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假机票事件的背后,是旅游巨头的一次“去中介化危机”
人类商业文明呈螺旋上升状发展,偶尔经济掉链子也会回到较低的轮回,但总体还是在绕圈圈中上升的。过去人们说互联网公司干掉了中介,而事实上随着不断并购越来越具垄断力,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化成了“互联网中介”。但轮回从未停止,供应商直销模式又开始向互联网公司发起一波“去互联网中介”运动,对后者而言就是一场“去中介化危机”。
昨天的携程假票事件
近日旅游策划人李淼(“知乎金融领域优秀回答者”)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携程在手,说走就走不了》,详述了在携程上购买一张机票,后发现票号不存在的故事,引发网友们对 OTA (在线旅游社)积怨的爆发。昨日中午,携程表示这种事件属于“万分之二”的低概率事件,并给出了一个非常官方的回答:
携程方面向澎湃新闻回应称,这几次事件主要是由于供应商违规操作或供应商员工操作失误造成的。“机票积分倒卖事件”发生后,携程网已经解除了与该代理商的合作,并对代理商做出处罚。
OTA 现在处境很尴尬,但并非一张假票导致的,也不是很多张假票导致的,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服务”放在首位。
那些年,我们用过、爱过、喷过的 OTA
2014 年是互联网圈狂欢的一年,我国互联网公司共进行了 1878 次融资,融资金额超过 1000 亿元(钛媒体消息),其中天使投资还占了超过 1/3,足见当时资本世界对互联网公司的爆棚信心,他们相信,投下的这些互联网公司将改变这个世界,尽管谁也不知道哪些改变能真的实现。
2014 年,人们谈论互联网公司就像在谈论一次农民起义,时髦话叫“去中介化”,本质所指是互联网带来的交易效率提升。去中介效果最明显的莫过于 OTA(在线旅游中介),各类服务中又以在线订票为甚。新模式省去了订票点的服务费和交通时间,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于是不少个体票务公司消散如惊雀,上游的航空公司却吃着家底低头与时代新宠儿合作。那时候,“几大航空公司的机票直销比例约为10%左右”。
直销的比例只有 10%,可想而知 OTA 手里握着多少的客源。因此从网络旅游兴起直到 2015 年,航企是忧患的,OTA 是安逸的。
渠道的软实力捏在携程去哪儿等 OTA 手中,航空运输的硬实力捏在航空公司手中,双方一直在明里暗里为网络旅游话语权角力。南航去年宣布将代理商的手续费从 1% 降到 0%,并禁止代理商销售低价机票。国航则规定代理人不得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于国航官网票价 2% 的机票,否则将被罚高额违约金。
实际效果是 OTA 不再有价格优势,如下图,同一时间、同一航班从广州飞往北京的机票价格完全一致。
此一时,彼一时,今天的 OTA 还是当年的 OTA,但今天的航企已经不再是当年土包子了。
“去中介化”起家的 OTA,现在被“去中介化了”
航企对 OTA 施压有深刻的政策背景,北京航空法学会副会长张起准曾说:
国资委对于航空公司的机票销售提出了一个近期标准,对于未来的航空机票,需要有50%达到直销,第二个就是要代理费下降50%。
根据国家“提直降代”的指导思想(提高直销、降低代理佣金和比重),航空公司向 OTA 发起了反攻。
国资委下属的航企自然会说“这是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但考虑到直销比例的提高最终受益的还是航企,这条规定更像是上面对下面的救助,或曰:市场调控。这纸公文并非是在瞎调控,经过这么些年的互联网爆发,航企多半也已学会了互联网的套路,对代理商的依赖性已经不那么强。国资委指标则为航企脱离 OTA 捆绑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
这个月,东航、国航等 9 家航空公司宣布暂停与去哪儿网的商务合作,标志着航企开始大刀阔斧奔赴国资委定下的 50% 直销目标了。
回到昨天那场假票风波,它表面上是用户与 OTA 的矛盾爆发,实质上映射出的问题更加严重:
- 国家政策不利;
- 渠道为王时代终结;
- 航企力推移动直销;
- 服务缺位、口碑渐失。
前有航企堵截,后有一大票差异化在线旅游公司追杀;上有规定压头,下有消费者抗议——整一个四面楚歌、进退维谷。未来的故事我不妨也猜猜:航空公司在政策支持下培养起自己的忠实客户,也做好了 app,直销变成更实惠的出行方式;由于代理式微,OTA 被迫转型,对线下旅游资源的整合服务将成为新的战场。
虽然 OTA 服务有时确实可恨,我们也不是真的希望看到 OTA 退出市场,毕竟谁垄断都是垄断;而我们也不介意在航企 app 上买票,毕竟谁服务都是服务。之前是航企可怜兮兮觉得被 OTA 欺负,后来是 OTA 可怜兮兮觉得被航企欺负,其实最可怜的还是没啥话语权的消费者,我们最担心是——
转一大圈,客源从 OTA 回到了航企,服务还是原来的熊样。
题图:电影《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