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 经济学

公司

2014-01-03 12:30

“赞” 的始作俑者是 Facebook,也刚好是这家公司,在圣诞购物季之时上线了 “不赞”(Dislike)按钮。在 Messager 这款应用当中,用户可以发送不同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其中就包括了 “不赞”。

如果说 “赞” 也是一种经济学——人们出于喜爱或赞同而分享到互联网的行为,能够让人赚足人气,并以此牟利。那么 “不赞” 是否也是一种经济学呢?人们出于不同意或讨厌而将某事物分享到互联网的行为,也同样让这个东西赚足人气,并产生可观的效益,无论是经济或非经济的。

艺术家 Jacob Ciocci 最近在思考这个课题。他发现互联网上,“不赞” 也同样是一种经济学。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由 Rebecca Black 唱作的 Friday,这首歌曾在某个时刻一度超越 Justin Bieber,成为 YouTube 上最不受欢迎的歌曲,但视频和相关的收益则达 100 万美元或以上;一个是在 George Zimmerman,他在 eBay 上拍卖自己画一幅平凡无奇的画,最终拍卖价达 100 万美元。

以丑为名,在中国的社交网络里,同样是平凡人出名的法宝。我记忆中最早按照这个路径出名的是现在已经成功瘦身的 “芙蓉姐姐”,想当年她毫不顾忌自己的身材,四处留下 “S 形” 的 “倩影”,被人在社交网络上扔了无数烂番茄和臭鸡蛋,结果则是成就她的名气。现在芙蓉姐姐俨然是大众名人,瘦身成功的靓照被宣传得无人不知,终于逆袭。

2013 年,以丑为名的人物和事物层出不穷。最夸张的莫过于《天机·富春山居图》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难得低于 3 颗星,一星率达 73%。然而,正是因为它难看到了一个程度,反而引发别人的好奇心,票房最终收益 2.9 亿人民币。丑反而能够得到收益?一些影评人按捺不住问,“越骂票房越高,国产电影怎么了?” 还有人认为,《天机·富春山居图》是一部 “中国式 ‘事件电影’”。有观众评价,“花 30 块钱,聊一周,值了。”

至于郭敬明所执导的《小时代》,尽管也受到影评人的恶评,但依然得到了出众的票房——对于制造梦幻,从文字到影像,郭敬明已经驾轻就熟。面对恶评,郭敬明也早已习惯非常,他本人的作品、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性,负面评论滚滚而来。但这些负面不见得就让他不好过了,读者依然喜欢着他,而每当韩寒批评郭敬明的时候,俩人的口水仗往往成为社交网络上的亮点。

我一个朋友如此评价最近冯导那部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的电影——“这部电影不好看也就算了,但是不好看得非常平淡,这就是罪过。你看《富春山居图》,起码难看到一种境界。” 或许,就好像那位更加关注 “谈资” 的观众所说,无论好坏美丑,但能够提前比别人了解到更多,就已经值了。

对于演员来说,在社交网络上遭受恶评,或许不一定是问题。Jacob Ciocci 的看法是,“除非视频真的非常搞笑,否则没人会用你的视频来开玩笑。……只要有人用你来开玩笑,你就已经成为很好的演员。你甚至可能是一名艺术家。” 他认为,“也许不尊重/消费,是艺术家/企业家所使用的素材——不是音乐,不是画作,不是电影,不是文字,而是公众印象。”

或许这么说,这是媒体极丰富的时代所产生的现象。就如《论摄影》里所说,“媒体是民主式的:媒体削弱专业生产者或作者的角色(通过利用以偶然为基础的程序,或大家都能掌握的机械技术;以及通过合伙或协力);媒体把整个世界当作素材。” 当每个人都参与到造星或毁神的行动里,这本身就是把一切当作素材的行为,或许就如《媒体上身》里面所说,我们活在 “一个凡事皆经由媒体中介的世界。”

 

题图来自 stupid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