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陌生人的生意——移动社交
不管 Color 最后是如何收场,我们已经从很多渠道听到人们的对于移动互联网沫化的担忧。创新公司在这个时间点上不约而同地动起了新一代社交网络的念头。也许是去年某地的一期杂志封面,也可能是某一部冲击奥斯卡的电影让天才们对于这个市场趋之若鹜——他们想做陌生人的生意。(让社交无时不刻地进行,无所不在的进行)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意者,我相信这个市场的潜力,但缺乏立足点的创新值得我们反思,陌生人的生意应该怎么做?
LBS是一个大前提
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兴起要从 Foursquare 说起。这个自曝地点的应用在 Twitter上传播很快,由其创造的 Check-in 概念迅速蔓延到各个国家。“切客”一族兴趣盎然地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签到留念,这种行为的目的性如何商用,如何盈利,也许尚不清晰。但任何一个营销人都清楚,那些数据的稀有性。于是建立在此种行为之上的应用,成为了本文开始所述的那些天才们竞相探险的领域。
两个疑问
Check-in 的意义何在?积分?名分?实体奖励?
我的时间轴里,曾出现过一批 LBS 用户,一段时期里,我有想过屏蔽这些没有用的信息。很快我发现自己不用动手,他们就消失了。如果对于用户,这个应用没有产生好处,那么他就会遗弃。
我不敢说 Check-in是没有意义的,但至少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就住在无意义的旁边。
第二个疑问在于——分享照片真的是一个好起点吗?
一个照片分享 app 热了之后就出现了很多将 LBS 和照片分享结合的应用。我不觉得照片是一个打开话匣子的好开始。首先,对于发起者而言他必须弄张不错的照片上来,然后呢,对于接受者而言,他必须判断相片的内容再加以回复。
除非我真的对自己拍的相片满意,否则我是不肯那出来丢人现眼的。
陌生人的生意应该从破冰开始
这是我想说的重点:破冰。
只有建立了简易的交流机制,甚至为尚未到来的谈论准备好话题,才能让用户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尽情地享受和陌生人交往的乐趣。
时间/地点/人物
一次对话的发生无非关系到以上三点。我认为破冰的关键所在就是利用以上三个要素制造话题。如果话题是自然,自发,自动产生的,那么用户的门槛就会低很多,他只要决定是否参与即可。
时间:这个时间对吗?
在某些特殊的时间,人们会突发无聊,比如候机室。
如果有一个应用专门针对候机室里等候班机的乘客,只有在机场范围内才能登陆。你可以和全世界候机的朋友大串联,也可以只参与所在机场的交流。大家的话题自然会关注到:你的班机是否晚点,或者你坐的是那个航班等。
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也许是找一个健谈的旅伴。
地点:这个地点对吗?
某些特定场合也能催生出特别关系。
比如足球场,限定在某个球场范围才能打开的程序,确保参与者处于同个区域。你是AC米兰的球迷吗,今天他们的表现不错,是不是大家约定好来一个特殊口号呢?或者为今天的胜利去酒馆干一杯?
人物:这个人物对吗?
有些时候,我们愿意向特定的人群报告自己当前的位置。这个时候破冰也许不是重点,但如何识别身份决定了接下来的交流是否安全。比如限定于同学或者小圈子的服务。大家虽然不在一起学习或者共事了,但通过分享位置信息,还是可以抓到天涯海角的朋友们。比如男同志和女同志,她们需要一个经过认证的小圈子保障交流方便的同时确保身份的私密安全。这样的特殊需求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利润。
移动社交的趋势不可逆转,你我都会从中收益或者受害。
问题是,对于这类面向陌生人的生意,创新者们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