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白热化”的太空竞争,中国祭出了全新的长征七号
大约 4 个小时之前,一则喜讯传遍中国:中国最新的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发射!这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最新的一员。
图片来自 搜狐网
作为后辈,长征七号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数个参数上完整的超过了之前的长征二号、三号:
- 高度 53 米,与之前的主力型号相差不大(长征二号高 62 米,算上逃逸塔;长征三号高 43 米);
- 运载能力较前辈大大提高,低轨道运载能力从长征二号的 8 吨直接提高到了 13.5 吨,远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也能达到 5.5 吨;
- 起飞重量接近 600 吨;
- 作为主要推进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 120 吨;
- 将会成为中国未来中型火箭的主要原型以及运载能力提供者。
除了参数上大大增强,长征七号肩负的“任务”也远比前辈们重要,成为中国向太空投送物资的主力,并且为打造中国的宇宙空间站并且令进一步的宇宙开发成为可能。
新技术,新能力
图片来自 文汇网
长征七号与之前的长征二号 F 型在火箭直径上基本相同,主火箭直径均为 3.35 米,助推火箭直径一个为 2.25 米(长征七号)、2.3 米(长征二号 F)。
外形尺寸最大的不同来自于其助推器的长度,长征七号的的助推器明显较之前有所加长,虽然具体数字不清楚,但从比例上来看,已经接近整个长征七号火箭的一半,实际长度应该在 25 米左右。
另外一个则是火箭燃料的改变,与长征二号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长征三号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液氧+液氢”混合使用不同,长征七号采用的是“煤油+液氧”。
图片来自 新华网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长征七号使用的液体发动机依旧是去年长征六号所使用的 YF-100 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央视的采访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还表示,“这台发动机的比冲提高了 15%”。这也应该是长征七号提升运载能力的关键。
虽然看起来 8 吨到 13.5 吨看起来不多,但对于动辄数十吨的空间站舱段,以及将各种装置投送到月球甚至火星这样的地点,这样的运载能力提升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海南,未来的中国探空跳板
图片来自 新华网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这次发射也是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首秀”。
作为目前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山西太原,甘肃酒泉、四川西昌、海南文昌)最南端的一个,它在发射卫星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纬度越低,火箭所获得的地球自转加速度越高。
在这一点上,海南的地理位置甚至比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还有优势。
图片来自 Bilan
为了这样的优势,航空发展史上还曾出现了一家叫做“Sea Launch(海上发射)”的公司,他们运用一套类似海上钻井平台的发射平台“Ocean Odyssey(海洋奥德赛)”,在承包了其他公司的卫星发射任务之后,将平台和火箭运送到赤道附近在进行发射。可惜这家公司来自乌克兰。
随着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启用,未来中国的火箭将在发射之初就获得“优势”。
冷战已过去多年,但宇宙将越来越“热闹”
图片来自 NASA
谈起宇宙开发,就必然会想起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表面和谐,但是暗地里竞争激烈的“太空竞赛”,也正是因为那一场“太空竞赛”的存在,让人类一步踏进了“宇宙时代”。
但讽刺的是,人类这些年在宇宙开发中的进展几乎不是“前进”而是“倒退”,比如离我们最近的月球自从 1972 年阿波罗 17 号的造访之后,已经有 30 多年没有人类“光临”。
与传统宇宙开发势力美国缓慢增长、俄罗斯逐步缩减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印度、日本,甚至还有 Elon Musk 为代表的民间宇宙开发力量的极速推进。
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直接的“挑战”。
图片来自 新华社
除了这次发射成功的长征七号之外,中国目前还有另外一个在研的火箭型号——长征五号。而它将扮演的角色是“国之重器”,成为中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顶梁柱。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长征五号将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体重从接近 600 吨直接升到 800 多吨,同时在近地点的物资投送能力从 13.5 吨提升到 23 吨。
届时,由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以及未来更多型号组成的中国探空力量,将成为中国进入宇宙的“敲门砖”,同时也让中国在新一轮的宇宙开发竞赛中获得话语权。
“争”宇宙,即是争未来。
题图来自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