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 之父:Dag Kittlaus 回忆乔布斯与 Siri

公司

2012-03-30 07:14

Dag Kittlaus 是 Siri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07 年他与斯坦福研究院 CALO 注 1 项目首席架构师 Adam Cheyer、语义网络天才 Tom Gruber、Norman Winarsky 共同创办 Siri 公司,注册资金 2500 万美元。

2010 年年初,Siri 公司在 App Store 推出 “Siri” 语音助手应用。应用上线三周后,Dag Kittlaus 接到乔布斯的电话,洽谈收购事宜;4 月 28 日,苹果正式宣布收购 Siri 注 2。——Siri 公司此前承诺的开发 Android 、黑莓平台版本的诺言永远无法实现了。

Dag Kittlaus 是挪威人,今年 45 岁,在昨天芝加哥的 Technori Pitch 创业大会上,他回忆了 Siri 命名、Siri 与乔布斯的渊源等 “真实故事 ”。

在挪威语中,“Siri” 是 “能够指引你成功的美丽女人” 的意思。

我在挪威的时候曾与一名叫 “Siri” 的女士一起工作,我曾经想给我的女儿取名 “Siri”,那时 “Siri” 域名已经存在了。同样地,对于消费电子公司来说,他们应该致力于使品牌名字易于拼写、易于传播……

Kittlaus 一直试图说服乔布斯使用 Siri 这个名称,他说 “Siri” 是一个伟大的名字。乔布斯没有被说服,他希望使用其他的名字,但最终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名字,乔布斯采纳了 “Siri”。现在的 Siri 已经有深刻的苹果印记,几乎想不起来它是一款买来的应用。

BTW,Kittlaus 提到的 “Siri 女士”,是指曾经与其共事的女气象家 Siri Kalvig。Kittlaus 原先在挪威电信运营商 Telenor 工作,Siri Kalvig 为气象服务公司 Storm 工作,“这是一段美好的协作,因为我基本上是一个天气盲”。而由于 Kittlaus 第一个孩子是男孩(Markus),Siri 的名字也没法用给 “女儿” 了。

与乔布斯的接触,Kittlaus 也是记忆犹新:

在我们产品上线三周后,我接到一个苹果公司打来的电话,“Scott Forstall 想跟你谈谈,他是软件业务的负责人”。

我说可以。

不过打那个电话的不是 Scott Forstall,而是乔布斯。Steve 从来不会公布他的行程和日程,因为很多事情太庞杂。所以乔布斯在电话里单刀直入地说 “Dag,这里是 Steve Jobs”。

他想让我次日到他家里,我照做了。我们在他家的壁炉前聊了 3 个小时关于未来的超现实主义话题。

他提到苹果为什么能赢,我告诉他 Siri 怎么工作,他听了后非常兴奋。他们对整个领域(语音助手)都有感兴趣,但是你知道,他们很有耐心,一般只有发现真正创新的东西才会跳起来。他认为我们是具有突破性的。这就是他的魅力!

我结束了幸运的、时间有限的观点碰撞。在他正式病倒之前,我与一起共事了一年。他真的非常不可思议!这些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Kittlaus 在苹果收购 Siri 之后,与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加入苹果任职,担任语音应用的研究。但是乔布斯逝世后,苹果收购 Siri 18 个月之后,2011 年 10 月 Kittlaus 从苹果离职。离职的原因对外公开宣称的主要是 “回芝加哥,离家近”。

目前 Siri 已经成为推进人机交互的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苹果以往的 “创新” 一样,语音识别并不是新技术,重要的是,以 Siri 为入口,苹果把人工智能带进并融入到了现实生活中——在 Siri 中文版没有推出之前,科大讯飞在中文领域做着这个伟大的事情。只是 Siri 作为 iPhone 4S 新机的明星功能,已经有太多的苹果烙印。

在 Kittlaus 离职后首次 “发声” 之际,让我们记住这位 “Siri 之父” 吧——Dag Kittlaus。另外三位是:Adam Cheyer,Tom Gruber,Norman Winarsky。

题图来自挪威网站 e24.co

————

注 1:CALO,是 “Cognitive Assistant that Learns and Organizes” 的缩写,“会学习和组织的认知助理”

注 2:苹果收购 Siri 花费 2 亿美元。Siri 公司注册资本为 2500 万美元;2008 年 10 月进行 A 轮融资,由 Menlo Ventures 和 Morgenthaler Ventures 领投;2009 年 11 月进行 B 轮融资,由香港富豪李嘉诚领投。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