1) 新的创业公司估值的增长,2)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的扩张,2)开车经过 University Avenue 横跨 Palo Alto 的时间变长(指科技从业者人数增多)。他说,“目前看来,过去六个月出现了这种迹象”。
但他同时也指出,这次的情况不同于十年前。web2.0 的泡沫是少数精英的泡沫,那时候“精英阶层”玩转互联网。现如今全新的社交网络遍布全世界,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更具普遍性。他认为,目前市场仍具潜力,上升期至少还有 5 年。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何对待可能的泡沫?如何抓住这一轮上升?Steve Blank 给出的答案非常朴实简单:少炒作,多实干,把精力放在完善产品、扩大用户基数上,但同时他也强调,要在适当的时候自我推销引起注意——不这么做就等于是把机会让给了其他人。
via nytimes.com, SFGate.com & giga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