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面对 “白热化” 的太空竞争,中国祭出了全新的长征七号

公司

2016-06-26 00:34

大约 4 个小时之前,一则喜讯传遍中国:中国最新的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 成功发射!这也是中国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中最新的一员。

cz71

图片来自 搜狐网

作为后辈,长征七号也可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数个参数上完整的超过了之前的长征二号、三号:

  • 高度 53 米,与之前的主力型号相差不大(长征二号高 62 米,算上逃逸塔;长征三号高 43 米);
  • 运载能力较前辈大大提高,低轨道运载能力从长征二号的 8 吨直接提高到了 13.5 吨,远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也能达到 5.5 吨;
  • 起飞重量接近 600 吨;
  • 作为主要推进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 120 吨;
  • 将会成为中国未来中型火箭的主要原型以及运载能力提供者。

除了参数上大大增强,长征七号肩负的 “任务” 也远比前辈们重要,成为中国向太空投送物资的主力,并且为打造中国的宇宙空间站并且令进一步的宇宙开发成为可能。

新技术,新能力

cz72

图片来自 文汇网

长征七号与之前的长征二号 F 型在火箭直径上基本相同,主火箭直径均为 3.35 米,助推火箭直径一个为 2.25 米(长征七号)、2.3 米(长征二号 F)。

外形尺寸最大的不同来自于其助推器的长度,长征七号的的助推器明显较之前有所加长,虽然具体数字不清楚,但从比例上来看,已经接近整个长征七号火箭的一半,实际长度应该在 25 米左右。

另外一个则是火箭燃料的改变,与长征二号的 “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长征三号的 “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液氧+液氢” 混合使用不同,长征七号采用的是 “煤油+液氧”。

cz73

图片来自 新华网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长征七号使用的液体发动机依旧是去年长征六号所使用的 YF-100 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央视的采访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还表示,“这台发动机的比冲提高了 15%”。这也应该是长征七号提升运载能力的关键。

虽然看起来 8 吨到 13.5 吨看起来不多,但对于动辄数十吨的空间站舱段,以及将各种装置投送到月球甚至火星这样的地点,这样的运载能力提升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海南,未来的中国探空跳板

cz75

图片来自 新华网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这次发射也是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 “首秀”。

作为目前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山西太原,甘肃酒泉、四川西昌、海南文昌)最南端的一个,它在发射卫星方面具有绝对的 “优势”——纬度越低,火箭所获得的地球自转加速度越高。

在这一点上,海南的地理位置甚至比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还有优势。

cz76

图片来自 Bilan

为了这样的优势,航空发展史上还曾出现了一家叫做 “Sea Launch(海上发射)” 的公司,他们运用一套类似海上钻井平台的发射平台 “Ocean Odyssey(海洋奥德赛)”,在承包了其他公司的卫星发射任务之后,将平台和火箭运送到赤道附近在进行发射。可惜这家公司来自乌克兰。

随着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启用,未来中国的火箭将在发射之初就获得 “优势”。

冷战已过去多年,但宇宙将越来越 “热闹”

cz77

图片来自 NASA

谈起宇宙开发,就必然会想起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表面和谐,但是暗地里竞争激烈的 “太空竞赛”,也正是因为那一场 “太空竞赛” 的存在,让人类一步踏进了 “宇宙时代”。

但讽刺的是,人类这些年在宇宙开发中的进展几乎不是 “前进” 而是 “倒退”,比如离我们最近的月球自从 1972 年阿波罗 17 号的造访之后,已经有 30 多年没有人类 “光临”。

与传统宇宙开发势力美国缓慢增长、俄罗斯逐步缩减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印度、日本,甚至还有 Elon Musk 为代表的民间宇宙开发力量的极速推进。

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直接的 “挑战”。

cz734

图片来自 新华社

除了这次发射成功的长征七号之外,中国目前还有另外一个在研的火箭型号——长征五号。而它将扮演的角色是 “国之重器”,成为中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顶梁柱。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长征五号将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进一步 “增大”,体重从接近 600 吨直接升到 800 多吨,同时在近地点的物资投送能力从 13.5 吨提升到 23 吨。

届时,由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以及未来更多型号组成的中国探空力量,将成为中国进入宇宙的 “敲门砖”,同时也让中国在新一轮的宇宙开发竞赛中获得话语权。

“争” 宇宙,即是争未来。

题图来自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