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两年突破 600 万用户,MONO 如何用视觉感设计打造高质内容

MindTalk

2016-10-10 17:58

本文来自爱范儿旗下创业社区 MindStore 的“MindTalk 线场”栏目。如果希望参与到 MindStore 栏目报道,或者有相关项目推荐,请将产品提交到 MindStore.io。

提起 MONO  APP,很多人会用“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的词汇来形容它。在知乎上一个关于“如何评价「MONO 猫弄」这个 App ?”的提问,引来了 63 个知友的回答和 704 个关注。大部分人认为,MONO 的视觉形式感很强,风格偏文艺小清新,设计精致、内容整合出色,交互也很优秀。

由此可见,才创办了两年半的 MONO 已受到普遍关注和热烈追捧。早在 2016 年 1 月,MONO 的用户量已突破 600 万。

而作为 MONO 的 CEO,于向飞毕业于伦敦印刷学院平面设计系,从事设计行业多年,曾供职于豆瓣,见证了豆瓣阅读的成长过程。

2014 年,因不满行业内没有一个产品能把好的兴趣点和内容简化、纯化,加之本身对各种文化的浓厚兴趣,于向飞创立了 MONO。

yuxiangfei

图片来源于嘉宾分享

后来因设计 MONO logo 的契机,于向飞的朋友阮千瑞也加入了 MONO 团队。如今已是 MONO 设计总监的阮千瑞,曾为乐队万能青年旅店 设计唱片封面和海报。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5 preset

图片来源于嘉宾分享

之前,于向飞和阮千瑞,两个 MONO 背后的男人,作客 MindTalk 线场,跟大家聊一下对设计和看法。

以下是整合后的分享内容:

Q1: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MONO 的创业历史吗?

于:最初创立 MONO,是因为我们觉得中文的内容世界里,内容噪音很大,高质量内容虽然很多,但容易被淹没在噪音的海洋里。我们希望通过产品提取高质量的内容供大家阅读,是一个内容整理和去噪的概念。

阮:MONO 最开始是想单纯做一个高质量阅读平台,用过最早版本的朋友会有印象。中间我们在方向和设计细节上做过很多调整,才能成就我们最新的版本。

于:对,我们一开始因为人手很少,以人工编辑的形式挑选内容,以日报形式和下拉式交互呈现,是一种精选媒体的形式。随着内容和用户量的增长,需求也在变化,最近的改版是经过半年技术积累,希望在内容领域里帮大家更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这个版本时,希望能让用户更快地找到兴趣点,订阅兴趣点,持续性消费,提供基于兴趣的优质内容。

mono-1

图片来源于嘉宾分享

Q2:MONO 旗下有很多特色的内容栏目,能否分享一下这背后的设计思考?

阮:栏目的设置并不是单方面的设计思考,而是我们编辑团队在选题还是内容策划上,配合度高。理由也很简单,好内容跟我们自己的趣味判断有关,但在最新版本里,我们更偏向以算法和体系来加强内容的质和量。

阮:以前于向飞跟我说过,产品设计就是设计一个中空的盒子,让人能找到他想要的,而且还能互相找到,跟平面设计不同,基本是做预设和规划,更抽象一些,但是涉及设计本身的问题就更多一些,不是单纯的美学或者风格上的表现。

Q3:对设计师来说,怎么去平衡个人美学的判断和设计的需求?

阮:功能和美学这是人类永远的话题吧,更何况美也是一种隐性的功能。只能说很多人并不会掌握它。我的理解是,设计的极致美学应该是把需求和美学变成一个东西,而不是分开让人看见。

于:之前看过一个有关 helvetica 字体的电影,以功能性为代表的 Wim Crowel 和对此嗤之以鼻强调个性的 Sagmeister 有过很激烈的交锋。我个人认为,如果摒弃掉个人的趣味和审美,一味谄媚用户的需要,设计很可能会陷入套路化。

阮:对,我曾经遇到个客户,跟我说要把标题和电话号码都放大,当时我傻乎乎地答应了,结果设计后他觉得粗暴我也觉得难受,这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设计的奥妙。相信很多设计者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我都会解释说:“我的工作是,把你要传达的信息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像在一个画面里,最先看到还是最后看到,都是技巧和经验,说是功能其实也是美学。

于:我曾经认为,产品的设计要避免重复设计轮子,使用成熟的交互模型。而设计的功能性是完全去感情化的,更多的是流程和逻辑。之前就因此和千瑞在这个理解上有本质的冲突,但和他工作,让我重新认识了设计。

mono2图片来源集图网

Q4:MONO 的设计交互广受赞誉,你们是怎么去设计的?

阮:怎么展示内容、标题、图片和视频,是需要预设各种媒介在这个框架/模版里的效果,基本上是在设计一个展示机制,而不是一个图像表演。这点相信很多做过 UI 和 WED 设计的同行都深有体会。

于:我想起 MONO 去年出了个限量版日历,就是小阮设计的。他突然拿出设计打样的那天,看到这个设计的瞬间我真的要感动哭了,我被设计的力量打动了。

阮: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你在做平面设计,但现在的“平面”都是在手机上的。”我突然感悟到,这其中的技术以及媒介的分别实在太大了。向飞曾跟我说 FACEBOOK 发明了 FEED 流,以前我看就是一个往下拉的个人信息嘛,最后发觉其实是个革命性的东西,人们在一个页面里聚合起来,而不是以前那种论坛、聊天室的信息形式。

阮:而这个日历盒子其实也是一个 FEED 流,本质上是一个拉页的形式,虽然是用纸的,但实际上是跟使用手机的视觉习惯一样的,往下刷有无穷的信息。

mono3

图片来源于 MONO 官网

Q5:网上有用户说用了 MONO 后卸载了其他杂志软件,连微信公众号也不看了。那么你们是怎么满足用户们的需求呢?

阮:其实也有人说 MONO 内容不接地气,因为大家对信息的需求大于对内容的需求,好的内容不一定有用但能改变你对生活的看法。于向飞曾跟我抱怨说在国内,有自己爱好和兴趣的人不多,这是生活单调造成的。虽然 MONO 有趣,但以现在互联网对产品的判断标准,未必是正确的、接地气的。

于:我觉得作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设计师,每天听到的和思考的,都是需求、用户价值等从业基本功。我认为设计的美学很多是源于更随机和勇敢的冲动,但套路还是有很多,以前我在很套路的设计 team 待过,现在想想他们的工作真是太轻松了。创业的这两年,我经常陷入混乱中,设计就是在迷宫中找出口。

阮:我觉得你认为是迷宫,是因为你被太多需求干扰了,但真正的需求肯定只有一个,通过这一个延展成各种表现,你要一直锁定你要表达的东西。我在进入行业时,发现很多需求都是伪需求,能存活下来的产品才是本质需求。

mono4

图片来源于优设

Q6: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可以给入行的设计师们?

阮:先掌握工具,再学怎么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掌握工具至少要好几年,之后才是发展自己的视野、趣味,把这些经验变成自己的方法。以前我就小瞧了工具,如果你工具不熟练,首先就会被自己障碍了,更何况要帮别人解决问题。

于:对,就像音乐,你要即兴就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训练。

Q7:最后,作为资深设计师,你们能给大家分享一些好的设计作品吗?

于:我最近喜欢的 APP 是 musical.ly,还有推荐大家看看浦泽直树的漫勉,最近我和千瑞都在看。

阮:我推荐 design studio,这是个设计工作室。互联网公司很少考虑整体品牌的形象,这套非常有参考价值。推荐大家看《设计面面观》 (2009) Objectified 这部片子,这是教科书式的存在,做设计的人都应该看看。

 

注:文中数据不做投资参考;本文内容经 M 君修改整合,文中简称取采访对象的姓。

%e8%ae%bf%e8%b0%88%e5%ba%95%e9%83%a8%e4%ba%8c%e7%bb%b4%e7%a0%81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