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滴滴和 Lyft 服务互通,这样的专车形态或许更加和谐

公司

2016-04-12 17:49

去年 9 月,滴滴投资美国打车应用 Lyft 1 亿美元,同时还宣布将打通两者中美两地的服务。7 个月过后,滴滴和 Lyft 果真实现了这个诺言。

滴滴和 Lyft 今天宣布推出跨国合作服务,中国的滴滴用户能够在美国用滴滴打车,美国的 Lyft 用户未来也能够在中国用自己熟悉的 Lyft 打车。当跨国服务正式上线之后,两个品牌的用户在出国时无需下载新的应用,也无需注册新的帐号,甚至连支付方式都不需要更改,就可以像是在家一样方便地打车。

y5buni2j4yjkoobrfciq

(图片来自:Gizmodo

华尔街日报报道,滴滴快的和 Lyft 还为滴滴快的应用增设了一个新的语言翻译选项,乘客可连线人工在线翻译,帮助乘客与司机进行交流。滴滴出行负责国际战略的高级主管李子健表示,翻译人员来自滴滴快的在中国签约的一个呼叫中心。

至此,滴滴和 Lyft 基本上解决了跨国、跨应用共享用车的几大关键问题——沟通、支付和帐号共享。除了和中国滴滴的合作外,Lyft 还与印度同行 Ola 合作,准备把和滴滴的合作模式拓展至印度,可见这种模式虽然刚起步时需要解决很多跨平台的融合问题,但拓展性值得期待。

OlaDriver-1200x783

(一名使用 Ola 接单的印度司机,图片来自:福布斯

和单打独斗,去到哪个城市都要掀起一番“动乱”的 Uber 不同,滴滴、Lyft 还有规模略小一点的印度 Ola、新加坡 GrabTaxi 都选择了相对和平的合作方式,对于一直以来不受管理部门青睐的互联网专车服务来说,Uber 的简单粗暴和滴滴的合作究竟谁更优秀,值得探讨。

Uber 服务的简洁性有目共睹,无论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还是市场推广,Uber 都尽可能用最简单有力的方法完成,但这样的行事风格似乎也让 Uber 处处树敌,尽管 Uber 已经在全球 400 多个城市提供服务。

Uber

虽然单兵作战能够确保服务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但在进军国际市场时或许会引来更多争议。众所周知互联网专车一直不受各地管理部门和出租车行业的待见,原因无非就是利益。正所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Uber 在进军国际市场时,不仅是举起仙人掌戳向老虎的屁股,还要是以异域身份完成这个“壮举”,想要和平发展,困难重重。

那么,本文中这几位主角(滴滴、Lyft、Ola、GrabTaxi)又如何呢?

滴滴和 Lyft 在中美两国的互通表面上可以被理解为“滴滴出行(Lyft)在美国(中国)提供服务”,事实上无论是滴滴还是 Lyft,除了软件系统和诸如客服、翻译人员等员工工作的更新外,并不需要像真正从 0 到 1 开拓一个市场一样白手起家,这种合作的本质更像是两家共享用车公司,在共享了自己城市、国家的司机和汽车外,还顺带把自己给共享了。当然,这样的性质距离“滴滴进军美国市场”,“Lyft 登陆中国市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考虑到滴滴和 Lyft 都已经在中美两国发展了很长时间,双方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对方进入自家大院后可能会出现的那些利益关系冲突。

HONG KONG-UBER-TRANSPORT-ARREST  PL800

(Uber 香港员工被警方带走,类似的事件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专车发展中的家常便饭,图片来自:南华早报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的合作虽然避免了一些冲突,但各个专车品牌实质上仍然被限定在自己的地盘上发展。话是没错,但除了 Uber 以外,大多数专车公司的基本服务还未真正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在自己主力市场发展的同时与海外同行合作,在国外市场刷刷自己的存在感,满足海外本国用户的需求,并不算是一件坏事。至于未来的路怎么走,毕竟商场上没有永远的伙伴,既然滴滴与 Lyft 都认可了资源共享的模式,作为用户和观望者的我们也无需太多猜测。

题图来自:PR Newswir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关注无人机、汽车,探讨商业模式和科技产品与社会的结合。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