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微信之外,有人选择了 Telegram

公司

2015-03-23 17:23

几乎任何软件工具发展到后期就会不可抑制地变得臃肿。比如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最初的目标是单纯的,然而随着商业化的需求提上日程,产品功能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团队的注意力被新功能所吸引,对核心体验反而开始缺乏照顾。一名追求产品美感的创业者向我感叹:“太多公司的产品被财报绑架了。”

最近在国内开发者圈子里,还有创业者圈子里使用得越来越多的 IM 工具 Telegram 或许可以一直改善即时聊天的交互体验,而不会被商业化的目标而稀释产品的目标。在官网上,它称自己将是一款免费的非盈利产品:

Telegram 没有盈利的打算,它永不销售广告,不接受外部投资。它也不会被收购。

换言之,Telegram 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不会承担财务目标。在不谈钱就伤感情的科技创业圈里,作出这样的承诺的产品简直是异数,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做很有种。Telegram 的资金主要来自 Digital Fortress 基金会的赞助。这家基金会的背后是 Pavel Durov,欧洲最大的社交网络 VK 的创始人,常常被誉为是欧洲版 Mark Zuckerberg。在俄罗斯国内,他以跟普京唱反调而著称。

Pavel 的经历也算传奇。他 21 岁时创办 VK,截止 2014 年离开俄罗斯,这家社交网站的越活跃用户已经高达一亿。——关于离开俄罗斯这件事,也值得一谈。2014 年 4 月 1 日,他发布了一次公告,声称他将卸任公司 CEO 一职,大多数人以为这是愚人节玩笑,结果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目瞪口呆。在 4 月 16 日公开拒绝为俄罗斯安全部门提供 Alexey Navalny 相关的资料后一个星期,也就是 4 月 21 日,他突然间宣布被公司开除了。之后,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他带着 12 名程序员在德国柏林落脚。

个性鲜明,在了解 Pavel 的事迹后,很容易得出这个印象。他曾经把现金折成纸飞机,从莫斯科的办公室抛向外面的大街上,然后看着街头人群争抢的情形,一边大笑一边用摄像机拍了下来。然而,他也不缺乏改变身边社会的勇气,他曾经发布宣言,希望改善俄罗斯的现状。而且在俄罗斯民间越来越热衷于讨论出国的时候,他还是多次表示将一直呆在俄罗斯,直到被迫离开。

现在,与 VK 脱离了关系(他曾经发誓不会放弃自己的股份,占 VK 12%)的 Pavel,一门心思扑在了 Telegram 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毫不讳言,称“开发 Telegram 最重要的理由,是为了构建一个避免俄罗斯安全机构介入的沟通方式。”

或许自从创立 VK 之后,就一直遭到俄罗斯相关部门的骚扰,所以从 2013 年 Pavel 第一次让 Telegram 上线之时,就提供了私密对话模式。处于这个模式下,Telegram 为一对一的聊天提供端对端加密,而且聊天记录不会保留在服务器上,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聊天记录定时销毁。官方称,端对端的加密模式是基于 256 位对称 AES 加密,RSA 2048 的加密和 Diffie-Hellman 的安全密钥交换协议。

Telegram 希望彻底保障用户的通信安全和自由。许多社交网站注册了之后就难以删除自己的账户:

  • 故意设置门槛,让用户难以删除自己的账户;
  • 或者,即便用户删除了账户,他在社交网站上上传过的资料被偷偷地保留了下来。

但在 Telegram 上就不会这样,想删除账户,只需要一个按钮就搞定,删除了自己的账户之后,所有相关的资料也都销毁,不会在网络上留下蛛丝马迹,被别人利用。在 Twitter 上,有人说“Telegram 这样的做法实在太不大数据了。”

对于国外的用户而言,Telegram 除了可以保证聊天的内容不会被第三方得到以外,可传输大小高达 1.5 GB 的文件,聊天记录可以在多平台同步(Telegram 提供了桌面客户端),以及无需智能手机也能使用都有相当的吸引力。

而对于国内部分用户而言,Telegram 的魅力则更多地来自“逃离微信”。由于国内的社交文化是“公私不分”的,所以微信通讯录在膨胀的同时,许多自己不关心的杂七杂八的信息也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上。还有的就是会被一群人拉去不同的微信群里,里面尽是一些陌生的朋友。当然,对于有“产品洁癖”的人来说,微信的臃肿也成为了嫌弃的地方。

当然,不见得所有人的微信都呈现这样的状态,大部分人的微信好友数量不破百,每天发朋友圈的频度是 1 到 2 条,所以只有成为社交节点,才会被中国式的“面子”社交文化,以及开放的互联网所捆绑。所以,率先使用 Telegram 的中国用户,正好是活跃互联网创业者不足为奇。——他们对聊天的安全性也十分注重,毕竟有些沟通内容会涉及商业机密。

Telegram 另外一个让人感到特别的地方是,团队的真正产品似乎不是 Telegram 这款 IM 类 app,而是它背后所依托网络传输协议 MTproto。后者由 Pavel 的兄弟 Nikolai Durov 研发。Telegram 并不介意别人将自己的产品拿去修改和使用,它在所有平台上的客户端都是开源的,源代码放在官方网站上供人下载,以及修改(遵循 GPL v3 许可协议)。从比特币投资者变成天使投资人的李笑来,最近就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开发了一个基于 Telegram 的第三方客户端 Dove。

李笑来说,“(我)觉得 Telegram 挺开放的,未来可能在这上面长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另外,总体上,它是个比较让人喜欢的软件。”

不过,Telegram 的服务端是闭源的。

看到 Telegram,我总不自禁地将它与 App.net 相互比较。后者也由理想主义者创办,想法是希望通过付费的方式,维持社交网站的运营,而无需依赖广告收入。它所针对的是日渐的商业化的 Twitter。App.net 也很重视生态,它开放 API,让开发者开发第三方客户端,不过这样的举措似乎并不凑效,App.net 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去。

Telegram 背后的 Pavel 的资金更加充足,而且长期目标也很不一样。Telegram 客户端的开源与服务端的闭源,都似乎表明 Pavel 更加在意的是 MTproto 通信协议,Telegram 只不过是一个承载这个通信协议的产品,或者盈称之为“母体”,后来那些基于客户端所研发的衍生品,将扩大 MTproto 的用户群体。

现在还很难想象 Pavel 会如何运用 MTproto,毕竟一个可以创造一亿用户社交网络,而且如此特立独行的人,他脑海里的想法本来就就很难简单定义。不过,Telegram 现在似乎正在着手改进即时聊天中的体验,最近上线的新版为群组聊天提供了“提及别人”以及 Hashtag 的功能,方便多人沟通,以及归纳话题。

Telegram 正在快速成长当中,或许重视隐私的你,也有兴趣试一试。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