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Google Wave:被动-积极的沟通方式曙光初现

2009-10-13 09:13

By MG Siegler from TechCrunch.com | Akanekou译,Logout校,转载请注明 ifanr.com 译文链接。


自Google Wave预览版大量开放邀请以来已有一周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对Google Wave来说很重要,因为许多人终于可以开始真正使用它联络朋友和同事。Google Wave造成的轰动效应在意料之内,但我却忍不住想,这股热潮背后是不是另有一番风景?Google Wave不仅是服务,它可能是是一个最完整的、却反应我们渴望变革沟通方式的活生生的例子。

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长文《电子邮件时代的结束》。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Twitter和Facebook,也就是在讲述状态更新和信息流,这两者正在替代电子邮件曾经发挥的作用。文章对Wave着墨不多,我认为有一些东西被忽视了。

对大部分人来说,电子邮件已不像曾经那么受重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中,它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怪物。邮件使用陈旧的信息管理原则,造成了过载。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我认为主要的论述是下面这句:

当然,我们仍在使用电子邮件。但电子邮件更符合我们以前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登录,登出,许多信息一次收到。现在我们随时在线,无论是坐在桌子前面还是拿着手机。

绝对没错。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些永远在线的沟通方式,需要实时沟通,更需要在休闲的时候仍能保持联系。这种情况我概括为需要“被动-积极(passive-agressive)”的沟通方法。可能表述为“被动-主动(passive/active)”的沟通方法更好,但“被动-积极”听起来更好。

电子邮件就是被动的沟通方式。当然不是说不回邮件,而是说不需要立刻回复。IM则是另一个极端,如果正确使用IM,IM就是“积极”或“主动”的沟通方式,因为你能及时回复。Twitter是非常被动的方式,因为发推的人甚至都不指望任何形式的回复,虽然它将某些信息指向了你。Facebook是所有这些形式的混合体。

Google Wave想成为“被动-积极”的沟通媒介。你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事实对话中,也可以作为旁观者,让信息在你闲暇的时候主动出现在面前(被动)。用了几个月Google Wave,前几天用它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更“主动”,我真的认为Wave是主动的沟通媒介。Google Wave的新消息提醒需要重新规划设计,但我确实认为结合“主动”和“积极”的需求真正存在。

建立这样的“被动-积极”系统花了我们很长时间。Gmail曾为用户提供了在同一个页面结合电子邮件和IM的体验(GMail+GTalk),而且还能把所有聊天记录保存下来方便以后的搜索,但如果你在家里的电脑上开着gmail,在外面又远程登录,你可能会丢失IM信息。也不能通过手机上的IMAP等服务收消息。

如果那个人在线,就可以选择用电子邮件回复或者聊天回复,IM信息和电子邮件信息并没有交集,两者是完全独立的。现在回想起来,不应该是这样的。

其他的服务如Yahoo邮箱,现在也试图为电子邮件服务增加用户状态更新和流动的信息。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

Facebook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说过它结合了各种元素:邮件、IM、状态更新、信息流。但Facebook集合下的这些服务都相当松散,从一致的沟通方式的角度来说,Facebook很糟糕。变革的谣言一直都有,我希望这是真的,但并不期待拥有3亿用户的服务能冒着牺牲用户基础的风险,做出多么创新和大胆的变革。

因此Wave是很有意思的。由Google这个巨头支持,却不打算吸纳所有gmail用户。相反,Wave的推广步伐比较缓慢,密切观察者用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Google还想看开发者如何使用Wave。

这点很关键,却被早期用户忽视了。人们现在听到“Google Wave”,每个人都想把重点放在Google这个部分,但事实是,Wave项目背后的团队旨在强调“Wave”同时作为平台和沟通标准的地位。

Google Wave能否成功真的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Wave的理念,也就是“被动-积极”的沟通方式。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关注新营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创新,以及一切好玩的东西。相信新一轮互联网浪潮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累计已发布 281 篇文章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