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北京很缺水?其实它们就在空气里
北京的干旱早就不算新闻了,甚至人们对沙尘暴的来访也变得习以为常。虽然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缓解了不少,但我们必须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极度干旱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去获取水呢?海水淡化,中国这样一个大陆国家真的能够满足?
有人说我们需要的淡水其实就在空气里。据 FastCompany 报道,一家叫做 SunToWater 的公司最近公布了 3 套全新设计的能够直接从空气中大量吸收水分的设备。
这三款设备还在奇点大学的 2015 年的地方影响力比赛中拔得头筹,题目是:“通过最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来增加加利福利亚的供水,以便当地应对目前严重的旱灾。”SunToWater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本杰明·布卢门撒尔( Benjamin Blumenthal)表示:
“哪怕身处在沙漠之中,我们照样可以从空气中获得饮用水。非洲有的地方绝对可以算地球上最极限的生存环境之一,那里的空气相对湿度只有 18%。但是在我们的模拟环境中,14% 的相对湿度下依然可以从空气提取水分。不夸张的说,只要能够住人,我们就能够生产水。”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方,一套设备一天能够为偏远地区提供 75- 150 升的饮用水,成为当地唯一的水源。当然,你也可以将几套设备联合起来为整个村庄提供水源。
这种对于水的吸收方式的灵感实际来自于大自然,加利福利亚中的一种蜘蛛就是依靠自己的网来吸收海洋上飘过来的雾气,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水分。
意外之喜:风力就能够驱动
传统的风力需要大约 30 公里/小时的风速,但很多最新的利用方式(如 WindTronics 等)对于风速的要求已经下降到了 3 公里/小时。于是他们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设备,通过对空气的压缩来利用风能,同时还能挤出空气中的水分。这样一来水的产生就变成一个完全不需要外部能量的过程。SunToWater 公司的理查德·乔伊(Richard Joye)表示:
“这样的一个单元每年最高能产出大约 45 万立方的水。当然,这取决于设备的大小,小一点的设备可以应用在救灾和应急响应方面,甚至是相对偏远的社区。我们现在还在一个菲律宾的小岛上进行大型实验,因为当地并没有电力和水。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厂媲美。”
会影响正常的天气气候么?
对这一点,布卢门撒尔很明确的表示,这种从空气提取水的方式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根据美国地址调查局的数据,空气中的水分总含量接近 129000 亿吨,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另外一个海洋。我们所获取的部分就相当于将手指刺破之后滴一滴血到现在的大海中去的比例。统计学上,它的确存在,但实际造成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美中不足:就是有点贵
目前来说,这项技术的的实现造价还是比海水淡化更贵,SunToWater 给出的成本大致为每升水 1 美分。而且虽然在极其干旱的情况下也能够工作,但是更加潮湿的近海地区的效果会更好。布卢门撒尔补充到:
“如果希望长期向内陆提供水,我们更建议通过管道,但是这个造价可能需要数十亿。而且还需要各种动力及其他配套的设备。”
不过严格来说造价并不是问题,参考光伏产业,大规模生产直接将终端产品的价格拉低。而且作为用水需求最多的超级大都市,一般都不会离海太远,这也为这项技术增添了额外的存在意义。
题图来自 Alphacoders
插图来自 SingularityU,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