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算法判断还不够,Facebook 邀请用户一起打击“标题党”

新创

2016-12-06 17:38

据外媒报道,前段时间备受假新闻困扰的 Facebook,最近悄悄向部分用户发起了“标题党”调查,力求可在用户“动态消息(News Feed)”上为用户提供更符合用户喜好的优质内容。

The Verge 最早在 12 月 2 日于 Twitter 上发现有人分享自己在 Facebook 上遇到的调查问卷。

fb(图片来自 Twitter

调查一般出现于图文链接下,邀请用户评论“你是否认为这篇文章标题使用了具有误导性语言?”,并提供了 5 个选择:“完全没有”、“稍微有点”、“有些”、“非常”、“完全就是误导”。

facebook-is-asking-users-to-judge(图片来自 The Verge

Facebook 暂时并未发文介绍这个功能,也未解释这些将如何应用这些调查数据。但其实这并不是 Facebook 首次针对“标题党”泛滥进行的改善工作了。

今年 8 月的时候,Facebook 首次发文声讨“标题党”,并表示会通过调整算法,阻止“标题党”式文章占据用户首页。要打击“标题党”,首先要鉴别什么是“标题党”,而 Facebook 认为,“标题党”必须符合两个点:

  1. 标题刻意隐藏了用于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信息;(例如:“你一定不相信谁在红地毯上绊倒了……”,刻意隐藏了“发生了什么事”和“谁绊倒了”等关键信息。)
  2. 标题利用夸张手法来引起起用户的虚高期望值。(例如:“苹果实际上居然是对身体有害的?”,过分夸张表达,事实是过量食用才会造成不好影响。)

而根据这两个关键点,Facebook 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常见的语句用法,输入到判断算法中。

如果算法发现某些账号经常性发“标题党”类文章,会抑制它们的文章在动态排名中往上升,只有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布这类文章后才会恢复正常。

标题抓眼就是“标题党”了吗?

就 Facebook 这个举措,有媒体认为这治标不治本,因为标题抓眼并不代表那就是“标题党”,同时,“标题党”现象本身就是由 Facebook 的环境造成的。Quartz 认为,首先“标题党”文章定义从根本上应是对文章质量的判断,而不应如 Facebook 般简单粗暴地将其体现框在标题上。

要更好地定义“标题党”文章,我们应审视它被创造的原因。凭经验而言,比较好的鉴定方法如下:如果标题的目标不在于提供信息、阐明观点或是提供娱乐,那就应该是“标题党”了;如果标题的存在只在于吸引你点击看广告,那也应该是“标题党”文章。……

当然,更有底线的出版刊物也想你看他们的广告,但是,虽然他们选取的标题也是非常吸引人,点进去之后的正文却是可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用户觉得值回票价。

因此,要判断一个文章是否“标题党”,还是要读完文章后,使用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来决定这个文章是否为一篇好文章。

your_brain_on_clickbait(图片来自 State of Digital

除了批判 Facebook 的判断标准单一外,Quartz 更直指 Facebook 就是那个迫使“标题党”风靡的“元凶”。文章认为,由于 Facebook 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其呈现信息的表现形式平面且单一。无论是关于选举的严肃报道还是科学论派(Scientology)的软文,表面看起来都一样——都把发布方和作者名用灰色的小字写,而标题和头图则成为了最抢眼的元素。

面对 Facebook 独占最主要流量来源的境况,媒体为了生存则不得不开始在这个平台上抢夺流量,因而也无法避免地加入到用标题和头图抢眼球的行列。

dont-click-me-facebook-news-feed-clickbait-click-bait-796x398(图片来自 Wearesocial

而随着用户开始在 Facebook上浏览媒体内容,用户就不会再回到媒体自己的平台上获取信息,进行形成了断裂。为了迎合 Facebook 上更多的流量和以及应对自己平台上日渐减少的用户,媒体开始更加专注于迎合 Facebook 上那部分难以培养忠诚度、专注力较低的用户。

恶性循环下,媒体产生的内容越来越差,用户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同质单一化。

“万恶”之“动态信息”的推荐逻辑

要判断 Facebook 是否直接造成了“标题党”猖狂现象,首先还是需要了解推荐信息背后的逻辑。

how-news-feed-works(图片来自 TechCrunch

Facebook 承担了美国成年网民中 79% 用户每日阅读推荐的工作,并且会在全球合计 18 亿人个人首页上推送它认为最合适的信息。但是,即使算法的判断条件成千上万,最主要的决定条件还是以下 4 个主要元素

  1. 谁发布的:内容发布者是否为用户经常关注的;
  2. 发布时间:基本是越新发布的排越前,但如果用户较长时间没登录,也可能会推荐比较旧,但却在其他方面“得分”很高的信息;
  3. 内容类型:用户平时最喜欢看哪类型内容,是好友发布的状态?或是视频?还是新闻信息?
  4. 好友互动程度:用户的好友是否有参与讨论?是否有点赞?

除此以外,如果有大量好友或页面针对同一信息进行转发,同样也会得到排名的提升。

facebook-news-feed-algorithm1_meitu_3
(图片来自 TechCrunch

以上是 Facebook 针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判断的逻辑,同时,它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主动反馈内容偏好的机制。通过点击内容右上角的小箭头,用户可以:

  1. 隐藏该信息,并告知以后少些推荐这类信息;
  2. 停止关注这个信息的发布者;
  3. 保存收藏信息,并告知以后多推荐同类信息;
  4. 启动通知,在作者有相关新信息时通知用户。

facebook-news-feed-controls_meitu_2(图片来自 TechCrunch

当然,除此以外,推荐算法考虑的因素还有非常多,TechCrunch 在讨论这个主题的文章末尾加入了持续更新部分,会同步添加介绍影响 Facebook 排序的因素。

在这个一片排序元素海洋中,无法厘清的是各个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影响程度比重和计算方式,这是最关键的,同时也是 Facebook 一直在不断调整的。

无可否认的是,Facebook 已经从最开始那个旨在交友的社交平台成长为在社会上影响力极大的传播平台,它可是直接决定了全球十多亿人每天在看什么信息,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也难怪全球都在逼着小扎主动背起责任(guo),要行动起来。

因此,这次向用户发起的打击“标题党”的小问卷,虽然看似无痛无痒,但也是 Facebook 在行动的表现。即便如此,Facebook 还是要尽快找到更多可以“戳到痛点”的方法啊。

题图来自 SEOPressor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