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Kickstarter 上的产品创始人卷款逃跑了……

公司

2015-05-06 07:58

从图片上看,消费级意式咖啡机 ZPM Espresso 挺诱人的。然而全部所有的只是图片而已。三年前,这款咖啡机在著名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上筹款成功,1546 位支持者共筹集了近 37 万美元,可这事儿却黄了。

根据《纽约时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支持者既没有见到产品,也没有收到退款。创始人在面向支持者的更新中表示,筹集的款项被花费在了前期的工程支出上,但在支持者眼中,这个说法并不令人信服。

Ian Woodhouse 是一位 44 岁的多伦多房地产开发商的运营经理,他是 ZPM 最早和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他对纽约时报说,三年来他和 1500 位支持者一点点感到 “心灰意冷”。然而是 ZPM 最后的一封声明上的 “love” 激怒了他:和实际行动相比,一个虚无缥缈的 “爱”,让他感到被利用和背叛了。

为了维权,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做 “被 ZPM Espresso 骗了” 的 Facebook 小组,后来又在 Slack 上设了一个私密的讨论组,探讨他们在法律上和情感上应得的补偿。然而他们的选择非常有限:因为理智的律师都知道向已经破产的创始人索赔无利可图,而索赔者也不是傻瓜,不太可能有人愿意单独承担诉讼费用。

另一种方式是由州法院提起消费者保护的公诉。但是立案的前提是,证明存在欺诈行为。但这十分困难:因为创始人似乎已经离开了亚特兰大,逃往旧金山。支持者的调查还发现,创始人之一的工程师早已离开了公司,其他创始人开始在社交网络上洗脱和 ZPM 的联系。而作为平台的 Kickstarter ,实际上并不站在支持者这一边。

从 2009 年创立以来,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已经为超过 8 万个项目的创始人筹集了共计 14 亿美元的资金。但或许这样的例子令人警醒:众筹究竟是什么,支持者们到底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权利和利益?

作为最知名的众筹平台之一,Kickstarter 与一些众筹网站的愿景不完全相同,它强调的是实现想法、获得创意的乐趣和社区氛围。它的创始人都不是商人:38 岁的 Perry Chen 曾经是个开画廊的艺术家, 36 岁的 Yancey Strickler 是个音乐记者。“一个 Kickstarter 项目做的不仅仅是筹款,它还能搭建起围绕着作品的社区。” Kickstarter 在网站上强调,“从来不用将作品的所有权交给支持者,你们拥有对作品 100% 的所有权。”

实际上,众人的愤怒或许部分来自于对 Kickstarter 理念的误解。
到去年十月为止,Kickstarter 的使用条款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发货,要么退款。而现在,它多了一种 “解释” 的选项:如果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能够说明创始人竭尽全力仍然失败了,Kickstarter 认为支持者应当感到满意。因为如果保证产品能够发货或者退款,那么 Kickstarter 就和一家能预购和退货的商店没有太多区别了。

Kickstarter 并不想成为一个商店或是一个投资平台。

Kickstarter 强调创意梦想的理念决定了它对风险的态度:既然你选择支持别人的创意,就应该理解失败的风险,毕竟失败也是创意实现过程中的一部分。像 Pebble 这样早已成功的产品仍然在 Kickstarter 上筹款,为的是大家对产品和社区的喜爱。

《纽约时报》提出的概念或许能提醒一些被梦想冲昏头脑的支持者们: “Kickstarter 上的支持者并不等于消费者,因为产品还并不存在,也可能永远不会存在。另一方面,支持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他们不在公司的董事会上,没有办法左右公司的决策或者要求审阅财务报表。投资者利益和公司业绩是一致的,而众筹支持者与公司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并不挂钩。”

如果仅仅是想让看好的产品投产,并获得一定收益, Indegogo 这样的众筹大站可能是更好的选择。ZZ Top 乐队著名的吉他手 Billy Gibbons 宣布他在 Indegogo 上开卖龙舌兰。他说,Indiegogo 与 Kickstarter 的目标不同,主要在筹款、让产品能够做出来。不久前,Indiegogo 还开始试水保险产品:产品若未按时交付,平台将对支持者给付赔款。

而对于想对产品具有更多掌控、规避风险的支持者来说,能够给予能够给予支持者投资人的利益的股权众筹平台可能更理想,当然它们的准入门槛也更高。比如不久前上线的京东众筹就要求支持者拥有公司高管或者金融人士的身份和财力。

题图来自:《纽约时报》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