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会接受我为你准备的用户名吗?

公司

2011-11-30 09:55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讲到越来越多的父母使用 Google 为孩子起名。家长希望子女的名字不和负面人物撞车,也希望名字足够独特,占据搜索结果的靠前位置。更有甚者已经为孩子注册了 Facebook,Twitter,Gmail 等当前热门服务的账号。

我困惑了。和 Twitter 上网友担心的一样,谁能保证未来数十年的变化呢,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里?我们真的需要为孩子包办他们的用户名吗?

10 年前的服务,你还在用的有哪些?

2001 年,我注册了一个新浪邮箱,那时我经常上的网站是 FM365。新浪的大眼睛如今还在,而 FM365 留下的只有谢霆锋拍的那支电视广告。互联网虽然已经经过了蛮荒时代,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批新的应用正在重写人们使用网络服务的方式。即使是最老套的电子邮件,也希望通过改头换面来巩固用户群。

那么 10 年之后,当我们的孩子开始变成网虫的时候,到那时的应用一定是现在所不能想象的。现在热门的,也许会消失。那么为孩子准备的那些账号还能登陆吗?

网名,是一次自我重定义。

互联网的伟大发明之一是允许我们使用 “网名”,网名主动映射出了个体的世界观。

我使用过的网名,从文豪 Hemingway 到日系乐队主唱 Issa,最终变成连带我名字谐音和急躁性格的混合体:faytoday。这是我对于自己现实状态的自画像。

现实生活中,我们屈服于父母指派的称呼。而在虚拟世界里从服务开通伊始,就给了我们一次 “重新做人的机会”。很少有人不去使用这个权利的。正如我所做的那样,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网名背后的故事。

名字的价值,不是稀有性

我并不赞同取一个稀有的名字,来获取搜索结果上的优势。因为,一个人的价值来自内容,而非外表。

搜索引擎的目标是让更重要的信息排在前面。如通过挂着 “SEO” 的幌子来对搜索引擎作弊一样,为了获得好排名而为孩子起名的做法让人生厌。庆幸的是,社交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从个体出发去挖掘他的内容。当索引一个人发出的信息变得廉价的时候,对一个人 “关注” 的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

因为,名字作为符号能够承载的只有期待而已。

而关于名字的价值,我觉得中国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迷信的角度出发,通过咬文嚼字,最后得出一个充满风水玄学,包含父母期待的名字,这在以 26 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国家里是难以想象的。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命运,他应该喜爱过自己的名字,憎恨过自己的名字,最后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 “名字”,并试图将其留下。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像 Palm一样追求效率,iOS 一样注重风格,android 一样勇于挑战,BlackBerry 一样淡定自若。新的科技浪潮已经涌起,让我们一同下海冲浪吧!

累计已发布 179 篇文章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