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你会爱上 “杀死” 你的人吗?

生活

2017-01-15 15:10

本文由不存在日报(微信 ID:non-exist-FAA)原创,转载请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者按:《侠盗一号》膜拜了公主、塔金与 X 翼战斗机,《降临》姗姗来迟定档节前。2017 年 1 月档中间,科幻迷即将在《太空旅客》中,与星爵和大表姐携手踏上为期 120 年的星际旅途。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科幻巨制,本片在北美口碑可算是遭遇了滑铁卢。烂番茄 31% 的新鲜度,大多来自对故事中男主人公的道德批判。然而在星海之中,人类的道德标准是否还能适用?脆弱的所谓 “三观”,能否战胜永恒的孤独感?国内科幻圈著名 AI 三丰老师为我报撰写了这篇影评,或许会为你带来观察这段旅程不一样的视角。

最后,剧透预警,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冬眠舱盖已确认关好,目标家园 2 号星球,航程预计 120 地球年。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正在飘入太空。

从 2013 年的《地心引力》开始,每年都有一部好莱坞硬科幻电影在中国成为爆款。2014 年是《星际穿越》,2015 年是《火星救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原创性高(非系列 IP 剧),硬核科幻感足。而 2016 年的爆款科幻电影却似乎缺席了。被寄予厚望的《降临》因故姗姗来迟,斜刺里悄悄杀出一部《太空旅客》成为接棒的热门候选者。

定档 1 月 13 日上映的《太空旅客》能否在中国市场有一番作为?不好说。该片在北美并不理想的票房和好坏参半的口碑似乎也为其在中国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香港先睹为快之后,作为科幻迷的笔者还是想为本片竖起一根大拇指。我必须给中国观众一个事先的提醒:千万千万别被预告片误导,带着看俊男美女在太空里谈情说爱的期待进影院!正确的观影心态是:开放胸怀,认真欣赏主创对于科幻内核和细节的诚意表达。

p40102258

除了虐狗戏,本片还有一艘漂亮的大飞船和一些细思极恐的问题(《太空旅客》片场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剧本:从 “黑名单” 到大制作

在讨论电影本身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电影的本质。

《太空旅客》源自于编剧乔 · 斯派茨(Jon Spaihts)十年前创作的一个剧本。斯派茨是好莱坞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科幻编剧之一,他的名字和《普罗米修斯》《奇异博士》《新版木乃伊》这样的大制作联系在一起。他入行写的第一份剧本叫《19 号阴影》,讲述一位精英战士被送到一个地狱般的新行星作战。华纳兄弟买下这个剧本,还引入了基努 · 李维斯和他的制作公司。这个项目最终没能推进下去,但李维斯找到斯派茨,看能不能合作个新项目。斯派茨现场想出一个 “殖民星舰上一个人从冬眠中过早苏醒” 的创意,这就是《太空旅客》的缘起。“故事的核心就诞生于那次会面,” 斯派茨后来说,“虽然经历了许多次修订,它从未改变。”

p40102261

乔 · 斯派茨,本片制片人一提起来就夸,说是早年挖掘的优秀编剧

9 月初第一次看到预告片时,我立刻就联想起几部类似创意的科幻小说。经过一番搜索发现:原来,乔 · 斯派茨真的从来就是科幻迷。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说:

小时候我是个很宅的孩子。我人生的前十六年疯狂阅读科幻和奇幻。我读了很多冷战科幻,差不多算是最好的科幻。所以我懂里面的话语,这在好莱坞并不常见。我写的科幻剧本来自于很深邃的(科幻)文学宝库,而不仅仅是其他科幻影片的映射。我认为(科幻文学)赋予我更深的根脉。

《太空旅客》的剧本在 2007 年登上著名的好莱坞 “黑名单”,排在第三位。接下来的几年,不断有片商和导演 / 明星接手该片的传闻释出,斯派茨在参与《普罗米修斯》和《奇异博士》编剧工作的同时,也修改了 N 稿剧本。然而,这个项目却从未进入实际操作程序。根据斯派茨自己的说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制片方不知道该如何为这类原创科幻剧正确估值。

p40102262

好莱坞疯狂的漫改科幻潮里,植根于经典科幻文学的剧本算是一股清流

剧本眼看着就要石沉大海,而《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的连续成功重新点燃了好莱坞对《太空旅客》的热情。2014 年 12 月,索尼影业拍得制作权,并迅速集齐了莫滕 · 泰杜姆导演、“大表姐” 詹妮弗 · 劳伦斯和 “星爵” 克里斯 · 普拉特主演的阵容,开出 1.2 亿美元高成本预算启动制作。斯派茨本人也深度参与制作,列名执行制作人之一。有趣的是他还亲自献声,出演了片中自动医疗仓的声音。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同期竞争对手的《降临》也曾走过一条从 “黑名单”(2012 年黑名单第五名)到大制作的道路,相信《地》《星》《火》等片也同样起了助推的作用。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除了继续榨取星战 / 星舰 / 超级英雄等热门 IP 的价值外,电影人还可以从科幻文学这座宝库汲取新鲜的养料,不断拓展这个类型的新边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愿意看到这两部影片延续原创硬科幻片的票房热度,为后来者铺路。

细节:令人信服的科幻感营造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宇宙星空背景下半光速飞行的阿瓦隆号飞船。飞船在穿越一片星云时,遭遇陨石雨的打击,虽然能量防护罩抵御了大部分冲击,但个别漏网之鱼还是对飞船造成致命损害,这才有了冬眠仓故障和随后一系列的故事。

p40102264

透明防护罩在飞船轴心的最前端(《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说实话,在观赏这个镜头时我的科幻迷之魂已然战栗甚至燃烧起来,因为我预见到好莱坞强大的工业实力将再次为观众打造一个极具质感的科幻奇观。所谓的科幻质感或科幻奇观,其关键之处就在于 “基于科学的外推”(science-based extrapolation),没有外推就没有未来感,没有科学基础就不具备可信性。而且此类外推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不能顾此失彼,如此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整体的具有可信科幻感的未来虚构世界。

在这方面《太空旅客》果然没有令我失望,影片展示的许多科技细节——无论是有关飞船的部分(飞船外观和内设、人工智能酒保、冬眠技术等)还是有关太空的部分(浪漫的太空漫步、近距离观赏红矮星、失重中的泳池等)——都已经达到甚至超出我的预期。

p40102266

先声夺人的当然是阿瓦隆号飞船。从造型上看,它既不是传统的整体型(如 “帝国歼星舰”),又不是常见的环形(如《2001 太空漫游》的飞船)。它由三瓣弧形船体围绕一根刺状龙骨构成,弧体围绕龙骨旋转提供模拟重力。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参见《连线》杂志的文章

p40102274

纵向看,飞船像一块橙子切片(《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部奇观就是失重中的游泳池了,这也许是影片中最令人窒息的一刻。看到这一幕,我联想起很多科幻文学曾描写过的景象(比如刘慈欣的《山》),同时也不得不赞叹影像强大的视觉奇观制造能力。更具体的还需要观众自己去影院感受了。

p40102278

大表姐被困失重的水球(《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 警告:以下部分严重剧透 ××××××××××

内核:极端环境下的孤独感与人性

正如斯派茨所言,《太空旅客》成片保留了他最早的核心创意:在一艘航行时间 120 年的殖民星舰上,5259 名旅客中的一位因冬眠仓故障被提前唤醒,他无法再次进入冬眠,只好独自面对剩下 90 年的旅程。

光看前提设定,你也许会说这不就是太空版的 “鲁宾逊漂流记” 嘛。类似设定的科幻片去年刚刚有一部《火星救援》,可怜的马特 · 戴蒙一个人被困在红色火星上(幸好这次他来中国长城打怪兽了,而不是登上 “阿瓦隆号”)。

p40102284

马特呆萌还能出去透透气,星爵连舱门都出不了(《火星救援》剧照)

不过,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下:你一个人被困在空旷无垠冷酷无情的太空,前方的目的地遥遥无期;而且根据相对论,你即使有机会再回到地球,那也是数百年之后,任何你熟悉的人都已成一抔黄土。是不是有一种 “念宇宙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的感觉?

是的,科幻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极端环境,把脆弱的人和人性放进去蹂躏。空间和时间两个尺度一扩张,个人的孤独感就被成倍放大。如果把鲁滨逊和戴蒙们扔到太空中去,他们恐怕会无比怀念海岛与火星,因为要论环境的极端性,与太空相比那里都还不够看。所以说斯派茨的确是科幻迷出身,他即兴说出的创意就迷倒了一众好莱坞投资人。

当然,这个创意能惊艳好莱坞,在科幻界却早就不新鲜了。艾伦 · 斯蒂尔在 2001 发表的《漫长的中途》(The Days Between)就讲述了一个人从冬眠中被唤醒孤独过一生的故事。这篇小说是作者太空史诗 “土狼星” 三部曲中的一个中篇,当年也曾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双奖的提名。小说中文版也曾在《科幻世界》发表过,很多中国科幻迷都记忆犹新。斯蒂尔将这个情境下的个人孤独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冈瑟愤怒过,歇斯底里过,放纵过,错乱过,也忙碌过,他跑过步,喝过酒,玩过游戏,还写过小说,画过画,最后他意外致死,魂归宇宙。

p40102285

自娱自乐后的自暴自弃,很多太空阿宅都试过(《月球》剧照)

…… 他醒了,他吃了,他跑步了,他学习了,他酗酒了,他想到自杀了。可是仿佛突然间什么都变了。昨天他还作好了一切准备,准备进入气密舱,闭上眼睛,将自己投入虚空。现在,他觉得好像自己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生存下去的理由…… 而这个理由也仅仅是让他弄懂了一个道理,使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存价值:是不是在他死了之后,身后除了一张废置的床铺和一瓶喝了一半的香槟酒之外,还应当留下点别的什么东西?

很难说斯派茨有没有看过这部小说。电影前半段男主角一个人时的很多情景都能在小说中找到对应的文字描写。最后一个镜头中心广场如画般的景象以及明显是女主角新书文字的画外音更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拿起笔试图 “留下点别的什么东西” 的冈瑟。

初看预告片时,我得到的印象是:这是两个因意外提早从冬眠中醒来的男女谈情说爱的故事。电影看到一小半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原来片方刻意在预告片中隐藏了关键信息。描摹孤独感根本不是编剧的主要目的,他更想做的是考验极端情境下的人性——如果是你因冬眠仓意外醒来后,并发现有能力黑入冬眠仓,这时你会不会选择唤醒另一个人(甚至多个人)?如果是的话,你会选择唤醒谁?如果你唤醒了另一个人,你会不会如实告诉 TA?你告诉 TA 后,TA 会怎么做?会不会原谅你?未来漫长的旅程你们将如何渡过?

p40102287

Jim 试图打开船员仓,叫醒管事儿的来修船(《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德国科幻作家格哈德 · 格赫尔克的小说《飞过脉冲星》中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节设计。男主角克雷顿被意外唤醒后因失明不得不选择唤醒另一名船员以处理飞船故障。他从匹配的人选中随机选择了女船员纳迪娅唤醒。克雷顿为了不时手动解决脉冲星的干扰问题而选择继续苏醒,纳迪亚也同时选择留下来陪他。

电影里面的设定更加极端——已苏醒的人无法回去冬眠,只能在飞船上渡过余生。因此,当我在观影过程中得知吉姆有能力唤醒任何一名旅客、并由此猜测到他将唤醒女主角奥罗拉时,我意识到:这哪里是什么爱情片?这分明是一部令人细思极恐的惊悚片!同时我又不得不佩服编剧斯派茨的大胆——这样的人性拷问才是科幻片的真谛啊。

在绝望的孤独感的驱使下,吉姆展现了人性最自私的一面——他唤醒了奥罗拉,并选择不告诉她真相。这是影片第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地方,很多观众根本无法接受。就我个人而言,影片前半段为吉姆的选择所做的铺垫还是有说服力的。无边无际的孤独感能压垮哪怕是意志最坚强的人,他做出什么反人性、不道德的举动都不出奇。同时我也为吉姆感到悲哀,在作出这个选择的那一刻他就背负了沉重的道德原罪,也许他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救赎。

p40102290

母体一般宁静的冬眠区,藏着人性暗面(《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同样是处在孤独感的压力下,奥罗拉和吉姆迅速坠入爱河(不可否认,星爵的外形和性格也有加成)。一时间,宇宙间似乎有爱就可以对抗一切,包括孤独。然而,这段看似浪漫的爱情段落却是全片最黑暗的时刻,拒不接受吉姆选择的道德帝看到的是持续的犯罪现场,而我看到的是吉姆身不由己向着最黑暗的深渊沉沦。

于是,当女主角因发现真相而极度愤怒乃至大喊 “这是谋杀!” 的那一刻,影片带来了第二个道德困境:当世界只剩下一男一女时,女人会接受 “偷走她一生” 的男人吗?且慢说 “绝不会”,先思考一下情境的极端性再做回答。

影片给了吉姆一次救赎自己的机会,他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拯救了全船,从而也实现了从自私到无私的蜕变。人性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这样的救赎也就为奥罗拉再次接受吉姆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得称赞一下詹妮弗的表演,她把奥罗拉从愤怒到漠视、再到原谅、最后到接受的层次感表现得十分出色。

p40102292

Jim 准备坦白(《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在影片结尾部分,吉姆发现飞船上唯一的自动医疗仓可以帮助一名旅客进入冬眠,他给了奥罗拉选择权。已经全心接受吉姆的奥罗拉当然没有选择回到冬眠状态。编剧的本意是再给吉姆补上一层光环,让他的自我救赎看起来更完满一点。然而,这其实埋下了新的道德困境伏笔。没有回到冬眠的办法也就罢了,既然有了这一选项,心里就埋下了种子。未来数十年里,吉姆和奥罗拉会不会有想要抛开对方独自去往新世界的冲动?所谓的爱情和人性能不能经得起漫长时间和极端环境再一次的考验?又或者他们如果有了后代,会不会以及什么时候选择让子女进入冬眠?这些都是一个个细思极恐的问题,也许可以作为续集的内核?

争议:科幻片的道德观问题

《太空旅客》在北美上映后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影片道德观的批判上。比如《每日电讯报》的 Rebecca Hawkes 评论说,这根本不是浪漫爱情片,影片为主角的犯罪行径进行软化和辩解,简直称得上是对 “操纵的一曲颂歌”。《卫报》的 Andrew Pulver 称这是“星际版本的社交媒体尾行”,令人毛骨悚然而又避无可避。《Vox》的 Alissa Wilkinson 则将女主角最终的原谅诊断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的症状。总之,一些观众认为这是一部三观不正、令人不安(disturbing)的电影。

p40102297

你不能死,你死外面我就得死里面(《太空旅客》剧照,来源: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等一等。三观不正、令人不安,这正是很多优秀科幻电影的特质啊!某种程度上,科幻片就是一间思维实验室,它把人性、道德等等我们习以为常、以为万世不易的东西放在各种极端条件下进行测试,产出一份又一份令我们不安的 “实验报告”。如果你拿现世的道德标准去衡量极端环境下的人性,那无疑是拿错了尺子。作为这类科幻片的观众,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在正确理解了人物面临的情境后不停地自我追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编剧斯派茨在采访中就多次表达类似的创作初衷: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带着观众走过吉姆的旅程,让观众得以理解他所作选择的缘起。他们看到他拯救自己的努力,看到他对抗心魔的努力。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做好了,希望观众不会觉得他的抉择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想要每位观众走出影院时都有 “我会怎么做” 的对话。如果人们看完《太空旅客》后产生争论,那电影就成功了。

当然,为了缓释那些传统道德观强烈的观众的不安,影片也许可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对吉姆孤独感的刻画可以再深入些,又或者刻意加强两人相爱时吉姆的负疚感。最有效的呢,也许就是让吉姆在自我牺牲时以真正的死亡获得最终极的救赎。在一次访谈中,斯派茨谈到被删去的一个镜头:

有一个场景我特别钟爱,但不得不删去。吉姆问酒保要一杯他从未喝过的饮品,酒保却告诉他这里的每一样他都喝过了。他在酒吧坐了很多很多年,独自饮酒,品尝过所有 1436 种鸡尾酒。就表达吉姆孤独岁月久度而言,这是一种精巧的、有些漫画式的、而又美妙的方式。

p40102303

Jim 独自在这喝遍了所有的酒(《太空旅客》片场照,来源:wired.com)

整部电影在剧作方面堪称精巧,不愧是黑名单前三名。大概只有两个地方让我升起了吐槽的欲望。除了最后主角居然那样都不死外(星爵如果真牺牲了,那倒是神来之笔),还有就是黑人大副这段戏。在他从苏醒到 “坐化” 的短短十几分钟里,大副不仅开了新地图(打开控制室,查找到飞船故障),送了关键装备(手环和医疗仓密码),还顺带给大表姐做了下心理辅导,工具性敢不敢再明显一点?为老戏骨菲什伯恩心疼三秒。

比较《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和《太空旅客》四部电影,前三者的精神内核都是正面的、普适的,而《太空旅客》虽然包裹着浪漫爱情片的外衣,其精神内核却是暗黑的、令人不安的。也因此,我对《太空旅客》能否取得像前三者一样的票房成功并没有什么信心。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再一次提醒还没有看电影的中国观众:

这不是爱情片!这不是爱情片!这真的不是爱情片!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我们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 小心分辨,跟紧我们。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