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ifanr 访谈:虫洞,打造获取信息的“时空隧道”

新创

2012-02-29 17:00

俞志晨是江西上饶人,个子不高,思路清晰,非常执著,属于典型的技术人员,内敛,沉迷于自己研究的技术。言谈间得知他和另一名团队成员杨钊是北京交通大学贺仲雄老师的关门弟子,后者在模糊数学、拓扑学(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颇有建树;而另外几个成员,均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可以说,虫洞属于高材生创业。

我们将持续进行国内创业团队的报道,这个板块我们命名为 iSeed,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新的种子,如果你希望在 ifanr 展示你的创业理念和有趣之处,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ifanr:向大家介绍一下虫洞和虫洞团队吧。

俞志晨:虫洞是“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类服务,早期在 Java 平台、黑莓平台是以文字的形式提供服务,现在我们专注于 Android 平台,在文字问答服务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功能。

我是 2009 年 8 月全职出来做虫洞产品的,在此之前是在中软(中国软件服务公司)做嵌入式设备上的英汉翻译系统(人工智能分支)。虫洞后台开发花了一年多时间,2010 年 9 月正式推出虫洞客户端(Java 版)。虫洞团队现在有 6 个人,以产品技术为主,均来自北京交通大学,有数学系、工程系的。我和郭家是同班同学,应用数学专业的。(题图左三为俞志晨,左一为郭家)

郭家:我原来是做风险管理咨询的。数学系出来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计算机领域(如俞志晨),一个是金融,我选择的是金融方向。在咨询行业做了几年,给很多国企做项目,但不是很喜欢那样的状态,就在 2010 年全职出来做互联网。

ifanr:“虫洞”这个名字怎么得来的,有什么故事吗?

俞志晨:“虫洞”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理论,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虫洞可以实现宇宙遥远区域间瞬间连接,通俗地讲就是“时间旅行”或“时空隧道”。当时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实现用户与信息之间的“瞬间连接”,帮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我们把虫洞软件称为“信息获取的捷径”。

郭家:2009 年我们在选项目的时候,就想应该选自己擅长的,兼职也能做的。那时 Android 还是 1.0 测试版,iPhone 还没火呢。大家想,做一个什么东西,可以让手机用户很方便地得到互联网资源,正好借用俞志晨在计算机语言处理上的经验,当时就想做一个可以搜索的机器人,我们叫它“精确查询”。就这样开始做起虫洞这个项目。

ifanr:就我个人经历来说,离开黑莓平台之后,虫洞慢慢淡出我的视线。虫洞现在“变”得怎么样了,能提供一些数据吗?

俞志晨:虫洞没有“变”,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从早期的 Java(MTK、S40)到黑莓平台,到 Android,我们一直在完善服务后台,后来我们也向其他产品(比如 MSN 机器人、QQ 机器人等)开放了 API,也是希望搜集更多的用户需求,完善这个“库”。

你所说到的“变化”,可能是产品形态方面的变化,这一方面,我们确实有一些变化,比如刚开始叫虫洞多应用,后来叫虫洞语音查询、虫洞语音问答,现在可能叫虫洞语音助手——我们把这些不同的产品形态形容为“珍珠”,现在想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做成一个“项链”,通过更好的方式让用户去使用这些服务(出行、污染指数、美食等)。

郭家:虫洞现在总共有大约 500 万用户(激活用户),分布在 Java、黑莓、Android 几个平台。根据上一周(2 月第 3 周)最新统计数据,黑莓平台有 56 万用户,Android 平台大约 60 多万用户,其余是来自 MTK、S40(45%)、S60(20%)等 Java 平台的用户——800 块钱以上的“高端功能机”对 Java 支持得比较好。虫洞每天活跃用户(DAU)大约在 10 万左右,月活跃用户(MAU)在 100 万左右。出于对形势的判断,我们现在专注于 Android 平台,黑莓版基本上不更新了,Java 平台还在维护。(注:相较之下,另一款“老字号”产品 Anyview 塞班平台的增长量也非常惊人,每天 1 万左右的用户增长量。)

ifanr:我看到你们的微博说 3 月初有“大事件”要发生,能否提前透露一下是什么?

郭家:我们今天带了新版本的 DEMO 版过来,叫做虫洞语音助手,你可以体验一下。新版将在 3 月 1 日发布,接下来几天我们将继续完善这个版本。

注:3 月 1 日新版本是类似于 Siri 的“虫洞语音助手”,体验 DEMO 版 20 分钟,结果如下。

工具查询:

  • 查询我、xx咖啡馆在哪里。反馈结果完全正确,在地图上显示。
  • 查询怎么去西直门。反馈结果正确,并告知路线。
  • 查询天气,显示出当地详尽天气信息。
  • 查询国家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反馈回来网友 2011 年 3 月对该问题的回答,不正确。
  • 查询 “T31 还有票吗”,虫洞问我买哪一天的票,回答“明天”,接着打开了 2 月 26 日火车票余票网站(支持“上下文”语境交流)。
  • 查询“云海肴”人均消费多少钱,未返回信息。
  • 查询“附近哪里有川菜馆”,返回网友 UGC 回答,信息不准备。

控制手机:

  • 要求“打开爱范儿网站”,打开失败;“打开新浪网”,没有直接打开,出现“跳转手机新浪网”提示信息。
  • 要求“拨打郭家电话”,调出通讯录里的“郭家”,点击拨打电话

调戏虫洞:

  • 你今天心情怎么样?返回某个网友回答“天天郁闷”。
  • 恋爱是一种什么滋味?返回网友回答,未达到调戏目的。

总结:

  • 语音识别很准确,对发音不准或特殊中文发音(134=“腰三四”)会进行自动纠错和修正;
  • 虫洞语音助手作为工具使用,准确率较高,这得益于早期数据库的建设——现在由文字转化为语音;
  • 作为“语音控制”,向下兼容了普通语音控制,如打电话、发短信等等。但使用“打开网页”这样的高级功能,应对比较吃力(2 月 25 日体验完后,今天郭家告诉我已经完善好了);
  • 调侃方面,一点都不幽默。而庞大的数据库,把网友的答案推送给用户,就更加无趣了。

ifanr:虫洞语音助手使用的是谁的技术?怎么做到“中文语音助手”的?

俞志晨:在语音识别方面,我们跟其他公司一样,使用的是科大讯飞的技术,但我们在讯飞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修正,提高中文发单识别率——因为“语音识别”是一个入门的东西,如果软件把用户的意思都搞错了,根本没法提供进一步的服务。而在“智能助手”方面,就得益于过去 3 年间的积累。我们目前已经积累了 2 亿条问答,在这个大库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资源优化的工作,保证到达手机端的信息迅速、准确。经过去年几年产品的变化,我们现在想整合原有的技术,通过更好的交互方式(语音),帮助用户更好更快地获取信息。

ifanr:跟 Siri 有什么区别?或者说:Siri 中文版出现后,虫洞语音怎么竞争?

俞志晨: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层服务”,就如你前面体验的一样,各个方面的服务,出行、天气、火车票、地理位置等等,这是我们几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的优势。至于语言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即使 Siri 支持中文以后,“服务层”我们也保持着优势。

郭家:从寻找投资角度来讲,Siri 的出现对我们是一件好事。Siri 没出现的时候,投资者不了解虫洞有什么作用,觉得这么几个人(6 个人)想做的事情太“大”了。我们经常被问起“是不是手机版百度知道”,是不是这、是不是那——如果都不是,那你的东西是不是没有经过市场验证,是不确定的。Siri 出现后,投资人就一目了然了:“你们是不是 Siri”。Siri 出现后,我们寻觅了一年多的方向——一直在想这么大的库能做点什么事情——也终于看清了在“语音助理”方面是突破口。

ifanr:虫洞的“库”是什么做起来的?像 Google 爬虫那样工作吗?

俞志晨:可以比喻为像 Google 爬虫那样工作,但工作量没那么大,不然我们的数据库撑不了的(全网数据)。这个库的来源有几千个,都是各个细分领域的专业网站,比如天气类,中国天气网、新浪天气、中央气象台等等;又如问答网站,百度知道、新浪爱问、天涯问答等等;再比如医药类、交通工具类,主要是抓取“有用的”的信息。

虫洞的后台服务也给第三方产品开放了 API 端口,他们可以从我们的库中取数据,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用户需求,从而完善、匹配更好答案。

郭家: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开放 API 端口后,我们发现虫洞增加了不少盲人用户,这是我们意料不及的。大概半年前,一个做盲人设备的公司,跟我们谈合作,想取我们的数据,我们同意了。后来经常跟用户沟通的时候,对方告诉我“我是盲人”,整个人就愣住了。现在这个规模大概在我们建的 9 个 QQ群 1000 多个人中盲人占到 100 多人。

ifanr:Siri 出现后,国内出现了众多“语音助手”类软件,你们怎么看?是否担心虫洞被扣上“抄袭者”帽子?

俞志晨:其他应用如果只是“挑逗”的话,算一个方向吧。但用户更多需要的是服务层,而不是聊天(挑逗机器人),有一些产品已经验证了只是聊天的话,是没有长久价值的。真正的长久的价值,一定是基于它提供的服务。“语音助手”最终一定会转到“应用服务层”,如果不走这一步,它是没有办法让用户长时间去使用它的。

至于“抄袭者”的帽子,我完全不在乎,我不认为我们是一个抄袭者,2009 年我们就开始提供的“应用层”服务,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的差异化竞争力。我们唯一“雷同”的地方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ifanr:我们注意到虫洞 Android 版的问答社区非常活跃,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郭家:虫洞的社区非常活跃,我们不是特别清楚这个原因。但你在社区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很快就会有3、4个回答,即使人们不知道答案,也会写上“不知道”几个字。有一个故事,去年11月移动互联网大会的时候,我在讲台上演示虫洞社区的热闹现象,拍了一个工作人员的照片,提问“这件衬衫多少钱”,刚开始我还担心回答的人少了,出现尴尬情况,但马上就有3、4个回答,包括回答“不知道”的人。我想,这可能也与我们的 Java 平台用户较多的原因,他们作为收入较低的用户群,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时间会比较充裕,喜欢泡在社区里与别人交流。

ifanr:这是否会导致虫洞无法登“大雅之堂”——我的意思是指,虫洞是否合适讲究高效率的商务人士?比如上例中,假如我只想马上获取衬衫价格,而不需要其他任何庞杂信息呢?

俞志晨:讲究效率的商务人士,也许目前还不是虫洞社区的用户,但虫洞本身作为高效的信息获取工具,与商务人士对于效率的追求是相匹配的。我们认为“问–答”的过程是一种探讨,也是一种交流,有些人不是那么想直接地获取答案,他们很看重“问–答”过程中的互动,我们的社区很热闹,满足了他这种需求。

而对于所谓的商务人士,我不知道普遍的情况是怎样。我们的天使投资人是一位 40、50 岁的“高端用户”,他一方面很喜欢虫洞的实用功能,也喜欢在热闹的虫洞社区里打发一些无聊的时光,喜欢在提问过程中与人交流。

ifanr:虫洞的问答社区与知乎有什么区别?

俞志晨:虫洞和知乎都是围绕“问答”提供服务,但从双方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来看,两家是不同的定位。从用户角度来说(我也是知乎用户),知乎的人群还是小众一些,我去知乎是想获得一些专业的解答,解决深层次的困惑。虫洞更多是泛生活类问答,帮助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调戏”并不是虫洞核心的价值。

我们提供给用户的价值,并不是很“专业”的内容,而是要帮助他们迅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就是一个“快”字,传统的方法,需要打开页面、登录、输入问题、等待回复……很麻烦,我们就想提供一种很简单的服务:一步到位得到信息。这是不同的定位,这跟知乎是不同的方向。

ifanr:虫洞已经拿到投资了吗?Siri 火起来之后,有没有很多投资人找你们?

俞志晨:我们拿了一个非常小的天使,10 万元左右,那位投资人是以“创业合伙人”的身份参与进来,会帮助我们做一些营销推广方面的事情。

Siri 火起来之后,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影响,一个是摸清了发展的方向,二是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与投资人接触。但我认为还是应该沉住气,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把产品做好。我始终认为虫洞应该是一个工具,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社交只是辅助,解决机器人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ifanr:你对投资者角色怎么看?

俞志晨:我希望投资者能够认可我们做的事情。之前我们也接触过一些投资——煤老板是意外,他们一是觉得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虫洞是干吗的;二是觉得“太大了”,不应该是小公司做的东西。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从 2009 年起,我就告诉自己的团队,虫洞不是一个小产品,我们可能要 3 年的时间来创业,才有可能会有一个爆发。2009 年到现在,一直在坚定地做这个事情(虫洞),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但还是做了,希望能够把它做得更好一点。

所以对于投资者,我还是希望能够找到那种能够理解这个事情、看到它的未来的人,我们会把他(投资者)当作合伙人来对待,一起做好这个事情。

ifanr:“3 年时间”正好是 2012 年,Siri 引起了“语音服务”热潮。你们对这个时间节点的把握,是基于市场的精准分析,还是只是一个巧合?

俞志晨:可以算一个巧合吧,你看我们的团队,6 个人里,以前有做人工智能的、有做咨询的、有做 SP 的、有教书的、有学外贸的……没有人做手机的,更没有人做互联网。当时比较爱看书,觉得对于未来,一是看好方向,二是要有自己的人生定位。3 年前看孙正义,他对自己的规划分 2 年、5 年、10 年、20 年、30 年……我当时是希望 2 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向,3 年小有成就。这里有点模仿孙正义了。

当时想不到 3 年后智能手机会爆发式成长,使用手机会这么方便,会有 Siri 服务。3 年以前,手机使用环境还非常“艰苦”,手机基本不上网。那时候人们也会有“查询”的需求,但以文字来实现,没有考虑到语音这一块,所以文字这一块我们做了很多积淀。

ifanr:虫洞的盈利模式是怎么样的?

俞志晨:对盈利模式我们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我们的 wap 网站有一些广告收入,但广告应该不会是虫洞很好的盈利模式。现在关键是要把后台服务做好,把产品交互做好。

图片由虫洞团队提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