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是下一个倒下的“独角兽”?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概念会在短时间内为人们熟知,却有可能在还没成熟前就遭受剧烈变动。
“独角兽”公司的概念是在 2013 年 11 月被提出的,它源于硅谷风险投资机构KPCB的合伙人 Aileen Lee 的一篇文章——《欢迎加入独角兽俱乐部:从十亿级别公司身上学习创业》。刚提出时,能够列入“科技独角兽俱乐部”的仅有 38 家,一年后,数目增加到 68 家,总估值超过 2610 亿美元,而且还排除了苹果,高通, Facebook 等。不过,从 2015 年年初开始,质疑独角兽的声音开始变得刺耳,如 Evernote 和 Dropbox 这样的明星公司甚至被点名将会倒下。屈指一算,这距离概念的提出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而在投资者们在用含糊暧昧的语气推测谁会是下一个倒下的独角兽时,长期跟踪私人公司数据的 Mattermark 却利用数据,指名道姓地指出哪一些正面临着重大危机。
“僵尸独角兽”
虽然大部分独角兽都是在 VC 的支持下,以亏损的状态运行,但他们其中某些却是“变异”的。他们的盈利模式与传统软件商完全不一样,当遇到恐慌或经济下行时期,融资便会变得异常艰难。这种就是 Mattermark 认为的“僵尸独角兽”,他们是最有可能被踢出10亿俱乐部的公司。
通过对公司员工数量,筹集资金数额,一个网站预估的月独立访客量,应用下载量等分析,Mattermark 直白地指出了哪些公司就是他们认为的“僵尸独角兽”。一是那些正经历大量投入,试图通过积累大量用户得到回报的,比如 DraftKings 和 Fan Duel(虚拟运动游戏提供商,用户选取真实球员“组成”自己的队伍,球员的表现会转化为分值继而赢取奖金)。二是用户需要不断进行重复购买行为的,代表是曾开发出《亚特兰蒂斯之龙》的娱乐公司 Kabam。三是那种只有单一经济模式带来收入的如 Wework(它为企业提供工作场所、社区和服务)。
除此之外,Mattermark 还对那些没有上市的独角兽进行了一番讽刺,他们认为,这些独角兽们之所以选择不上市,是因为在账本上做了太多的手脚,无法完全对外公开真实的财务信息。
这些观点论调,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也侧面反映出表面风光的独角兽也在遭受挣扎与痛苦。或许,这些问题其实一早就埋下了。
(硅谷著名投资人 Bill Gurley)
“全都是泡沫”
1995-2001 的那场 .com 泡沫,让硅谷整个投资氛围一下子变得谨慎起来,一朝被蛇咬后有怕草绳的倾向并不奇怪。但是近几年,云计算、共享经济等异军突起,互联网甚至搅局传统领域,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刺激着投资者。加上美股最近 5 年来的强劲走势,创业和投资都显得前途无量。根据 cbinsights 的数据,目前已经有 140 家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私人科技公司。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美好。
但是这样惊人的规模与速度,让某些谨慎的,或者曾经经历过上一次泡沫爆破危机的投资者嗅到了危险的气味。硅谷著名投资人 Bill Gurley 从 2014 年起就开始发出警告,今年年初更是作出会有 80 家以上的独角兽倒下的论调。
为什么他会如此悲观?因为在他眼里,这些还没上市的公司估值因为热钱的盲目投入而被一次次推高,花钱也变得大手大脚,即使他们当中并没有几家实现了盈利。而若他们被卖掉或者遭遇清算,金额极大可能会低于最后一次融资时的估值。 VC 因为拥有优先清算权能够决定清算后的财产分配,而其他人则被扔进了寒风中瑟瑟发抖,包括那些拥有优先认股权的公司雇员。
明星公司何去何从?
说起衰落的独角兽,Evernote 可能是大家最先想到的,因为最近我们听到了太多的负面消息:原 CEO 离任;裁员并且关闭海外办公室;独立应用 Evernote Food 关闭。这头大象看起来依然强壮,但步伐似乎越迈越小了。
使用过 Evernote 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除了核心的笔记产品,Evernote 还推出了标注应用 Skitch,扫描应用 Scannable 等,试图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这种多线发展有利于其在媒体上的曝光,但对核心产品的不专注却可能导致失去最主要用户的支持。
Evernote 现任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奥尼尔(Chris O’Neill)在公布裁员的公告中表示,公司需要“更小型、更专注的团队”来“实现增长”。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有所行动?OneNote 等竞争对手正在跑步赶上,此刻正是决定这头大象生死的关键时刻。
从上次科技泡沫爆破到今天已经有 15 个年头了,或许所有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该静下心来想想该往哪个方向走。
题图来自:baltimoresun 插图来自:Mattermark,Fortune,thenext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