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神州专车们
前几天跟朋友聊 Uber 的时候,说了一个自己的预言,或者是担忧,就是像滴滴打车这样的企业会动用各种关系把 Uber 挤出国内,好垄断市场,一如当年的百度和 Google 一样。
果不其然,过了没几天,就有不少互联网人士表示滴滴打车联系到他们,想花钱请这些在互联网上有影响力的人士转发他们雇写手所撰写的“黑文”,来制造 Uber 的负面消息。这两篇文章题目分别是《Uber 滴滴互殴,如同当年 QQ 和 MSN 那点事儿》和《为什么 Uber 的算法不适合中国》。
如果说滴滴打车这种雇枪手写黑文,然后找大 V 转发制造舆论影响的行为是放暗箭的话,那么今天同样是出行服务的神州专车就开始释放明枪了,今天神州专车请到吴秀波、海清等明星,龚文祥等互联网从业者制作海报,以 Beat U 为核心关键词,炮轰叫车服务不安全,司机可能毒驾酒驾,或者志在约炮等等,其中诸如共享经济,乌伯等关键词都指向了一个对象,那就是最近在出行市场快速发展的 Uber(对了,吴秀波那张海报里还有一个错别字,怪蜀黎是什么东西?)。
有趣的是,一直支持“微商”,甚至不惜造谣说“马化腾放话,制定政策支持微商”的龚文祥不久前还在微博上表示 Uber 的体验还可以,过了不久就堂而皇之地登上海报,大喊 Beat U。
反过头来看 Uber,无论是在出行体验,司机素质,还是出行价格上,都甩出租车一大截,而在软件设计,算法上也比一些国产叫车服务好很多。在经历了 Uber 初期的大幅优惠后,即便现在 Uber 的优惠幅度减小了,我还是很忠实地在使用这一款软件。
不光是体验上 Uber 做得很好,其实我更欣赏的是 Uber 的营销策略,要知道在中国,营销策略既要不低俗不哗众取宠,又想获得相应的传播是多么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 Uber 这个外企偏偏就做到了,要说 Uber 中国化的成功也并不准确,更应该说是 Uber 的北京化,上海化,广州化很成功。
诸如和亚马逊 Kindle 的合作,在杭州叫乌篷船,借势《复仇者联盟 2》的宣传,真人图书馆等等有意思的活动无不证明了一个事实,也许 Uber 的体验比滴滴或者神州专车好一些,但是营销上的段位要甩后面这两个只会耍明枪暗箭等下三滥招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无数个层级。
神州专车此举的不妥之处还在于,当前时间点上,像 Uber、滴滴这样的服务还没有获得当局的认可,没有合法化,各方势力都在角力,但是很明显的是,民意和资本都已经站在了 Uber 这一方,而不断用钓鱼执法等手段打压的出租车公司和交管部门则站在了另一端,在这场角力中,原本 Uber、滴滴其实应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起的斗争目标应该是争取专车的合法化,自身架构和服务的完善化,去推动这个尚在襁褓,还很脆弱的行业成长。
很明显,以 Uber 和 Airbnb 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之势不可逆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Uber 就完美无缺,除了目前合法化遇到问题外,司机与 Uber 的雇佣关系,如何保证乘客权益等等问题还是需要解决,这是所有专车服务提供者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然而,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滴滴订阅短信永远无法退订,不断发短信骚扰,是悄然涨价没有知会,是写黑文抹黑竞争对手。在没有为自己正名前,已经把老一辈互联网企业耍流氓的路数学得滚瓜烂熟。
这并不是孤例,前不久小米和乐视口角也是如此,恶法当前,互联网视频和 OTT 业务掣肘颇多,本该有共同目标的双方却互相揭短,变向助纣为虐,无不是为了市场份额。
目前的情况是,Uber 公司在在纽约有 2.6 万名司机,在伦敦有 1.5 万,旧金山 2.2 万,巴黎 1 万,成都 2 万。该公司目前在六个大洲的 300 多个城市经营业务。现在每个月 Uber 的司机的数量都是以几十万的数量增加。Uber 在中国也是类似,Uber 车辆大大增加让这项服务越来越便捷。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的 Uber 如此快速崛起反而是给滴滴、神州专车们一个好的学习案例:如何站着把市场份额扩大,而不是躺在地上打滚靠耍流氓圈用户。
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时常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当百度近乎垄断搜索市场后,是千千万万患者被假医药广告坑害得苦不堪言,是不断地给用户装删不掉的软件。
当滴滴还有神州专车等创业企业已经肆无忌惮地对竞争对手下手后,就是开始要警觉的时候,这些走不出国门的企业只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对苛政卑躬屈膝,对战友(对手)大泼脏水,当劣币驱逐良币完成后,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用户就只能重回打车的蛮荒时代。
题图系《疯狂的麦克斯 4》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