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代替当面交流?为时尚早

公司

2012-01-14 08:30

相比上一辈人,我们的物质生活要丰富很多,信息交流的速度也是年年翻倍,呆在家里与世界任何角落的朋友聊天已经不足为奇。的确如此,有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朋友联络,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自己的页面有没有谁留了言,等等。有人会认为通过网络的交流就可以代替面对面交流了,而且这也肯定会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把这句话分开来看,首先,互联网交流在目前来说真的可以完全代替当面交谈了吗?

Fastcompany 的作者 Kencin Purdy 认为,目前还不是时候。在他看来,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任然非常必要,为了证实这个观点,他引用了城市社会学家 Ray Oldenburg 的 “第三场所” 理论。

Oldenburg 认为,第一场所是你的家,第二场所是你的办公室。在这两个场所,你扮演着某种角色,承担着某个任务,几乎认识里面的每一个人。而第三场所则是这样的情况,跟你说话的人你可能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认识,你们交换想法,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的社交圈子会得到扩充,你自己也会更加充实。最重要的是,第三场所的定义本身就决定了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非网络上。

事实上,碍于技术局限,我们在交流中友很多信息没有被完整地传达到。据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必须通过自己的手势、语调和词汇,声音、语调和外表占全部印象的 90% 以上,具体百分比如下:

视觉占 55%:身势、手势、视线的接触,以及整体的仪态与行为举止等都有助于立即产生印象。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和脸部表情比您所使用的词语威力要强八倍,所以必须意识到它们的力量,并予以重视。

声音占 38%:使用不同的语调、音高和语速,对于别人怎样理解你所说的话是差别很大的。因为你沟通所产生的影响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声音的表述的,所以必须保证自己的声音使自己想要沟通的内容增色。

语言占 7%:语言在你所施加的影响中所占的比例也许不高,但须记住,当视觉和声音的效果消减时,剩下的就只有语言传达的信息了。

很明显,为了使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并使之完全被理解,传送信息时必须伴随有恰当的身势语、语音语调,并贴切地加强语气。所以,就目前看来,互联网交流还没发完全代替当面交流。

那么在未来呢,未来是否会出现完全代替人们当面交流的技术?这是我们想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科技革新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已经是技术人员的家常便饭,这让这个问题轻易就会变为一个 “伪” 问题。我相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肯定会大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三十年前,没人会想到互联网会如此之巨大地改变我们自己一样。而即便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技术,也会被 “重新发明”,乃至成为革命。如果 iPod 和 iPhone 的成功不能让你信服,也许 2012 年的智能 TV 会给世人更多证明?

我期待着和远在异地家人用电视面对面交流的那一天——我们在别处,但是我们在一起。

题图来自 Googl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