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 Path 推荐案例
三天前,可可在 Path 上问:“你们都是怎么样在 Path 找到我的?”,下面不少人回复说是“推荐的”。我仔细回忆了半响,还真是推荐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他,也没有他的电话号码。Path 是如何向大家推荐这位“活跃话唠”的呢?仔细分析一下,这条线就清晰了:
- 可可在各种社交网络上都很活跃,包括 Twitter 和 Google+ ;
- Google+ 的一些好友,会自动出现在 GTalk 联系人中,也会被同步到手机通讯录中;
- 我的 iPhone 和 Android 联系人都跟 Google 通讯录进行云同步;
- Path 扫描了很多中文用户的电话簿,然后活跃的可可自然就出现在不少人的推荐名单中。
“虚拟社交关系”入侵了“现实电话簿”,然后被各种社交软件利用,开发者或明或暗地从用户手机中吸取数据——电话簿还真是个宝。
好在今天 Path 的创始人出面道歉,并解释说上传用户电话簿的行为是有严格限制的,仅仅用于提高“好友建议”的质量。所有用户在 Path 上分享的消息都经过了加密,这些电话簿的资料同样也是。
每次说到手机电话簿,就想到“类 Kik ”和“类 Whatsapp”应用,一年以前这篇《kik 类手机通信录互动应用前景探讨》列举了详细的表格和数据来阐述电话簿的重要性——“对于象 Kik 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借助已存在通讯录网络,可以免去自己在培养用户的同时,再去发展一张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的成本——而直接借助这张网去辐射用户。”
相比于上面这些通信类应用的开发者来说,Path 做得并不过分。所以,包括 Techcrunch ,thenextweb 的诸多科技媒体和读者对待 Path 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隐私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用户的心理防线也越来越高。作为开发者来说,以后又要多弹出几个确认框了,千万别为了用户体验而代替用户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