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体验馆的两类运作模式,你选唯快不破还是精耕细作?

新创

2016-10-21 10:18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VR 价值论(vr-value),转载时已获得作者授权。

VR 体验馆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两类派别,一类靠商业模式迅速崛起,一类需小火慢炖精细研磨。各有优劣,各有弊端。

如果你想开体验馆,希望本文能给到一些小小的启发。(更多关于 VR 体验馆的文章:《VR 线下体验馆之痛——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的室内定位系统?》

本文你将了解到:

  1. 为什么说 VR 体验馆是硬件和内容分销的生命线?
  2. VR 体验馆有哪两类模式?
  3.  硬件整合分发具体有哪三类玩家?
  4. 如何利用商业地产的转型来开体验馆?

本期由 ARTA 公司副总裁刁磊对 VR 价值论做独家分享:如何选择合适的 VR 体验馆来经营,唯快不破还是精耕细作?

室内乐园与主题公园一直是近 3 年比较火热的投资领域。

2013 年开始,VR 概念流行了起来,于是,以 VR 为主题的乐园开始涌现,这也孵化出一批知名的企业,以乐客、身临其境、超级队长、玖 D 等为代表。
ititi

图片来源:The Verge

线下场馆的重要性

尽管在早期市场,VR 线下乐园也面临着冰火两重天,但纵观来看,VR 线下娱乐场馆这种模式确实比较好,体现在两个方面:

  • 它是目前 VR 变现的直接通路
  • 它也是目前硬件与内容分销的生命线

变现的直接通路

就变现通路来说,作为 B2B2C 的模式,它能完成消费者对于重型 VR 体验的真正触达,从而完成产生变现。这较其他直接 2C 的变现方式来得更快,毋庸置疑,特别适合目前国内的市场状况。

硬件和内容分销的生命线

来看硬件:

从形态来看,线下体验这种模式,把重型体验的游戏硬件带活了,成为直接变现的落地渠道,对于硬件的成活和市场检验非常重要。

再看内容:

说到内容,就不得不提早期的线上渠道的状况。

  • 线上渠道短板 1:用户量低

由于 C 端 VR 设备用户市场占有率远没到普及的地步,导致线上渠道用户基数无法满足内容方的消费需求。

  •  线上渠道短板 2:竞争压力大

VR 线上渠道最具代表性两大平台为 Steam 与 PS 商店:Steam 为 PC 游戏平台,支持 Oculus 和 HTC 的头显;PS 商店为主机游戏平台,支持 PSVR,全球 4000 万重度用户。

但纵观这些平台,其内容多为传统游戏大厂转型,如 EA,育碧等国际大厂,对于国内游戏开发者来说,竞争压力很大。

PSVR 的竞争就更大,每个月上新速度慢,仅 20 款游戏,且考核严格,国内游戏开发者要上 PS 平台,并不容易。

void-ghostbusters-vr-experience3

图片来源:VRScout

线上用户少,线上平台竞争压力大这两个原因也使得游戏开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变现方式。线下体验馆正好为其提供了新的变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盘活内容分销。

那么,VR 线下渠道到底有哪些商业形态呢?

我主要分为 2 大类:

  1. 硬件分发与整合式的解决方案
  2. 综合型娱乐场馆解决方案

硬件分发与整合解决方案

什么是硬件分发与整合式解决方案呢?这个话有点绕,我从三个类别来解剖一下。

一、平台商:

整合了设备商(硬件)与内容商资源,为各加盟店提供硬件分销+整体解决方案,获得一次性利润和长期分成。

这种模式的核心点为:必须有较好的品牌管理和强大的销售团队。

二、大型设备商:

自己生产设备,整合内容商,以设备捆绑内容的方式为平台商提供设备与内容,通过与平台商分销获利。

核心点为:好的工业设计,好的内容选型,更低的成本价格。

三、硬件设备内容商和游戏开发内容商

硬件设备内容商:

内容研发,为设备订制内容,通过设备打包售卖获利。核心点为好的游戏画面,好的游戏内容,好的游戏反馈,低上手难度,适应线下馆的竞技体系。

游戏开发内容商:

内容研发,通过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售卖,通过线上销售,线下独代与线下合作分成的模式变现。

核心点为好的游戏画面,好的游戏内容,好的游戏反馈,好的多人交互设计,低上手难度。

maxresdefault50

图片来源:roadtovr

总的来说,硬件分发与整合式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类似于早期街机与路边 KTV 的分销模式。优点是成本低,变现快,可迅速占据市场。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如:游戏体验需要频繁更换,用户留存差,适宜客流量变现和早期人气聚拢。

目前市场上 70% 的 VR 体验馆与主题乐园大致可算作这种形态,利用设备拼凑游戏体验,像个 VR 体验超市。该模式的现状:门槛低,只要抓住供应链条,便可进行复制,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切入这个领域。

但是因为内容与设备选型的问题,导致市面上的 VR 娱乐体验参差不齐,从最初的用户市场养成,到现在因为恶性游戏体验带来的用户消耗,加上如今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回流,导致人口红利消退,所以未来该模式的征战市场会逐步走向 3 线乃至 4 线城市。

当然不要认为 3 线,4 线城市消费水平低,其实一线城市的区域经济很多时候是 3 线与 4 线城市供给的。

说完这类模式,我们再看看线下体验的另一种解决方案:综合型娱乐场馆解决方案

综合型娱乐场馆解决方案

在这种方案中,VR 仅仅是一项技术,VR 游戏也仅仅是娱乐的一部分,场馆里融合了 AR、VR、全息等多种技术手段,吃喝玩乐全都有。

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 VR 体验馆概念,而是用+VR 的方式去把综合体改造为一个可以全家一起度周末、说走就走的旅行。

该模式的核心点为:共鸣度高的主题环境,好的游戏,好的服务。

综合娱乐场馆解决方案提供商,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大型商业地产或者主题公园的设计公司,针对区域人群特点,进行场馆区域划分,区域娱乐布局,游戏选型,特色服务等来保障人流新增,高粘度与高回流。

这一类更多需要在运营和创意上下功夫,比拼的是留客的时间,客人的粘性,以及刺激消费的水平。商业模式类似于室内娱乐场馆与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旗舰店到加盟,到异业合作,到地产、旅游增值。

birdly-vive

图片来源:CNET

优点是地标式区域娱乐场所设计,具有人流聚拢,人流新增,游戏用户养成,娱乐文化养成,高粘度,高回流,高曝光等特点。

缺点是建造成本高,门槛高,运营成本高。该模式更适用于商业地产与旅游景区。从大处说,比较契合现今中国商业地产的转型。

现在中国的商业地产正在经历日本 5 年前商业地产蜕变的阵痛,用户的购物习惯从 “购”“娱” 逐步变更为 “娱”“购”。

就是说,人们在选择消费场所时,更多考虑的是今天去哪里玩,在那里有没有电影院,有没有叫座的餐厅。

做这类综合型娱乐场馆解决方案提供商,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商业地产的互利和支持。如果人气导入做得好,那么在地租、配套资源等方面会获得更大的优惠。

这一类的典型案例国内还比较少,可参照日本万代南梦宫的 “J-WORLD TOKYO” 计划,其算得上主题乐园+ VR 的成功典型。

万代南梦宫是集合日本动漫元素于一体的综合型室内主题公园。2016 年 4 月 15 日,其在东京的 VR 体验 VRZONE Project I Can 对外开放。对于这个案例,我会在之后单独撰文剖析。

就我个人来看,比较看好+VR 的模式,单一的 VR 体验馆虽然在前期抢占了市场先机,和品牌优势,不过,如果形式得不到突破性地提升,后续的发力会比较难。

而主题公园+VR 的模式,留客能力强,后期会逐渐占据市场。不过,相比于前者,后者是个慢工夫的事,没有办法统一标准,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导利,主要靠的也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创意和运营。

不过,越到后期,发力会越强,而且与商业地产的绑定会更深。

 

题图来源:Discover Magazine Blogs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