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成为空气,你久违的“网瘾”正在拥抱下一代
周一,一部名为 “Web Junkie” 的纪录片在 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即美国公共电视网)上进行了首映。
这部片子的拍摄地点是在北京的一个少年儿童康复中心,内容上侧重表现三个少年戒除网瘾的过程、父母及医生为了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所做的努力,感染力颇强。
“网瘾”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被再一次带到了我们面前。其实不止中国如此,在韩国 10 到 19 岁的孩子中,十个里面就有一个存在这种困扰。旧话重提是因为它越来越严重,早已超过社会问题的范畴,甚至可以算作精神疾病。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把“网瘾”认定为临床疾病的国家是中国,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认识要稍晚一些。美国迈出重要一步是在 2013 年,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在美国,被视为圣经。)作出的一个决定——他们认为“网络游戏上瘾”有长期研究价值,将其列在手册附录之中。
对于要不要加进目录这点,专家学者们至今仍存在很大分歧。作为一个普通人,它在学术层面上的重要性显然与我们没有太多关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有没有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受到了多大的影响。
CNN 的记者 Catherine Steiner-Adair 在采访时发现,不同年龄人们在描述上网状态时,描述的都是一种上瘾的状态。父母们抱怨孩子总是花时间上网玩游戏:“它拆散了我的家庭,毁坏了我的婚姻,我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可我没办法使我的孩子停下来”。孩子们埋怨父母对网络越来越感兴趣:“妈妈沉浸于她的手机世界,爸爸叫我不要上网发短信,但他自己却这么做”。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网瘾,只是程度不同。程度越深,越容易与现实社会脱节,轻度表现为情绪暴躁、与身边的人疏离,严重的则会出现身体问题、心理疾病。
政府方面在这方面有相应措施,比如美国的儿科学会明令禁止二岁以下儿童看到显示屏,韩国有专门教三岁小孩的课程——防止他们过度使用数码产品和网络。但这些都治标不治本,最重要还是从自身做起。对于父母而言,他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希望给孩子留下怎样的童年回忆,平时多陪孩子看看书、做做游戏、面对面交流,都是不错的选择。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瘾”的严重性并且积极面对。完全拒绝不太现实,学会克制却很必要,网络世界固然精彩,真实生活却更值得拥抱。
题图来自:ajewishisr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