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带不来人鱼线,但 Fitbit 用户还有一个刚需
下图中的金手环,如今躺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盒子里,产自 3000 年前的后青铜时代,直至今天女神风范丝毫不减。作为一款装饰用的手环,它曾亲眼见证了人类生产力的提升。饱暖思美丑,更高效的工具带来了更多的食物,吃饱了没事干的古人类才打有了打造手环的闲情逸致。当然这手环仅在当年已是价值不菲,说不定还曾是贵族的传家宝,今天更是无价之宝。
手环曾是传家宝,智能手环是什么
几千年后,人类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很多、很多。生产力早已不是农业专用词汇,工具在许多时候已经可以替代人力。几千年后,手环有了个时髦的前缀——智能。
Fitbit Flex 是我入坑的第一个智能手环,用了半年扔进了垃圾桶,除了最初的兴奋和后续的麻烦已无清晰记忆。但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Fitbit 自 6 月上市之后毫不吝惜地释放了业绩,卯足了劲撩拨投资者的神经:
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出售了 450 万块可穿戴健身设备,高于上年同期的 172 万块。Fitbit 当季的毛利率达到了 47%。
说到能“检测个人健康数据”的智能手环,不能不提新兴产业职业踢馆者小米,(这个我刚扔不久):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IDC 的数据,Fitbit 今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为 34%。尽管仍然位居市场首位,但却低于去年同期的 45%。小米份额从零猛增至 25%,主要得益于起价仅为 15 美元的小米手环。
Fitbit 作为智能手环的先驱,某种程度上与题图的手环有着类似意义,同样是人类彰显身份和品位的饰品,也是一个身份的符号。戴金手环你是贵族,戴智能手环你是跑族,现代人类对健康的崇尚丝毫不亚于 3000 年前的金块。
是的,智能手环也是饰品。
智能手环的先天缺陷
智能赋予了手环检测运动量的功能,但随着功能日益精进,天生缺陷也显现出来:短命。前面说到过,Fitbit 卖的很好,甚至超过了投资人和分析师的预期。而且 Fitbit 凭借其优秀的设计和体验,成为了为数不多能赚钱的智能穿戴公司。但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光鲜的财报忽略了短命这个事实:
据 The Verge 报道,1/3 的智能穿戴用户在 6 个月内就放弃了使用。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属于那 1/3,就会明白这放弃意味着永久。
短命,用互联网的词汇说,就是缺乏用户黏度:
目前 Fitbit 1900 万注册用户中,只有 950 万活跃用户(50%)。上一次公布的数据是 1090 万用户,有 670 万活跃用户(61.5%)。
假如我是 Fitbit 大股东,据此质问“为什么活跃比例这么低”,市场部门必须不同意。发言人认为留存率才是 Fitbit 的生命线,他说:
活跃程度不是生意的推动力,你应该将 Fitbit 与健身房会员,或者家用健身器材对比。
照这么说行车记录仪应该与汽车进行对比?为了锻炼肌肉,健身房是手段,而手环的作用顶多是一种不准确的反馈,脱离了手段顶多记录你每天上下班走的路,不知如何画上这个艰难的等号?当然,Fitbit 作为行业巨头尚且如此,其他的运动手环没告诉你的数据只会更加不堪。
为何加上“智能”两个字,手环就成了短命鬼?
无论是想避免“8 月徒伤悲”,还是只想追逐这种时髦,谁都有过要买个运动手环的冲动。但从商业的角度,这个产品的定位就像是伸出悬崖的一块危石,岌岌可危。健康市场虽是块香醇可口的芝士蛋糕,而且这蛋糕的尺寸与日俱增,但 Fitbit 等智能手环顶多只能蹭去一个边角。
步数和心率与健身效果相关,但并不直接。专业的健身者会通过控制心率区间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而更多的用户不过是赶时髦的大众。他们吃着大鱼大肉,步数全靠上下班累计,一周运动一次,并且指望每天一万步能够减去小肚腩。
手环与人鱼线之间隔着的那道鸿沟,是你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动力。有动力不必买,无动力买也白搭,因此靠手环健身就是个伪命题,宣传的需求也是个伪需求。虽然这方面需求伪了,市场对手环的需求仍然是强大的,只不过这个需求是“时尚”。
无论智能与否,手环就是饰品,只是传递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罢了。
从这个点出发,就不难明白智能手环短命的现象了。三千年前的手环不但是一种时尚,也是贵族社交圈的入场券和身份证,在生产力缓慢增长的公元前,这一时尚模因长久不变。甚至直到今天,年龄稍长的叔叔阿姨依然喜欢金手镯。但越是物质丰富的时代,其时尚元素的时尚属性就越纯粹,也越容易过气。
运动时尚能活多久,很难说。然而我刚开始习惯,Apple Watch 上永远残缺的同心圆。
小调查:你的手环用了多久?
题图:photobo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