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创会访谈:Fiilink,联结 “共同感受” 的人

公司

2012-02-15 08:00

2009 春节回家的时候,我坐在南下的 K571 上百无聊赖,跟身边的年轻朋友聊起天来,快下车的时候,7、8 个人互相留了 QQ 号码,建了 QQ 群保持联系。但后来群里只剩一个共同话题:每年回家的火车票好难买。每年过年前半个月是 QQ 群最活跃的时间。

如果加入 Fiilink,会换成另一番景象:

假设某趟 K571 火车 “ID” 为 DF3588,每次上火车的时候,我用手机的 Wi-Fi 扫描获得 “DF3588”,加入这个网络后,我会发现很多人跟我坐同一辆车,不禁询问对方在哪里,或谈谈买票的经验、时下坐火车的感受、春节的打算等。如果有孕妇没有买到卧铺,也许可以跟车上的一位好心乘客换来卧铺座位。下了火车后,这趟车上的人们还保持联系。这是一个基于 “DF3588” 的社交网络。

Fiilink 想通过事件和场所两种语义(通过 ID 表达语义)定位方法,联结有共同感受的人,如上例中 “坐火车” 这个 “共同感受”。

Fiilink 原理

Fiilink 是第二期爱创会宣讲项目,活动现场获得 100 人中的 28 票,在主会场第三场进行宣讲。Fiilink 宣讲人金锰在 20 分钟宣讲后,即有投资人与其接触。对 Fiilink 的原理没有完全理解的参会者,也拉着他深入请教。

Fiilink 是 Feelink 的谐音,其产品哲学是: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个 ID(可被扫描),通过 ID 可以表达场所、事件等语义,而通过场所和事件(不是 “位置”)就可以定位人们所处的环境,这个场所和事件中的人具有共同的喜好或经历,可以组成一个活跃交流的社交网络。

举例来说:2 月 11 日爱创会的 “ID” 是 “iStartup_vol_2”(可被手机扫描),这个 ID 可以表达 “第二期爱创会” 这个事件,加入 “第二期爱创会” 事件即意味着用户正在第二期爱创会现场。参加这个活动的人因为这个活动而认识,而交流,并在活动结束后长期保留这种联系。

Fiilink 使用到了 Wi-Fi 扫描。目前只有 Android 开放了 Wi-Fi 扫描的 API,所以它只支持 Android 平台。

Fiilink 的工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Wi-Fi 路由器发射 SSID(服务集标识)来标识特定的场所和事件
  • 用户处在 Wi-Fi 路由器覆盖范围内
  • 用户装有 Fiilink app,Fiilink 扫描 SSID 后接入 Wi-Fi 路由器网络

三个条件中,Wi-Fi 路由器一般由商家(咖啡馆,音乐厅,商场等)布置,或电信运营商布置的公共场所路由器,或公务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布置的热点。

用户处在热点覆盖范围后,可以享受热点布置方(咖啡馆、公共场所、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比如商家促销信息、活动信息,公共场所的服务信息。用户也可以在相同服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社群,交朋友、聊天、打发时光等等。

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如果将 DF3588 的 16 节车厢分别划分为 DF3588_1,DF3588_2……DF3588_16。那么这个社群就是以 “车厢” 为单位的小社群;如果列车上所有的热点的 SSID(热点名字)都设置为 “DF3588”,那就是围绕整列火车形成的社群。Fiilink 用户可以享受的是与同一趟火车的人聊天或认识朋友,打发坐火车的无聊时光。而对于 DF3588 火车来说,如果其列车长思维够先进,完全可以以 “商家” 的身份在其页面上发布列车时刻信息(“广播” 行为)。

与传统 LBS 有本质区别

Fiilink 与传统 LBS 服务有本质区别:Fiilink 不定位。

Fiilink 团队认为位置是场所的附加属性,位置和时间是事件的附加属性。传统的 LBS 服务是 “坐标+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图)” 来实现,需要启用 GPS 来找到 “坐标”,需要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某店在某地/某地有某店)。

Fiilink 与传统 LBS 服务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关心位置,只关心语义。所谓 “语义”,是指一个个被赋予 ID(SSID,或者说 Fiilink 点)的场所或事件。以 “事件” 为例,2 月 11 日举办的爱创会,假如主办方把它的 SSID 命名为 “iStartup_vol_2”,被手机 Wi-Fi 扫描到后,用户手机上的 Fiilink 端出现 “第二期爱创会”(由爱范儿填写这个名字)。那么 “第二期爱创会” 就是一个 “语义”,参加活动的人只要到了现场,加入这个社群,就可以与其他参会者聊天、认识,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继续保持联系;如果主办方在其广播频道广播了第三期爱创会时间和地点,人们可以收到这些会务信息。这个过程,是 “有共同感受的人” 的集合。

以 “场所” 为例,就更好理解了。比如 2 月 11 日爱创会活动场地是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它这里不仅可以举办爱创会,也可以举办 Mobile Monday Beijing 等活动,围绕 “场所” 的语义,可以涵盖 “事件” 的语义。反之亦然,爱创会可以在法电举办,也可以在搜狐大厦举办,围绕 “爱创会” 这个 “事件” 性语义,它也有自己的 “社群”。

除了对一个场所多重定义优势外,3D 图景应用也是 Fiilink 的优势。比如商场一楼有星巴克,二楼有 Zara,五楼有电影院,三个场所有发射不同的 SSID。在传统的 LBS 服务中,只可以在 2D 图景上把这三个场所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块儿,但 Fiilink 由于是 “所到即所得”,用户到达一楼星巴克后,不会 “定位” 出来你在 Zara 卖店,因为它只处于星巴克 Wi-Fi 路由器的覆盖范围(具体覆盖面商家自行设定,如果 10 个热点的半径均为 10 米,那不重叠情况下它就可以覆盖是 100 米;以此类推)。三个场所形成不同的社群,聚集不同具有 “共同感受” 的人群。而不会尴尬地出现 “我也在商场,你在几层” 现象。

Fiilink 只是实验室产品?

在与金锰访谈之前,与 ifanr 读者宋阳有一个简短交流,他说 Fiilink“不太成熟”。宋阳正在墨尔本大学读书,周六参加完爱创会后即离开北京返澳。他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应用颇有研究。

宋阳提了三个问题:

  • SSID 可行性问题
  • GPS 和蜂窝网已经很成熟,是否有必要回头去做 Wi-Fi(人多也容易导致网络崩溃,如 WWDC 大会上乔布斯要求记者们别使用 Wi-Fi 了)
  • 精确定位后,两个用 Fiilink 的人发现间隔不到 10 米,该对视一笑还是惊恐隐私问题

金锰的回答是: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误解,Fiilink 并没有局限 Wi-Fi 而排斥 2G/3G 网络。它只是利用了 Wi-Fi 的扫描功能,连接网络的时候,Fiilink 可以通过 2G/3G,也可以通过 Wi-Fi。

而对于 “精确定位” 的担忧,如果一个大型场所用 10 多个热点组成一个大的 SSID,可以不必要实现 “精确定位”。而即使精确定位,对于共同群体(咖啡馆人群、参加活动、坐同一辆火车、音乐会现场观众等)来说,在一个事件内,10 米内相识,或许更多是相视一笑——在无聊的火车上,找个共同玩 Fiilink 的 Geek 聊聊,其实是很不错的选择。

SSID 可行性也没有问题,因为所谓的 SSID 只是给 Wi-Fi 热点取一个名字而已。很多咖啡馆、图书馆(国图)都取好了自己的名字。关键的难题在于如何让 Wi-Fi 热点加入 Fiilink 网络,在 Fiilink 网络里取一个自己的面向用户的名字(比如 “中关村鼎好星巴克”“爱范儿爱创会”)。

真正的问题来自推广。

推广,关键在于给商家怎样的甜头。Fiilink 为社交而生,在考虑盈利模式的时候想到引入商家。按道理它应该积攒一批成规模的用户,再去告诉商家我手里有这么多用户资源,你其实可以来做广告,在自己的 SSID 频道里广播商家的促销信息、活动信息,这个过程向商家收费。而商家看到 Fiilink 的社交粘性,可以培养忠实的顾客,或让自己的顾客结成 “社群”,消费过程中找到快乐(或打发无聊时光),或者利用 Fiilink 网络实现与顾客 Web 2.0 交流……他们是愿意付费的。

但现在 “用户” 和 “商家” 都是 Fiilink 的前提,两者陷入 “鸡生蛋” 般的逻辑陷阱。到底是先有用户呢,还是先有商家?这是 Fiilink 这个创新团队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